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英
摘要:本文阐述在数学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数学情境创设要牢牢把握“回归生活”这一原则,以“形真”、“情切”、“意远”、“理丰”的原生态生活来创设可信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有容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多重互动情境,来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82-1
一、以“形真”的生活创设可信的情境
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形”是手段,以“形真”的生活为原型来创设生动、直观、可信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案例1】 《乘法分配律》新课讲授
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肯德基快餐店的图片:“同学们,这个地方大家应该熟悉吧,今天我们要去肯德基美餐一顿”。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生活中真实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出示快餐店价目表:
食品名称鸡腿汉堡薯条可乐香辣鸡翅橙汁鸡肉卷
价格(元)16.06.56.09.57.010.5
请同学们从中选出最爱吃的两种食品,各买2份,算算共需花多少钱?(两种算法)
生1:老师我买了鸡腿汉堡和橙汁,16×2+7×2=46(元),还可以用(16+7)×2=43元
生2:我买的是香辣鸡翅和可乐,9.5×2+6×2=31(元),还可以用(9.5+6)×2=31元
生3:老师我买了薯条和橙汁……
每个学生都用两种方法算出各自购买食品总价后发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等,教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乘法分配律。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一个真实可信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以“情切”的生活创设魅力的情境
众所周知,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要发展过程。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善于捕捉充满情意的“生活现象”,充分挖掘其精神内涵,让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散发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升华。
【教学案例2】 《时分的认识》新课教学
笔者导入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你们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节目什么开始啊?你怎么知道这个时刻呢?看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看钟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上的时分。很明显,这样的导入马上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情感急速地将学生引到渴望学习、积极思索的轨道上。
三、以“意远”的生活创设深度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情境的源泉,但生活不等价于数学,不是所有的生活场景都适合来创设数学情境的,情境创设要有“生活味”,但更要有浓浓的“数学味”,我们要以“意远”的生活来创设深度的情境,这个“意远”就是要有深远的数学意义,可以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情境之中,使创设的情境意境广远,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个“深度”即数学的深度,要能体现数学的本质,唯有这样,情境创设才能服务于数学,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价值。
【教学案例3】 《元、角、分》公开课
新课学习后,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教师创设了这样情境:
师:“小红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
生:“需要一个邮局。”
生:“需要一个邮递员。”
生:“需要一个信封。”。
生:……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
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该问的问题。
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无法让学生有效地从生活中感悟或提炼出数学知识,实在是繁琐而又多余。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既浪费时间,又窒息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四、以“理丰”的生活创设有容的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绝大部分的生活场景或多或少都有数学的成分,因此在数学情境创设时,对于生活场景的选取,要严谨慎重,克服随意性,不能与数学搭边的就用,我们要从教材含蕴的理念出发,选取蕴含丰富数学内涵的生活场景来创设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能容纳学生探究讨论所需广阔情景空间的学习情境,即以“理丰”的生活创设有容的情境。
【教学案例4】 《教学统计》综合复习课
笔者结合“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抓住契机,结合“六一”班级活动,创设了这样的现实情境:“六一”即将到来,我们班准备举行联欢活动,大家想要表演的节目肯定很多,老师现在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节目。一听说有联欢活动,同学们兴致马上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大家想表演的节目这么多,怎样才能知道哪种节目参加的人数多呢?”这样,学生们通过合作,都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全班共同完成统计图。观察自己统计的结果,从中看出全班同学各种爱好特长,既学会了统计知识和方法,也为“六一节”活动开展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数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