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雅晶
[摘 要]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而不同的解读方法,又会使学生收获不同的结果。可见,学习贵在方法,而方法的运用在于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而这也是语文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
[关键词]教学反思 学习方法 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7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常常受到学习方法的局限,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地学习,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也受到限制,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解读课文,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意识。
一、读思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哲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阅读还要思考,在读思结合中体悟文本中的深刻寓意。小学生受年龄、自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思。因此,启发学生融入教学氛围,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为例,为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设置悬念:布置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尝试切苹果,并将所运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突破了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是生活观察方式,采取实践方式来完成,一方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学生在切苹果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怎样切、切成什么样等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进行读思结合。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在尝试切苹果的过程中,已经在接触课文内容了,因此预习作业可作为课前导入教学的延伸。
当回归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课文中读到小男孩的故事,会自动与自己先前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比如:“我怎么没想到小男孩的切法呢?”“如果当时我没有听父母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办法,也许会把苹果切成另外的样子。”不待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向自己提问了。
有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铺垫,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即会收效显著,比如引导学生谈一谈小男孩的切法创新在哪里,是方法与众不同,还是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没想到过运用小男孩的思维。通过反思,学生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二、突破定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思维方式指人们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结构”,具有程式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从主体角度来看,思维模式相对稳定,是主体在长期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惯性,受地域、民族和生活群体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动手实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鲜的课题。尽管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尝试了切苹果的实践活动,但在阅读整篇课文,受到文中小男孩切法的启迪后,再进行一次切苹果的尝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有的学生按照小男孩的做法,体会了“拦腰切”的感觉,在看到苹果中央呈现出五角星的图案时,很激动。教师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摆脱常规切法的束缚,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切苹果。结果有的学生斜着切,切出了四叶草的图案;有的学生竖着切,还有的学生避开了中间的核,只切去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在动手实践中被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学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
三、链接生活,提高学生思维意识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链接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是使知识内化外显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切苹果的实践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还需要使学生的思维意识、识人论世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在教学总结中,组织学生以“换一种方法切苹果”为主题进行课堂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拦腰切苹果”的处事风格过于武断;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黑白分明;有的学生认为怎样切苹果只是个人习惯;还有的学生通过这一事件联想到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这些都是变换思维解决问题的先例。
组织这一交流活动的初衷,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不要被思维定式所束缚,大胆尝试新方法、新角度,通过课堂交流,使实践活动上升到思想意识的高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思维意识。
从《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的教学可以窥见,无论教师给学生列举出多少种阅读方法,一旦脱离了这篇课文,学生又会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仅仅渗透学习方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吸收课堂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个人想法,不拘一格地解读课文。同时,积极地联系生活,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迅速内化,使之融入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可见,在教学中,换思维比换方法更重要。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