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2015-02-18 00:18:13朱涵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合作意识培养方式

朱涵

摘    要: 在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所谓“合作”即是孩童在学习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最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目的,实现目标。幼儿时期强调培养孩童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注重选择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合作意识    培养方式

一、现状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在询问下表达出喜爱团队合作的意愿,但是在这些表达喜爱合作意愿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的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合作,只有极个别的孩子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述自己理解的合作方法或经验。究其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我国的儿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常常一人独大。加之一些教育模式的不当,在集体活动中,孩子在合作意识欠缺这一点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或是自主意识太强,或是因为缺乏合作的经验和机会,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合作。

(二)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常规的示范画教学模式为主,不重视合作的培养和灌输。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拿出时间探究合作,是困难的、效率低下的,课程会因此而变成嘈杂的环境不受控制。而孩子们的讨论常常是无用的,甚至是跑题的。再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童对合作活动形式的兴趣远远超过合作本身,常常因为搬课桌、换场地等环节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完成合作活动主体本身的开展,致使许多教师认为合作教学活动可操作性很低。

(三)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却常常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儿童在合作中,不但不能提高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反而不断争执,各持自己的观点,最终不理睬对方;或者只是碍于教师的要求,合作流于形式;或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金点子,甚至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创造性的精彩想法和计划,但是在合作中因为与别的孩子沟通困难,相互协调能力弱,结果都懒于表达,只好敷衍了事。教师无暇过问细节,便出现一加一加一小于三的局面。

二、方法

没有经过学习和教化的儿童少有相互谦让、取长补短的精神。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活动合作,孩子可能会相互争吵不休,导致课堂秩序紊乱。那么怎样才能组织一次有良好合作实效的集体活动呢?我们在不断总结中找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活动前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充分与否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第一步要为儿童提供合作的机会。打破教师常规示范画方法,以孩子为主地采用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活动。

第二步是儿童的经验和技能水平程度的准备。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经验程度及技能水平,并设置与之水平相符的活动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经过事先的预设和演习,留意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指导。预防过难或过易的内容影响孩子的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合作的失败。

然后是关键的第三步准备——正确地引导、合理地分工及座位调整。

首先适当调整儿童的座位,把能力不同的儿童搭配在一起,使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教育儿童要先学会讨论,以理服人,并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共同合作,促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的参与中获得进步与成功。

接着选出表达能力强,责任心强,细心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为小组长,并由小组长协助教师完成转达、分配和监督任务。小组长的选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当然也要适当地更替人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应该在活动中起到作用,不要将一般意义上的捣蛋的“坏”孩子都分配到预定放弃的那一组,这将会将这些孩子的叛逆推向极致,以至于课堂失控。

最后当所有孩子都清楚地知道任务和内容时,再进行更细的分工,根据每个儿童的擅长分配任务,责任到人,让每个孩子的“金点子”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这个时候教师要深入孩子们中,特别是低幼阶段的孩子,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水平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适合其本身的岗位上完成任务。

(二)活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赏识教育,正面引导。只要孩子在合作过程中都积极地发挥作用,不论结果如何,务必考虑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肯定,这样孩子的成功体验这种自信将长期延续下去,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会越来越好。

首先,明确目标,要将活动始终围绕课堂的目标,不要跑题偏题,时刻提醒孩子,什么才是主要的任务,什么才是要达到的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行动的方向。要求孩子迅速回到座位,集中注意力完成活动的主体部分。注意不要训斥,而要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正面引导。

其次,儿童开始活动后,教师干预要降到最低程度,营造活跃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儿童构思和创作。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自立地完成被分配到的任务。将教师的领导权力下放,不再是教师个人维持纪律,讲授技巧,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相互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班干部的作用,逐步形成坚实的宝塔形的三角架构,教师只需要在最高点提纲接领性地发挥导向作用,然后让思想层层传达下去,由组长作为分管领导进一步下达任务,维护次序,如此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不断刻意地强化分享的环节。比如:要求几个孩子共用一盒油画棒,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争抢吵闹,但经过教师不断谆谆教导,孩子慢慢地就能学会——合理分配颜色,你先用红色,我就先用黄色;按照先后次序取用;使用礼貌语言,如“请问,好吗,谢谢”。教师再积极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这种愉快的经验持续下去,同时促成他们再次合作的意愿,形成他们谦逊有礼的品质。

(三)活动后的总结与评价

首先让孩子学会赏析。教师向儿童展示合作后的成果,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让儿童谈谈对本组作品和别组作品的看法,使儿童学习肯定别人的成绩,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评价的主体指向集体,削弱个人力量,倡导合作,不流于形式,并对合作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没有配合导致的失败,没有完成分配的个人任务导致失败等。

其次教师以有说服力的见解,比较活动过程中不同组别遇到的问题,肯定儿童合作表现优异的地方及儿童的成果作品。教师的评价要得当,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通过赏识教育,孩子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在这份喜悦上激起极大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从而在不断成功中获得发展。

最后记录下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活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促使集体活动不断完善,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忽略,主要是总结合作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有了这些总结,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促使下一次的活动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僵化的形式,更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提高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的局面。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想法与别人共享;学会评价和讨论他人的观点;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思考;更有利于师生间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有利于各自的思想在一起撞击迸发出新的火花;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与求异性;有利于组员之间形成更开放的和包容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共同进步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出版社,2006.

[2]许鸿.幼儿艺术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合作意识培养方式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1:22:17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9:02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8:16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58:06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1:34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1:21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