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2015-10-21 20:07王葎菲林颖旭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服装专业双师型教师

王葎菲 林颖旭

【内容摘要】文章对当前我国服装专业高等教育的若干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本科层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后的相关状态与表现,从实际情况中分析总结教学的得失,并思考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可能性,提出加大力度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关键词】服装专业  本科应届生  专业课教学  双师型教师

本科层次服装专业按学科主要分为两类: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服装艺术设计方向,主要招收艺术(美术)类考生;一级学科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文、理、艺兼收。

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指导中心是服务性质的机构,起引导、介绍、管理、服务作用。服装是艺术设计与应用工程双属性专业,九成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非公有制企业。每年官方公布的数据,大多数服装系就业率在95%以上,很多连年达到100%。但要获得一份待遇较好、相对稳定,且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服装设计师岗位并不容易。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一省开设本科层次服装专业高校20所左右,每年有千人以上应届生毕业,且逐年递增。其中约一成继续深造,其他进入社会,这个数据不包括往届重新找工作的学生,高职、高专、技校应届毕业生,外省南下广东求职的服装专业应届毕业生。

笔者对某校服装专业毕业生离校后的职业生涯进行了7年以上连续跟踪,发现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离校时间与坚守服装行业成反比,与坚守服装设计师岗位成更大反比;2.毕业生更换工作的概率非常高,曾有学生出现毕业未满一年,已换7份工作的情况。以两年为时间点,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所记录的就业单位与毕业生实际工作单位的同一率低于两成,校方与六成以上毕业生失去联系。以上情况显示出学生所接受的四年服装专业教育未能与他们长远、持续性的人生事业发展产生直接性关联,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以及无学历要求的工作和岗位,如公司文员、售楼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一部分学生情况较好,属于创业性质或是公职人员,更多的学生进入社会不同角落从事低端普工性质且与服装专业无关岗位。以上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有一定普遍性,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大多数服装系在对外宣传和向上级汇报成果的时候会选择性忽略这些学生,将焦点聚集在一批更能代表本单位教学成果与水平的学生身上。毕业生就业时还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特点,一方面,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不断降低,他们更青睐能即时胜任关键技术岗位和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们的求职面临困难,很难得到符合期望值的岗位,他们常说:“找工作容易,但具备良好发展空间的职位很难获得。”毕业生们在进入社会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陌生、迷惘、甚至对工作有恐惧的感觉,求职简历有很大雷同性,找工作时不明确自己擅长的方向,一份简历投百家公司,然后被动等待。他们不知道企业对一位合格服装设计师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是怎样的,也不清楚如何能做出有竞争力、符合行业标准的服装设计方案。引起此结果的根源在于四年专业教学的“象牙塔”性质,以此累积的一系列问题只能留待学生进入职场后进行再一次的专业技能洗礼,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期,毕业生们戏称为“打杂期”。企业不会也不敢把关键技术工作交给一位刚从学校出来的新人全面负责,部分企业会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对应届生进行再培训。

从另一个角度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放在服装专业并不合适,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无论从家庭个人投入还是国家社会投入的角度,培养一个本科层次服装专业毕业生的成本是昂贵的,当前仅学费这一项,学生四年大学下来超过4万元,还未计算生活成本、作业与创作成本、其他相关成本等,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投入更大。服装专业是一门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技术与工程专业,创新与创意是服装行业的核心竞争内容之一,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潜质且勇于创新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出现了断层,造成这种现象有多层次的原因,高校应首先进行思考并改进。

