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丽
摘 要: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需要教育者引起重视,并改变。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探索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和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课堂环境 问题情境 方法指导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如今,学生问题意识淡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排除顾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唤醒在学生头脑中沉睡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
1.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著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要仔细倾听,表情关注,态度诚恳,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打开思路,尽己所能提问、作答,任何轻易否定或心不在焉,都会伤及学生自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七年级《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王某在被车子撞了以后,碰到了一个好心人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最后得救了。王某的家人对那位好心人表示了感谢。我们的帮助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益处,刚讲完,有位学生质疑:不一定,帮助别人有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举了一些例子。另几位学生立即进行了反驳。作为老师,我非常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提问与反驳,最后进行了总结评价。当别人碰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帮助别人,但同时,应该讲究方法,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感到非常满意,问答的积极性由此提高。
3.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的话语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感受自悟自明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供契机
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学生乐问、想问。创设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利用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
2.利用活动创设情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表演活动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进入角色,加深内心的体验,同时,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其他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如讲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知识时,我让几位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一位中国学生陪外国朋友去表姐家做客,闹出了很多笑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我因势利导地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提出很多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从而使本节课教学乃至下节课教学都极为顺利。
3.以漫画等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漫画具有形象生动、幽默、讽刺、寓意深刻的特点,既具有观赏性又能说明一定道理,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思考和提问的欲望。如:在讲“环境问题”时,我展示一幅《逃生》的漫画:鱼儿跳上岸,流着眼泪说:“买一瓶纯净水。”“既然鱼儿离不开水,那它为什么要离开水呢?”“鱼儿为什么要买纯净水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学生在同情鱼儿的同时纷纷剖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水体污染提出许多整洁的措施,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传授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1.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相关知识的联系等都应成为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对象,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更应成为学生提问的着眼点、关注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学会把握关键的质疑方法。一般来讲,思想品德课中的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三大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例如,学习“学会亲近社会”,关键让学生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在把握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到其他方面。
2.借教材上现有的题目如“想一想”,“谈一谈”,“说一说”,要求学生在弄懂教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善于辨别是非”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列举身边的不良诱惑有哪些?”在弄懂该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问,学生立即提出了“未成年人受到不良侵害的原因有哪些?”“面对不良诱惑该怎么办?”等高质量问题。
3.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问题本,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记下来。学生会有一些诸如“什么叫沙尘暴?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哪些原因可引起沙尘暴?”“既然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还要缴纳一定数量的杂费?”“婚外恋是否触犯法律?一对夫妻年龄相差很多是否违法吗?”等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利用课堂或课间时间,通过这些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解决。渐渐地,学生问得多了,就能提出一些质量更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