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
[摘 要]扣住词语展开阅读教学,将研读与品析文本的着眼点放在词语之上,借助于词语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与深入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学中,应以词为“媒”,把握整体;以词为“矛”,突破重点;以词为“桥”,沟通读写;以词为“核”,提升感悟。
[关键词]词语 阅读教学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47
“语文的学习,终究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教师应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敏锐的触觉,能体察词语中蕴涵的意义与情感,大胆地进行重组构建,并以此推动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以词为“媒”,把握整体
把握全文,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整体认知,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要找到文中上下串联、前后贯通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依据这些词语尝试着去概括文章,使得词语与全篇之间形成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这不但能依托语境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促进学生对全文整体印象的进一步明晰。
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时,教师以“外举不避仇”和“内举不避亲”这两个关键词为媒介,组织学生在初读感知的环节准确地把握文章整体。
(1)“外举不避仇”说的是怎么一回事?
(2)“内举不避亲”说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3)你觉得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上述的梳理,学生对祁黄羊两次举贤的情节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出以公心”这一主旨有了感性的积累,为后继的品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词为“矛”,突破重点
能否有效地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判断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抓住词语这一文本构成的基本要素,以此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展开分析、研读,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教师应当从文本中准确定位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索词语的深刻内涵,窥知文本所表达的奥秘,使教学重点更为凸显。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从课题引申开来,确定了本文的关键词——“诚意”,并围绕着这一关键词展开教学,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
(2)结合课文,说一说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3)从这些词句中,你是怎样感受到刘备的“诚意”的?
以“诚意”这个词语为突破口,教师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初步感受到环境衬托、对比反衬等写作方法的作用,使得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
三、以词为“桥”,沟通读写
在读与写的沟通与迁移中,词语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积累,在写作表达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面临“心中有万言,下笔无一字”的窘境。此时抓住富有引领性的词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使得学生的语言储备获得一个宣泄的阀口,就能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身边的各种小创新并记录下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抓住文中“魅力”和“循规蹈矩”这两个词作为桥梁,探寻这两个词背后所代表的东西,即前者是突破陈规后的一种愉悦心理体验,而后者是人们思维的一种惯性,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任何一个创新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并鼓励学生勇于在生活中改变常规,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写作的动力与热情。
四、以“词”为核,提升感悟
只有当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协同的情感共鸣时,他们的感悟才会愈加深刻。教师要围绕着核心词语,与学生一起去触摸作者蕴涵在文本内容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关键词语,进行作者与读者两种视角的对比和调和,让学生的解读更深入。
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护士长叶欣的崇高精神与伟大人格,教师从“高风险”“高强度”和“高效率”三个侧面,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以“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为核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和体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孩子或者是病人家属,你会对叶欣护士长说些什么?这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个外化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于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词语是语文阅读中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元素。借“词”发挥,引领学生真正拥抱文本,潜心沉入词语,能使文本的解读、感悟与运用、实践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大为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