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在高校的实践应用中总结发现,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总结出如何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共同进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78-02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随之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通过体育实践锻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身心的放松,易培养自信心。因此,要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健康的心理应表现为积极向上、表里如一,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各种问题,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时,对处理消极情绪,如沮丧、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都有着积极的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健康的心理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情绪状态。在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具备较完整的人格,面对生活中的困惑能够积极处理,对未来和理想有着乐观的向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使竞争力不断变大,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
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二十世纪后期到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正逐年增多,如下表1所示:
■
就某大学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大学生群体中,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压力造成的精神抑郁。通过这些问题说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1]。
二、学校体育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积极影响。体育教育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活动,实践性较强,参与活动中对人际关系处理和心理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放松,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教育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一)缓解心理压力,增进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对人才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且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较严重的压力。长期处于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壓力当中,容易产生忧郁、压抑以及焦躁等心理问题[2]。而通过体育锻炼容易使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积极情绪,增强自身自信心,摆脱心理消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将压力释放,是宣泄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考试前夕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可通过踢足球的方式,将压力释放,身体得到放松的同时,心理情绪上更加平静。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促进身心的放松,能够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强健体魄的同时,增进身心健康。
(二)培养坚韧意志,提升综合品质
在更多的学校体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坚韧意志的磨炼,促进综合品质的提升。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良好的意志,主要是指具备一定自信心、自制力以及自主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在学校体育中,为促进学生真正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必须进行体育运动[3]。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阻力的克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指体育运动的难度不断增大,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克服身体上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促进综合意识力的培养。例如,在夏天进行长跑训练。由于天气原因,会对身体提出较大的挑战,在长跑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良好呼吸的调整,心理上不断给自己自信,克服肌肉酸痛所带来的疲倦感。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对学生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对心灵上的考验。只有在不断的身体锻炼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意识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促进学生更好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4]。
(三)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完善
为了不断强化学生自己的内心,培养强大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完善。而实现自我完善要从身体以及思想上全面提升,包括体质的增强和心理的壮大。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有着积极影响。据一项调查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常锻炼的人更加自信,且更加具有自我概念。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在体育兴趣的运动中,更加容易实现某种运动项目,提升自身存在感和荣誉感。例如,在羽毛球锻炼中,学生与伙伴共同参与,在配合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并通过与对手的比拼获得胜利[5]。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作用,且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四)加强人际交往,增强与人沟通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掌握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促进自身更好的生存。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进行人际关系的处理,使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在合作中增进信任感。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有利于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进人格的完善。在轻松的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也更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为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三、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作用,要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由于有一部分人学习成绩较低,基础较差,长期以来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热情不高。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某方面特长(例如:身体健壮、耐力好或曾经学习过某项体育项目等),让这些学生参与动作示范,展示他们的特长,帮助学习进展较慢的同学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等品质,使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人格品质,树立自信心[6]。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同学之中去,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在室外进行的特点,在辅导动作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角度去关心理解他们,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
(二)注重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综合意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原因在于同学间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微妙与复杂。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7];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自我空间相对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革原有体育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开拓思维、自由探究、发挥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比赛,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比赛过程中,要培养团队意识,以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为集体争光。大学生通过运动比赛,可以亲身体会竞争的激烈性,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不断磨炼意志品质,不断调节心理状态,同时间接地提高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加比赛,也使学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加强重视程度,促进积极引导
在学校体育中,教师要把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附属性教学。在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教师观念的正确性,将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心理变化。在提高学生综合品质和能力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参考,不断地予以肯定和支持[8]。例如,在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时,由于训练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存在失败的情况。由于是女生,教师要耐心进行指导,鼓励学生,使学生克服困难,进一步努力,积极看待自身情况。只有在不断努力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最后成功带来的喜悦。学生只有在得到肯定后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的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论证分析可知,学校体育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平台,使身心得到放松;在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强健的体魄更能够支撑自己完成理想;在体育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自我完善,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在学校体育活动的参与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为走向社会做好积极准备。为更好地应用学校体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内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完善自身。在未来大学教育中,要注重学校体育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丁.北京市石景山区高校篮球运动开展对本科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2]刘志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及其引导——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钱慧.LN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4-10-25
作者简介:贝钒(1990-),男,内蒙古锡林浩特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