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12-29 13:36倪小敏仇礼娟
科教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倪小敏 仇礼娟

摘 要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资源来开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某职业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还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合作,并没达到深入的共育程度,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加深。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企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NI Xiaomin, QIU Lijuan

(Sichuan Electromechanical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Abstract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vocational colleges use of corporat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we found that the professional is currently still at the surface level of cooperation, it did not reach the degree of depth were steril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erprise; training mode

0 引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如英国的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 “合作教育”、“社区学院”,德国的“双轨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我国也于1991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共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紧跟社会需求、了解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联系与企业,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互培共育的长效机制。

我校作为国家第二批全国100所高职“骨干”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电子电气工程系也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渠道,力求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推陈出新。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

自成立高职院校以来,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与多个就业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以来,先后与钢城企业总公司、江苏涌金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合作办学协议,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攀钢集团公司各大厂矿的工人、技师培训等工作。校企双方合作以来,在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大改善了教学设施

目前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中央实训基地”、校内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建有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PLC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电机多功能实验室等共享型实验实训室20个,各类仪器、仪表、设备2096台套,占地3189平方米左右,实训工位800个,价值总额1219.524万元的设备,生均仪器设备值0.55万元,生均实验实习场地面积1.44平方米,先进齐全的西门子自动化设备在省内高职院校居于领先水平。

1.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

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群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中级职称26人,硕士11人。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16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12人,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9人。有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攀钢专家1人,全国冶金行业名师1人,学院学科带头人3人,四川省教授级职业咨询师1人。兼职教师29人均为来自攀钢等大型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该专业群教师治学严谨,教学及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1.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

衡量和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标准就是就业,我系电子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较高,由于该系长期贯彻专业技能培养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稳居学院前列,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就业单位多达百余家,遍布全国各地,有些优秀的学生甚至在大二下学期就被不少企业预定。截止今年三月底,从四川教育网公布的2011届全省高职高专生情况来看,全省2011届高职高专生签约89987人,签约率为58.41%,我系2011届毕业生签约率达97.92%,高出四川省平均水平39.51%。学生就业稳定性好,成材率高,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一致认可和赞赏。endprint

1.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圆满完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38年的举办历史,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四川省精品专业,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及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中央实训基地”,是学校的龙头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于2008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获“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比赛项目三等奖,取得了云贵川渝等西南地区的最好成绩。

近3年来,由于“工学合作、校企结合”的力度加强,加之“涌金班、大工种班及成铁的订单式培养”吸引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电子电气工程系年均招生以20%的速度递增,新生入学报到率达98%,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2300人。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与学校的目标冲突

根据调研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根据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实习、实训条件,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项目,从而增强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企业方面,其合作的出发点是人才储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合作,吸收一批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从而降低自身用工成本和人才储备成本,并利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来提升企业的形象,这就导致企业的目光最终停留在经济利益的获取上。由于双方没有形成统一的契合点,没能建立有效的共融机制,所以合作层次低,基础相对薄弱,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违背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育的初衷。

2.2 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我系教学计划中的规定,三年制高职类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放在最后一学年。由于学生下厂后不熟悉工艺,不了解厂矿设备的运行状态,企业还要投入人力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企业提供岗位选择的余地也不大,很多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性重复的工作岗位上,在实习过程中轮岗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岗位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这些都影响学生对行业和企业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无法对自已今后的发展作出明确的定位。

2.3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发现,虽然我系“双师”素质教师比率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但很多是仅通过参加一两次培训而获得的相应资格的“双师”,真正在企业有一两年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也就是说真正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传授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教师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一方面影响教学质量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双师队伍的匮乏也不利于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各方面合作,弱化了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研发中实际问题的环节,成为合作中的“短板”,阻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2.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许多院校认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应该归企业管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事情学校只需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这种观念降低了学生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管理压力,减弱企业的合作意愿。学生虽在企业进行实习,学校应该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专业教师也要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决不能放松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要形成以指导教师、企业师傅、班主任、辅导员等对学生的多轨并行的管理机制,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只有通过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传授指导,才能达到理想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效果。

2.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了使校企合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还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我系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的评价机制,相互监督和约束,共同提高合作成效,以利于校企合作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各大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快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制,保持较大的灵活性。鼓励各专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主动的探索符合区域特色、贴合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育道路,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行业生产情况,调整课程设置,让企业共同参与教材开发,积极鼓励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缝隙,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共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生物实践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2] 李文林.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职业教育,2010.2.

[3] 李相华,兰凤英.浅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教育,201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