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合作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留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建立多样的合作小组、创设丰富的合作任务、制定科学的合作机制、融合“分合”的各自优势这五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并重视合作的意义与作用,更好地规避弱项,发挥强项,真正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合作意识 培养方法
“协同互助,合作共赢”正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常态,其价值在于发挥并集合每一个个体的优势,这一思想除了在商业社会经济中被普遍认可外,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从学习角度上讲,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盲点与软肋,假如通过与其他人合作,借助“他人之力”来规避与化解问题,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预留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合作本身就需要依靠合作者之间较为频繁地讨论、商议、研究、沟通,期间也伴随着很多的尝试与不确定因素。因此,与“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对比起来,合作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所以,这应当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首要考虑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预留出时间与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的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为例,这一章节在讲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介绍了过滤、蒸发、结晶、蒸馏、萃取、分液这几种方式。在合作方式下,如果教师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每一种方式,则分配到每一种方式的时间就少,操作起来会非常仓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会变少,组员也就没有平等的体验机会了,如此一来,合作学习的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无法从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挖掘出价值,那么他们就不会在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时,应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建议是章节里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主题,而不是全部。
二、建立多样的合作小组
“合作”是以团队为单元的一种作业方式,而团队的友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合作意识的强烈与否,甚至是有无。一般来讲,合作小组越和谐,默契程度越高,那么组员就越能感受到合作的乐趣,由此就更能激发他们由内而外所迸发出的这种合作意识。与之相反,合作小组不和谐,那么组员就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不理睬”的现象,这和单打独斗的差别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使以组员身份来学习,也不会有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建立多样的合作小组。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这一章节介绍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镁、铝、铁等物质,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合作任务(下面将重点介绍),建立不同的合作小组。如鼓励学生自行组队、随机抽签组队、交换队员、任命组长后由组长挑选队员、队员挑选下一个队员等。不同的组队方式应有自己的特征,如有的小组的成员平常都是玩在一起的,有的则很少交流。多样化的合作小组有利于学生感受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感觉,从中体现合作的意义(包括对妥协、包容、商议、倾听、协作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创设丰富的合作任务
合作的存续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因此,教师想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不断地创设丰富多彩的合作任务。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为例,在“元素周期律”中,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涉及原子半径、电子层结构、主要化合价、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气态氢化物、元素等内容,而关于元素金属性(单质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方法又包括根据周期表来判断、根据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来判断、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根据置换反应来判断、根据离子氧化性强弱来判断、根据金属活动顺序来判断等。如此多的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形式,如拟写报告、制作PPT、综合梳理、模拟实践等。当学生参与并体会的合作任务越丰富,他们就越容易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而在每一次合作过后,他们都会总结并积累一些经验(下面将作介绍),将其融入下一次的合作中,促使每一次合作都比上一次合作更顺畅。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在一次次的累积中被不断强化。
四、制定科学的合作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学习形式都需要用规则来约束和指导,合作同样如此,好的制度能更好地突出与保证内容价值。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合作机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这一章节内容的生活性与实践性较强,因此,教师设计的合作任务应更多地以研究某一种资源的存在、利用、变化,以实践性为主。那么,教师在制定合作机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全员参与性。每名学生在合作小组里都应有自己的任务,要注意避免组内学生的“边缘化”或者“无视化”现象。第二,平等发言权。每名学生在合作小组都应有自由发言的机会。比如在谈到“环境保护”时,有的学生主张以法律制度来约束,有的学生主张以道德伦理来提醒,有的学生主张应结合当地资源来运用规律等。无论哪一种思维都应在小组合作时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与权利。第三,角色轮流性。每名学生都应尽可能地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某名学生在“金属矿物”的合作中负责收集资料,那么在“海水资源”的合作中就可以尝试分析数据等角色。科学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
五、融合“分合”的各自优势
合作是与独立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两者有各自的优势与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融合两者的优势来培养并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这一章节的知识较为密集与细微。比如在比较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时,教材从化学式及氧元素的化合价、电子式、阴阳离子个数比、颜色、状态、与水反应、与CO2反应、与盐酸反应、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主要性质、用途等几个角度来讲解。而在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时,教材则从俗名、色态、溶解性、与盐酸反应、与碱反应、与CaCl2反应、与AlCl3反应、热稳定性、相互转化、用途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可见知识点的杂与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后,与其他学生合作,把所有的知识点以表格或树状图的形式梳理出来。由于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合作方式下梳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由于集合了不同思维,合作学习成果会更完整、更多元,会补充个人想不到的问题。当学生发现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单独学习的空白时,他们就会在认可与积极合作学习中强化自我的合作意识。
化学等理工类学科素来以“严谨与缜密”为标签,通常都需要学习者有相对独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判断能力。因此,理工类学科的学生都比较善于“自我思考”,但实际上,理工类学科也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就是合作学习的需要。
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预习,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制定合作学习机制,把集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合作学习作用的认识,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所长,促使自己更好地学习,实现“1+1>2”的合作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开祥.浅谈化学教学中高中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教育,2015(47).
[2]李根发.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