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洋 徐媛
【摘 要】完形填空是高考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题型,它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对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这种语言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推理判断、综合概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根据对完形填空效度、信度和学生解题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对学生做出科学指导,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总分层次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完形填空 英语 误区 指导
高中英语课程内容设置的总原则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听、说、读、写,让新入学的学生在原有的初中英语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学习英语的目的,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等能力 。同时,它也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whole-person development)为本的共同认识, 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较大价值。高考英语试卷中,完形填空是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题型,它是一种测试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以及运用这种语言的综合能力的测试,其设计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即人有完整倾向,人们有在头脑中补全不完整图形的能力。因为此种倾向性考查基于一定的共识性,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完形填空被认为是高考英语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必须集中精力阅读全文,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丰富的英语知识和综合文化知识来答题。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推理判断、综合概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处理能力。在十多年的一线教学中笔者发现英语完形填空是学生感到难度最大的题型,棘手且容易丢分,但学生在这项中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其英语总分的层次,因此,英语要想取得理想分数,就必须攻克这个“堡垒”。
一、完形填空解题的主要误区
通过分析近几年我省及全国高考卷会发现,完形填空所选文章多是情节相对完整的记叙文、夹叙夹议、说明文、传记等文章,遵循“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文章内容健康、时尚,注重知识、文化、教育、趣味融为一体,立足语篇,难度适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同时在高考完形填空的选项设计上,愈加注重了对考生的语篇阅读、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及运用生活常识能力的考查,但在日常的教学和考试中发现,学生在作答完形填空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局部,忽略整体全面
部分学生在作答完形填空题时,习惯草草浏览文章,没有吃透文章结构与基本大意, 边阅读边做题,采用数学中“代入法”模式做题,有的甚至是拿笔就选,犹如“盲人摸象”。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只孤立地分析、翻译某一句话,忽略或未做到宏观、全面地把握全文,往往是孤立地理解这句话,所选择的答案是对的,其结果是“一叶障目”“窥豹一斑”。同时,学生对语篇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差异造成对文章的理解不足、跑题、偏题,甚至是“南辕北辙”,因而往往会导致做完形填空时“信心满满”,自认为理解了文意,选对了答案,而最终结果却是“挫败满腹”。
2.注重语法知识,忽略综合技能运用
每次批阅或提问学生有关完形填空题时,总会发现学生在应对涉及词汇或语法题时,如对动词、名词(含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的判读释意,会显得比较有信心;而涉及运用语篇知识,需结合综合阅读技巧总结、推理、判断而选取正确答案时,往往做得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形成“做题技巧”意识,如文章前因后果、地点、时间、人物等要素的把握,词与词、句与句、主句与分句之间的连贯性与衔接性的理解,上下文之间,词与词之间从意义到语法上的合理搭配,中心句的提炼等,不能全盘考虑,综合作答。
3.注重核对标准答案,忽略主动独立探究的精神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分析、讲解完形填空题时,发现学生往往只注重正确答案是哪个,而当讲解得出正确答案的缘由时,学生们往往会“心不在焉”甚至“不屑一顾”,也就更不可能通过自己探究得出正解的方法。
二、完形填空解题的正确指导
针对学生在处理完形填空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指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明确理解和掌握完形填空的考查目标
完形填空,它不是单项选择,或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尽管也会出现对词汇、固定搭配、习惯表达的考查,但这些绝非是其重点和目的。它是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从上下文及相关语境中寻找答案,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正如前文所提出的,完形填空题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因此,完形填空的空格设计往往是有关词汇、语法,又注重对文章体裁、结构及行文等的知识。例如:会出现考查英语词组、固定搭配的题。
例句:I signed Linda up for night school.Linda was____out enrolment(入学) forms.
