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银
【关键词】 生物教学;文学;引入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9—0110—01
在生物教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文学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活泼,拉近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引用古诗、儿歌、谜语,进行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而教师往往由于没有新颖的导入,让一堂课一开始就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新课的开始,尝试引用相关的诗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生物与环境”时,运用古代诗人描述自然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
又如,教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引用文学熟语,形象说明生物现象和原理
科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诗人凭着直觉诉诸语言,既闪烁着艺术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句子言简意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枯燥为有趣。而俗语、熟语不仅语言通俗、准确,还生动形象,既科学地反映了生物学现象,又寓意深刻。在生物课堂中适当引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添课堂情趣。
如,教学“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笔者引用清代熟语《死鼠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通过学习这些句子,学生加深了对鼠疫的了解,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生态系统”时,笔者引用熟语“一山不容二虎”。虎是三级消费者,食量大,在气温适宜的茂密森林中,要10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动物为之供食,才能满足食物需求,所以一般的山头是养不住两只老虎的。通过对此熟语的解释,加深了对生存空间和生态平衡的理解和记忆。
再如,教学“食物链”时,笔者引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巴。”等进行讲解。
三、引用文学故事,进行课堂拓展与延伸
生物学中许多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但引入风趣的文学故事,就能将烦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使学生由喜欢听到喜欢思考,由喜欢思考到加深理解。
比如,教学 “遗传”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文学小故事:英国近代有一位大文豪叫肖伯纳,他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声誉。有一位女演员想追求他,女演员说:“你是如此聪明,我是这般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合,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甚好。”肖伯纳冷静地思考了一下,说:“如果我们结合,生下的孩子,也可能具有你的智慧,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这个故事包含着复杂的感触、哲思和自然规律,既有人情世态,也有人格志趣;既有社会生活的戏剧,也有生命活动的自然法则。对于这个故事,学生乐于思考,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笔者不给他们简单地固定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拓展、求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生命完善与飞翔的两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人文素养。生物学在给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生物研究技能的同时,也要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科学人”,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化人”。实践证明,在生物课中适当引入文学内容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应该积极提倡探索与实践。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