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艺术

2015-06-16 00:45张怡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角色定位

张怡

摘 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对语文要为专业服务、语文讲“以生为本”、语文需探究合作、“大语文”意识等等观念和做法的过度追捧,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师成了走钢索的人,变得尴尬而左右摇摆,而语文课堂也显得不专不文、自导被演、重技轻语而缺乏语文“本味”。而随着中职语文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回归语文本味,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又重新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题,本文重新审视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并提出可以通过“吟诵” “隅反” “补白” “穿插”等教学艺术来寻求契合中职学校实际的语文教学,夯实学生文化底蕴,丰富他们人文素养,培养文质兼美的人。

关键词 语文本味 角色定位 文质兼美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07-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面对这样的目标,我们却无奈地看到,因为中职的语文基础偏低、部分教育管理者认识偏颇、课程评价标准偏失,以及对教学改革理念的误读,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师成了走钢索的人,在活动、合作的潮流中,在专业、多媒体的展示下,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味,地位尴尬。

那么,中职语文教学的本味是什么呢?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描述归纳结果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走钢索的人——中职语文教师的尴尬地位

近年来中职语文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教学风格也是精彩纷呈,互动、幽默、新鲜感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对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而在这看似热闹、民主、主动的课堂背后,我们却越来越迷惘,中职语文教学也走入了怪圈:语文教师费劲心思静心设计教学环节,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中热闹,课后回归原样,兴趣寥寥,语文综合能力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1.不专不文的讲述者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教育的特性使我们不自觉弱化了语文的重要作用,“为专业服务”,“结合专业教学”的教学改革让我们徘徊在专业与语文之间。当然,语文与专业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如口语表达、应用文、职业素养等,但如果注重强化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忽略培养人文素养,过度重“专”轻“文”,为结合而结合的话,语文教师就成了不专不文的讲述者,既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又丧失了语文教学原本的那份文质兼美。因为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重技轻语的演示者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过度、过滥地重复使用,语文教师花在如何制作融视频、音频、背景绚烂的PPT教学课件的时间大量增加,而课堂中PPT的喧宾夺主,视听音效的渗透灌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自我主动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挥,语文课成为精彩的多媒体演示课。过多的画面渲染和意境浸润,过少的文字品味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师成了重技轻语的演示者,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想象空间。

3.自导被演的组织者

因为传统语文课堂的“以师为本”,“满堂灌”过度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意识得不到发挥,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课堂创新、倡导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加上目前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与否,主要是看教学教法是否新颖、课堂氛围是否浓烈、教学手段是否先进等等。导致了语文老师刻意追求教学形式,成了自导被演的组织者,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在看似热烈纷呈的课堂背后,师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深层的思考。

二、讲故事的人——回归语文本味的角色定位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说文学》中说:“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美好的文学并不是拿来做教科书的,也不是拿来做考试范本的,而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成为传播文学之美的人,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更何其有幸,有机缘、有时间能相对自由的安排语文教学。春有百花秋望水,夏有凉风冬听雪,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味”。那么,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就要如此:

1.回归生活的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语文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个善感的心,花谢花飞飞满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生活的点滴感悟是语文的灵魂;春有百花秋望水,夏有凉风冬听雪,生命的更迭交替是语文的抒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人生的纷繁无常是语文的观照。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来体验、感悟、聆读,然后在语文教学上成为回归生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语文对话,构建语文的意义。如读《善良》时,“感动中国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道德缺失;如读《合欢树》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份遗憾,“舍与不舍”的那份纠缠。

《一张诊断书》中的林巧稚让我们不得不对照当下的医患问题,《绝品》中的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让我们感慨职业素养与民族大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让我们懂得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这就是语文,它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它让我们去丰富、去充实、去感悟生活的常态与失态,去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无常和质感,师生之间产生了异体同向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文本、与教师、与生活展开自由对话。

2.回归阅读的反思者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流传上千年,是因为当中有一个生命让我们觉得亲近,好像身边的朋友,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哀伤、孤独、希望,这是文学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蒋勋的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是的,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首先要经常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强调这点:“教师的素养重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只有阅读才能视野开阔,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我们要阅读文学,无论经典还是当下;我们要欣赏艺术,无论美术还是音乐;我们要知晓历史,无论正史还是轶事;我们要研读理论,无论正统还是杂说;我们还要略晓心理,无论修心还是励志。学识渊博要成为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使命,而这要从幸福的阅读开始。其次要学会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最后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3. 回归故事的感染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中这样描述诗歌的来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人们在自己抑或他们的遭际中得到的一丝感动和嗟叹,它的普世情结注定了要进驻你我的内心。所以,“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因为,在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每一部小说背后都隐含着有故事的人和丰富的故事,而这故事,恰恰是拨动师生情弦的灵犀之所。

