“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
——“因数与倍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12-30 03:48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周明
新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因数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周明

“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
——“因数与倍数”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周明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重要的一部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五下第三单元集中呈现了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等一些概念。笔者认为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化繁为简,水到渠成。

一、充分直观感受,理解“依存”意义

【教学片段1】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师:(课件出示)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想,有几种拼法?把拼出来的情况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生独立完成)

交流得出:4×3=12,2×6=12,1×12=12。

师:根据4×3=12,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12÷3=4、12÷4=3。

生2:12是3的4倍,12是4的3倍。

追问:既然这样,我们可以认为12是3的什么数?12是4的什么数?

很自然地得出:12是3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师:反过来,4和3是12的什么数?

指出:4和3都是12的因数。

练习1:在2×6=12的算式中,你能说说2、6、12之间的关系吗?

练习2:判断对错——3×5=15的算式中,3是因数,15是倍数。

强调: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谁也离不开谁。

数学概念教学,是一种基于数学活动的发现层面的教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以上例子,通过引导学生“拼摆长方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一系列复杂、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才能使枯燥、抽象的“因数”、“倍数”的概念牢牢根植于头脑中。同时,教学中倍数、因数的引入了无痕迹,极其自然:由“倍”的概念深入到“倍数”的概念,乘数就是相应积的因数。学生在教师积极构建的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利用原有的概念主动地“吸纳”新概念,将所学知识融为一体。

二、突出内涵、外延,扎实构建新知

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由于受学生年龄、知识、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完整性,即缺乏完整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时,应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充实内涵,扩展外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真正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片段2】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

2.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

3.汇报交流。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指出: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铺满。

5.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哪几个?(1、2、3、6)

6.揭示概念。(板书:公因数)

这样的活动安排,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形成过程,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感受不同数学内容的内在关联,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不断改善学习方式。

三、运用练习深化数学概念,优化认知结构

本单元只教学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因为这些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约分和通分时应用最多。只要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即使遇到三个分数的通分,学生也能灵活处理。而要使概念内化于学生头脑中,就要有目的明确的练习。因此在设置练习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的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3】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对比式练习。

回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个数是有限(无限)的,那么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呢?有没有最小公因数(公倍数)?有没有最大公因数(公倍数)?

练习1:请完成下面两个表格,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的规律: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发现的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没给出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如这里的练习1就是如此。所以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让学生概括所发现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动脑总结,学生总结准确的我给予肯定、表扬,不准确的我及时纠正,予以鼓励。即使再枯燥的概念只要通过学生自己“加工”,也会变得别有一番滋味。片段3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而设计的对比练习,在此我运用了概念教学中的比较发现法,这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好方法。比较发现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总之,如果教师用心去寻找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和契机,概念教学就不会再单一、枯燥。只要教师富有智慧,概念的本质往往就会在简单明了的教学中“诞生”,也就不会出现教学概念时的冗繁、乏味。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因数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