一些服装系依然执行较封闭的、以我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很多课程的教学效果只停留在“已开课、学过了”的层次上,离“学好、学精、学以致用、体现业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距离,如服装素描、服装色彩、服装材料学、服装专业英语等课程。以系列核心专业课程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品牌策划、毕业设计为例,大多院系分别在大二、大三、大四阶段开课,从讲授设计概论,到讲授手绘和电脑绘制服装设计款式图,再到服装品牌设计与策划,逐步深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水平的差异,会有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学生最终只是学到皮毛。主要体现为教学中没有实际案例支撑,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展开实践,无法对关键技术环节与核心专业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无法激发不同学生的创意潜能,比如:针对市场及品牌的需求做一套设计方案,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方案如何适应生产技术的可实现性;方案如何适应机器化、流水线式的行业生产制作标准;方案如何体现成本控制;方案如何体现产品附加值;如何按照工业化标准选择使用面料;如何体现品牌的价值与风格;如何体现当前的时尚流行趋势;如何体现设计师的创意与风格;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你设计的产品……在实践性很强的毕业设计课程中,一些服装系开展教学的套路是:不出校园——教师定范围与要求——学生自由选题——学生自费制作——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汇演——实物学生自行处理或选择性留校保存——毕业论文——答辩——合格毕业领证。准毕业生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进复赛、如何获奖等方面,很少与企业或者特定项目合作,从更高角度进行设计,许多作品的价值仅限于T台上的两分钟。

从市场角度分析,可以看到服装行业发展迅猛、日新月异,企业不断更新相关技术和设备,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淘汰一些过时岗位,同时孕育衍生新岗位,如买手、商品企划师、电商技术人员等。而高校的专业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与市场的发展变化存在脱轨的情况。例如,成衣纸样与缝制、纸样设计、服装工业制版、服装形态构成等专业课程,本质上都要求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接轨,一些院系的实际情况是一门课讲十年,核心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服装公司常有刚毕业的新人使用企业早已淘汰的方法进行服装设计与制作,根本無法适应当前产业化的技术要求。很多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初期会遭受较大冲击,甚至许多专业知识要重新学过。

专业教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就很难开展针对性教学,由欠缺市场经验的教师教授的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市场求生存,学生的困难可想而知。教育的成败看师资,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看,建设“双师型”服装专业教师队伍是迫切的。“双师”指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其次再是一位合格的服装专业教师。有竞争力的服装专业教师团队主要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从事服饰文化研究的学者,二是从事高新服装工程技术研究的学者,三是与市场紧密接轨的服装设计师和工程师,三者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如果有学者这三方面皆具备很高造诣就更理想。按上述标准看当前高校服装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情况,相对比较缺的是能与市场紧密接轨的、具备丰富服装品牌经验的教师。当前,很多专业教师的职业经历是本科生(校园)——研究生(校园)——教师(校园)。要鼓励教师们踊跃参与承担企业核心专业技术任务,积累专业经验,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要鼓励教师们的职业轨迹拓展为本科生(校园)——研究生(校园)——设计师(企业与市场)——教师(校园),鼓励服装专业的教师们每一年至少推出两个系列的作品发布。一位优秀的服装专业高校教师的成长轨迹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具备良好的本专业高等教育背景,二是担任了高层次核心性服装企业技术或管理岗位,三是在以上专业素质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三管齐下,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服装设计师专业资历的评判要用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标准,要看是否掌握与市场接轨的核心专业知识,是否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并获得行业认可。高校管理层要结合服装专业的特点制定青年教师发展与晋升制度,服装专业教师队伍是一个团队,目标是培养有创新潜能、高素质、与市场接轨的毕业生,评判团队的教学水平:一是整体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二是教学管理水平,三是科研平台的建设情况,四是看完成或在研哪些国家、省、厅级科技类、人文类、教改类纵向课题,五是看完成或在研哪些面向市场的本专业横向课题,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市场对服装设计师的需求是有限的、高标准的,服装行业正在进行优胜劣汰。一方面,市场缺乏但正在孕育有才华的、充满创意的、跨界综合素质的优秀设計师,另一方面,也在分流转岗碌碌平庸的服装设计师。服装系不能只把学生模式化,四年流水线式地打包成毕业生后将其投入市场,任其自生自灭,任由市场来消化吸收。要对宏观的、整体的毕业生质量负责,从根本上提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这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师应该思考的。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论文,课题名称: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新思路探索,课题编号:2012JK308)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服装专业双师型教师
烹饪对口单招专业课教学研究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在中职服装教学中的运用
服装专业Photoshop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