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困厄·出路: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三维分析*

2015-03-01 10:52孙长远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6期
关键词:出路整合职业教育

孙长远 陈 鹏



动力·困厄·出路: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三维分析*

孙长远 陈 鹏7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在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过程中,还存在国家政策支持不足与法律保障不健全,专业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根深蒂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影响学习者的选择等问题。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要建立健全整合的保障体制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建构多样性与标准化为指导的课程整合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术课程;职业课程;整合;动力;出路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CJA1201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是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劳动者,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众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基于此,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就必须将已经割裂的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通过一定的模式和机制相互整合。从动力、困厄与出路三个维度阐释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有助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动力

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其整合的动力主要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职业教育自觉体认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且作为社会的子系统积极地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培养和谐发展的学习者。换句话说,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个体(学习者)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学习者自身的和谐是指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和共同发展,这与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目的有着契合之处。整合有助于学习者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和谐生成与和谐发展:一方面,学术课程有助于学习者习得宽厚的学术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职业课程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娴熟的劳动技能,胜任复杂的劳动岗位和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迭。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是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是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单位,也可以称之为“元和谐”。只有个体的和谐才能造就社会的和谐。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要同等重视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价值,以整合的观念、模式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规避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职业课程、轻学术课程”的弊病,通过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专精的技术能力、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和素养。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时代要求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变。或者说,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力因素的变化,但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才的竞争。正如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指出的:“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么他们就本末倒置了。”[1]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将继续存在,并将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大量涌现,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同时,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已不能有效解决。因此,多学科的协同与综合是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缓解职业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引导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应然选择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达到此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主要通过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等值的方式进行“融通”,其途径正是在两类教育中进行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需要说明的是,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是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应等同视之。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学术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习者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注意两点:“一是并非所有的普通文化知识都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法律课程,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否则要与专业结合是非常困难的。二是不要在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课程之间建立机械联系。相互联系的原理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这种联系过于机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2]

(四)个体应对复杂工作世界的需要

人在复杂的工作世界中必须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职业的关系。复杂工作世界的客观需要也对学习者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在强调职业课程,强调学习者技术、技能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习者人文素养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言,不应该培养年轻人和成人所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3]因此,职业院校在短暂的教育时间内,其课程设置上过度倾向职业课程而忽视或轻视学术课程的后果之一就是学习者的过度专门化倾向,即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职业教育片面的强调职业课程造成了个体片面的发展。不仅如此,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经历高考或中考失败后而选择职业教育,他们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学术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在此境况下,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更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术能力,而不是讨论职业院校学术课程存在必要与否。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消除在学术课程学习上的挫折感、失落感,为学习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再学习、转岗就业做好铺垫。同时,学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认同和职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能够更好的塑造一个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人。这些素养应然地内化为学习者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五)个体全面发展的诉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劳动力对成为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愿望也更为迫切。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和个体全面发展的诉求。职业教育是一种关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教育形式,其落脚点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必须要从人之为人的最根本处出发。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在于育“全人”而非“半个人”或“单面人”。[4]职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热衷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其发展趋势必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指出的“单向度的人”[5]。职业教育不但要通过职业课程授以学习者谋生的技能,而且要通过学术课程授以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因为“一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模式必然走向死胡同”[6]。

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制于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高低,这就要求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劳动领域的生产技术专门化现象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杜威强调的:“我们不仅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型的商品的职业,也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这种范围受限制的专门化是不可能的;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7]因此,在今天来说,今后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对这种工业社会的专门化劳动带来的冲击,并考虑如何去适应它或在某些方面去克服它所带来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困厄

课程总是以时代背景和认识论为依据而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变革条件下发生变革。作为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正视其课程发展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演进,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无不受益于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调整。从《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再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都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导。这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本保证。但是,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国家政策支持、立法保障,还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例,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校企合作,这也是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有效整合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一段时期,行业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现有的政策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特别是《职业教育法》、《教育法》,缺乏针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约束力。上述困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展开。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专业教育”有两种理解:一是分门别类的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意,区别于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二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Specialty Education),是为学习者从事某一工作领域而进行的技术、技能型教育。与此对应,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对“专业教育”形成了两种理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相应地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沿用普通本科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模式,注重学术性、系统性的教学,课程带有学术化倾向;二是沿袭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式,过渡注重专业性、技能性的灌输,一味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课程带有职业化倾向。

“专业教育”思想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整合,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定位与特色发展,也不利于学习者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基本沿用高等专科的教学模式,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简单的照搬、模仿高等专科教学模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等专科的发展却也照搬普通本科教学模式,即学科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学科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化地学习科学知识,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多于实践训练,适用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说,这种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用的,它不符合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也不能有效的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特点。与此同时,过渡注重专业性、技能型的“专业教育”也导致职业教育实践中管理人员和教师相对简单的管理方式。如教师普遍认为,学习者选择学术课程会相对缩小职业课程的学时比例,不利于学习者技术、技能的学习;管理人员则认为学习者的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就业率上升则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随之增强,学校收益则更大。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这种“人才观”促使职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的比例增大,无暇顾及和保障学术课程的开展。