中职语文教师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做到举一反三、以此及彼,从《赤壁怀古》中感受苏东坡坎坷达观的一生,从《雨铃霖》中感慨柳三变羁旅漂泊的一生,从《琵琶行》中感悟白居易“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照射曹雪芹繁华落尽的必然。其实,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组成了星河灿烂的文学,而这文学书写的却是每一个人的一生,语文教师就是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感染学生,然后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寻找文章背后的故事,去寻找故事背后的自己的人生,正如莫言在诺贝尔问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那段话——《讲故事的人》:“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讲他人的故事,讲祖先的故事”。

三、文质兼美的课——契合中职语文的教学艺术

文质兼美的中职语文课,是语文教学“本味”的回归,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课堂教学组织不拘一格,既有热烈讨论、又有安静思考;既有精彩点拨,又有会心一笑;既有热泪盈眶,又有激昂慷慨,这就是文质兼美的中职语文课,语文教师利用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1.“吟诵”艺术,让学生真切品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于漪老师在《我的伤感与希望》一文中说,要培养学生让中职语文教学回归“本然”自己学语文的兴趣,要勉励自己去加强语文实践,如果你不读,你就无法体会那里面的奥妙。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通过诵读,学生感受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豁达、李白“与尔同消万古愁”的万古愁绪、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情别绪……

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早诵的环节,在校本教材《中职学生经典诵读》中,加强诵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语文课堂中,采用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感悟、读出画面,从而自然地将课文中学到的思想精华铭刻在记忆中,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多做理性的思考,将其化为实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味。

2.“隅反”艺术,教学生举一反三

孔子曾经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概括起来就是“举一反三”的意识,中职语文课堂的“隅反”,就是要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具体操作上:一是用典型事例来引路,教会学生“以此及彼”。如由《我的母亲》这一故事引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由《赤壁怀古》这一阙此引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二是抓住“文眼”来突破,教会学生“以管窥豹”。如读《采薇》时抓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柳”的意象引出千古离愁,读《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抓住“美”字引出对审美的不同理解,读《雨巷》时抓住“丁香”两字引出对古典女子的意蕴描述;三是取舍教学内容来研读,教学学生“以失求得”。教师要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关注教学编写意图,关注课文特点和学生学情,如教《科学是美丽的》让学生关注科学的美即可,教《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特色为重,教《人生的境界》则让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等等。

3.“补白”艺术,助学生丰富视角

“语文是一座山,连绵横亘的是中华民族十几亿人的脊梁,语文是一条河,缓缓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是作者通过文本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国家、对生命的无限感悟,其难以言说、溢于内心的情感性,这就是语文的人文内涵。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这些作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讲求教学的“补白”艺术,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丰富视角,让学生感受语文蕴含的情、境、意的美妙。

一是补知识,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历史文化、礼仪文明等进行补白,此外,文字知识、文章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读写知识等也是补白的重要内容。二是补方法,诚如古人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前人总结出大量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此为弥足珍贵的补白素材。三是补作者,“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知人论世,才能从全观的角度理解文本以及文本背后的故事,这里的作者了解不是单纯的作者简介,而是对作者在何种际遇下书写文本做深刻了解。四是补作品,教材中有很多相类似的文本,抑或主题,抑或文体,抑或风格,可以采取“主题式”学习,把相类似的诗词文章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穿插”艺术,给学生美的沉思

现代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需要对语文进行有机的穿插,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学手段,引导学生打破教室的限制,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到图书馆、互联网等等领域学习。教师也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活动教学,让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起来,“穿插”艺术,给学生美的沉思。

一是穿插专业,中职语文要有机结合专业,如解读导游词中的文学意蕴,归纳口语交际的技巧,探究文本背后的职业素养等。二是穿插影音,充分借助影音视频的画面冲击,作为文本解读的辅助内容,如《林黛玉进贾府》外异彩纷呈的视频,帮助我们架起古典与现代解读的桥梁,更直观感知贾府的繁华与没落;如《赤壁怀古》外插入《蒋勋讲美的沉思》的视频,《明月几时有》的音乐,更深刻体味苏轼跌宕的人生和达观的心态;如《废墟的召唤》外插入《圆明园》的视频,更从中体会这“万园之园”的伟大以及遭人劫掠的苍凉。三是穿插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好动、大胆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自我备课、小组讨论、上台讲课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互动”等能力,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组织,切忌只重形式而无内容。四是穿插沉默,语文学习需要净化心灵的空间,所以,课堂留有适当的沉默时间,是学生和文本自由对话的机缘,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自由聆读、聆听文字的味道和声音,以情感人,学之生情,感情升华,心灵陶冶。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面对如此文质兼美的语文,我们要有“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的心,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法,回归语文的本味,用语来教人、用文来感人,给学生以美的沉思,实现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勋.蒋勋说文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

[2] 魏雯.重建中职语文教师理想角色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3,(3).

[3] 王红艳.呼唤中职语文教学的本位回归[J].生活教育,2012(22).

[4] 王绳媛.杜慧春于漪语文教学艺术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5] 刘素燕.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新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2).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角色定位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