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学校体育课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工作中与其他学科起到平衡、协调的作用。当我们提起“体育”一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运动,顾名思义就会想到跑、跳、投等大家熟知的运动项目。当我们把这些运动项目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去体会,会觉得有动力和兴趣。如此有活力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又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呢?教师们又该怎么样进行体育教学呢?在乡镇学校又该如何进行呢?一系列的问题正在向我们扑来,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课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学者对“体育”一词也做出了很多的解释,有些着重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着重于人文发展精神文明的需要,还有些比较着重于现代青少年群体的需要。笔者认为作为中学体育我们应该更着重于我们的学生,比起物质条件他们更需要什么,作为教师我们该给予他们什么,又该如何给予他们。
一、教师要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
初中生大多数是12—15岁的青春期初期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还是较为浅薄,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就会遇到一些困难,课程的密度加大,训练量度加大同时又不能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中的“吃力”现象。所以,老师在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课前准备。
(一)备学生
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学生们的健康状况、体育知识的熟知程度、整个班集体的学习风气。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什么事务都充满了好齐心,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等着你的回答。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学生顾然是可爱的,但教师的威严还是不可少的。
(二)备教材
体育课由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备教材都是指参考书上的一些运动技能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书本上只能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讲解,实际教学中能否与书本知识点相融合又是一大难点,这也是实践课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备教案时要深入钻研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不同的技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要与之后的课程做好承接的作用。
(三)备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是进行实践课必不可少的客体。教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什么样得而器材,选择器材的数量和大小,根据所学内容合理的选择和规划场地都是课前要做好的准备。
如果在上课时去准备器材不仅会耽教学进程而且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室外体育课的时间要有合理的规划,场地和器材的选用不可以在课堂上在做决定。
(四)编写教案
每一节体育课的教案都需要教师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环境等方面进行主客观的钻研和商榷,以教学的课时为单位进行方案的设计和编写。教学教案的编写是课程的雏形,里面需要添加适合学生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勾勒出一节充实有趣的体育课。
二、趣味合作学习
跟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在提倡“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的学校体育教学。当学生们来到室外,来到阳光下会有一种莫名的大自然归属感和自由感,青春期的学生会对它有着更丰富的想象。
三、培养得力骨干
一节好的体育课需要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完成。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能够帮助老师、带领同学们的小能手。教师在培养体育骨干的时候也应该对此做好措施。例如:在班级中培养2—3名体育骨干,每一名体育骨干进行轮流值日;对体育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思想教育和工作安排;组织班级同学对体育骨干进行监督,大家彼此做到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对于体育这种在室外进行授课的复杂性课程全部依靠教师进行管理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就要培养体育骨干,并有计划的给他们能力实践的机会。
四、劳逸结合,小结生动
我曾听过一些体育教师的实践课课堂小结部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教师的放松操会选择舒心、舒情、舒骨的瑜伽练习,有些教师会安排一些节奏感强、动作幅度大的放松练习。课程最后的5-6分钟最好结束训练和游戏,让学生们由一个动态环境逐渐的走到静态环境里,在短时间内进行情绪和身体各器官的平复。同时进行课堂小结。
五、带领学生合理利用开发现有资源
体育课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器材,往往器材是供不应求的,想要做到人手一个也不可能。针对学生的特殊心理也为了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自己做器材,比如小足球、网球、拉力绳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只是需要教师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杨会利.浅谈体育课堂纪律与快乐体育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08.5.
[2] 林高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2, 9(2).
[3] 李英博.学校要重视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l).
[4]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