A.giving B.taking C.filling D.sending
这题是让学生选出“填写”这一短语,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要学生对词的意义记忆清晰,选出正确答案则相对容易,对上下文依赖也较小,只要学生注重基本语言知识的积累,注重的是机械的记忆和训练。但完形填空对此类题的考查毕竟偏少,而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行文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理解和判断,如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增补关系、比较关系及对比关系。
例句:As a kid I loved evening about school…… 43 at 15, I had to drop out because my parents 44 afford tuition.
43.A.And B.So C.But D.Since
44.A.wouldnt B.couldnt
C.neednt D.shouldnt
43和44题就是旨在考查学生把握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推理,从而找出正确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的“loved”一词以及后文中“drop out”,此处应为转折关系,不难得出43题正确答案为C(But),以及44题正解为B(couldnt)。除了以上,还注重对具体语境的考查.
例句:This is only an experiment I __ him, but he just smiled.
A .informed B.asked C.warned D.convinced
这题若单单看成设空句,则四个选项均正确,但若注意前一句“这只是个试验”以及“他笑了”这前后两句的句境,则只有C项才贴切了。而在完形填空中,这类题考查的比例较大,且难度也大,做此类题时,若从单句或局部分析,可能四个备选项在语法和结构上都正确,若放眼全局语境,则完全不同,此时,学生就必须通过上下文,甚至全文,方能选出正确答案。
最后还有一类空格,往往出现在文章最后,亦称之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做这类题时,学生一定要牢记,此处是“叙”与“论”的结合,这种题目可以说是完形填空中难度最大的,要求学生能驾驭全文,不仅对文章的字面意义正确理解,把握全局,还要领会其深层含义,了解隐含的线索的变化,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句:He even had the chance to explore some sights by himself while his father was busy with other things …… His first adventure alone …… He decided to give him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sense of _______.
A.humor B.direction C.independence D.responsibility
此处四个名词的含义迥异,不可能是考查同、近义词的辨析,而是考查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后,得出全文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得出正解。
2.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掌握正确解题方法
快速通读全文(scan), 理解并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抽出基线”,不要急于看选项,找答案。关注文章的首句,它往往是不设空的,通过它会找出what、who、where、when等信息,可以说它是理解全文的窗口,由此可以窥视文章全貌;当然还要抓住尾句,因为它往往是全文的总结,通过“牵头抓尾”可以推断文章题材, 掌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对理解全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详读全文,初选答案。此处要始终抓住文章本身,切勿无端加入自己的主观臆念(即“我觉得”“应该”),注意所谓“双语境”,即大语境全文的中心和基础,也就是读全文时抽出的“基线”;小语境——空格前后句子所构成的语境,以此多注意连接词的用法,如“and”——并例,bu——转折等。学生心中要牢记,完形填空的绝大部分答案(除词汇、语法题外)就在原文中,一定要忠于原文,不要遗漏文中信息,也不可加入自己揣测。
左顾右盼,上下联动选答案。从全文着眼,根据文章发展脉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捕捉关键词、特定语境,仔细推敲,逐步删除疑点,选择最佳选项。左顾前瞻设项(答案依据在空白之前);右盼后置设项(答案依据在后文);上下联动全文设项(综合分析全文后才能选出)。
全部答案选定之后,将答案带入文章,斟酌判断所选答案与文章大意主旨是否一致、词义是否正确、逻辑是否合理等,如名词的单复数,谓语与非谓语,代词的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是否合适等。这一步骤是一次检阅,也是一次调整完善的过程,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但对于经过分析后仍模棱两可的答案最好尊重第一印象,能不改则不改。
三、结束语
我们要想攻破完形填空这座高考“堡垒”,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需要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不仅要关注细节,更要着眼全文;我们不仅要掌握做题技巧,更要多做、多练、多思、多总结,积极探究正确解答完形填空题,力争避免“一叶障目”“南辕北辙”等错误,克服“跟着感觉走”的思想,让完形填空的得分魅力在试卷题中得以彰显。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在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不成熟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希望能够与更多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探讨英语教育,更好地服务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学出版社,2003.
[2]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高凤江.教学语法的认知理据与英语语感培养的互动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0(03):25-28.
[4]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