(三)学习者面临功利主义①价值取向的挑战

在当前历史境遇下,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技能,而忽略了人类品质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于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8]。人们习惯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职业院校的目的与功能,却把职业教育看成是谋职的手段,忽视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人们往往从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定性这一事实出发思考问题,过分地强调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过多地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功能和操作功能”[9]。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更看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他们希望通过职业院校短暂的职业课程学习而迅速求得谋生的技能,继而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学术课程的特点恰巧不能马上“有用”、“无助于赚钱或改善人们的物资生活”[10],因而学习者更为注重职业课程的学习。这就导致学习者学习学术课程的动机不高,漠视学术课程隐含的价值。

三、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出路

无论是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职业院校过度倾向职业课程实践,还是学习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简单理解。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这就意味着它必然也具备教育的属性。“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实践活动,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11]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习者形成精深的技能,而且要促进他们成为有人文素养、有创新能力的“职业人”,这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功能。在正确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厘清职业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要实现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整合的保障机制,设定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以及探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

(一)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机制保障

机制的建立包括体制和制度两个部分。与此对应,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推进机制的建立,一是要建立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机制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自觉体认和自觉遵从;二是要完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以及职业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体制和制度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只有通过与职业教育相应的体制和制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机制才能顺利展开。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义务及惩罚等措施,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同时,政府应通过立法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一句话,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机制只有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互惠合作的机制下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设定

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技能的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职业人”是指在具体的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人,是具备多元、整合的职业能力并能够适应现代复杂工作(职业)世界的人,强调人与职业的关联性。人与职业世界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职业人”所要具备的素养。首先,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是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的人。人文更多的指向于完满的人性的生成。相应地,人文素养也可以理解为形成“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人文知识是形成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行动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具体到劳动者身上就是要求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敬业爱岗,并且具有不浪费自然资源并且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其次,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是具有基本的技术、技能的人。职业院校对劳动者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技术、技能的要求是其应有之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习者宽厚的技术、技能基础,为今后技术、技能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再次,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情操。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贯穿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当今劳动力市场,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求职者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职业道德关系到未来工作岗位效益的提升和品牌意识的深化。虽然各行各业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范围,但是各行各业却存在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规范,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具有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符合行为规范和具有服务意识。职业院校在安排学习者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使学习者关注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

(三)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建设

就职业教育而言,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是多样性与标准化的统一。多样化是指职业教育并不追求僵硬的、单一的课程模式,是结合具体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标准化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课程思想的划一化,它体现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向性。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涉及许多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企业与组织机构等,只有这些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课程整合的最佳效果。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则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学者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归纳为融合职业内容学术型、融合学术内容职业型、综合型和模块型4个维度的12种基本课程模式,并且认为:“美国职业教育学术和职业课程整合的4个维度的12种模式虽然都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导向,且需要不同的具体支撑条件,但无论是在现行学术或职业课程的基础上修改而形成的课程,还是从广义的学术和职业的视角建立的新课程,以及围绕职业集群建立的模块式课程,都渗透了课程、教师、学生以及组织机构四个基本的主客体要素。其中,课程是整合的中心,学生是整合的出发点和服务对象,教师是整合的主导者,组织机构是整合的支持者或整合基础上的新架构。”[12]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在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模式建构上,一方面要以课程模式的多样性与标准性为指导,结合具体专业的运作形式而实施不同的课程模式,突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要融入一切有利于课程整合的主客体因素,为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提供条件,使每一个学习者实现充分、自由而和谐的发展。

注释:

①“功利主义”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般理解,即指一些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思想和行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发展,导致不良的后果。这里的“功利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所创立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学说,它指的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参考文献:

[1] [美]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 张体伟,孙豫宁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6.

[2] 石伟平.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0.

[4] 杨叔子,余东升.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7(6):1-7.

[5] [美]马尔库塞著.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78.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7] [美]约翰·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3.

[8] 顾明远. 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 高等教育研究,2002(1):25-26.

[9] 高宝立.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 厦门大学,2007:33.

[10] [美]赫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 王利兵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11] 庞学光. 教育的终极目的论纲[J]. 教育研究,2001(5):14.

[12] 陈鹏. 美国职业教育学术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13,(3):46—54.

(责任编辑 于小艳)

Motive, Distress and Outlet: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Curriculum and Vocational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Changyuan & CHEN Peng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curriculum and vocational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es into being in certain era background. It is needed by bo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s’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this integration process,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is inadequate and legal protection is not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ought, utilitarian value affects the learners’ choice etc. 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curriculum and vocational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It aims to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person and to construct a diverse and standar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odel.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ic curriculum; vocation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otive; outlet

作者简介:孙长远,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4);陈鹏,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江苏徐州,221116)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62(2015)06-0036-06

猜你喜欢
出路整合职业教育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