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信仰教育是践行中国特色主义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对信仰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研究,探究青年教师信仰和大学生信仰的价值体系,提出实现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信仰的途径建议。
关键词 青年教师信仰 大学生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ng Teachers'
Faith Education under Internet Age
CAO Dan
(Hu'nan Police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ng teachers is a true portrayal of practic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basic meaning of faith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young teachers of faith and belief in the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 way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chieve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ng teachers' faith.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faith; college students' faith; Marxism Faith
1 信仰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1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人们对某种学说的信服,并将这种学说的理念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信仰可以指导个人分清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周恩来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中指出:“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1.2信仰的特征
当代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任何国家、种族、阶级和个人都普遍具有信仰,但表达信仰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二是稳定性。信仰可被用于识别某个对象,它不仅为信仰主体提供方向和指导,还给予主体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三是层次性。人们的信仰差异很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中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复合信仰体系。四是多样性。多样性是指不同的人,其信仰也是不一样的。五是一致性。这是社会信仰的态度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确保社会稳定,“任何国家、阶级、集团,如果有共同的信仰,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激发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一股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力量。”
2 青年教师信仰和大学生信仰
2.1 青年教师信仰的价值体现
教师要有自己的信仰,也就是说,教师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都与教师的信仰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信仰所体现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信仰决定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信念和教师的使命感。教师一旦形成拥有了教育责任感,他就会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明确这一信念的行动方向、目标,成为其精神支柱。教师的信念会渗透在他的行动中并成为其从事教学活动的强大的驱动力,使他有意识地把教育作为终身事业,认真负责且充满热情。这将确保他能够认真工作、认真学习、准确理解教育理论的本质和在新时期的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的信仰通过其言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养成。教师的良好信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应以严谨的科研精神激励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使他们决心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教师应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感情,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2 大学生的信仰体现
大学生信仰与大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的信仰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信仰对于学习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只有明确的目标、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周恩来年轻时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正是在这个目标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导下,周恩来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 实现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途径分析
3.1 更新高校青年教师信仰教育理念
3.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人本”就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人是价值形态中的最高主体。”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以人为本才得到了真正的科学说明,并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人”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性的觉醒,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必然。在过去很多年的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作为终极目的,这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完全相悖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混淆,不仅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目标上的错误,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使教学远离人的本性而“成为程序化、机械化地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endprint
3.1.2 树立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
全球经济化时代,信仰教育应该摒弃陈旧观念,开阔视野,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也要求信仰教育走向国际化,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创新,运用广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和敏捷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借鉴别国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中,研究更新的成果,才能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中,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应树立三种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开放思维的理念。开放的时代、开放的事业,需要有适应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空间视野。这就要求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和推动教育工作。二是围绕教育发展理念。教育发展是教学中的更新方向,把教学改革、发展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使教育工作具有战斗力和创造力。三是实践第一的理念。创新是一种飞跃,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教育工作要坚持实践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育的工作大局,在教育工作中精益求精。
3.2 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教育贯穿到高校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实现对大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良好思想道德培育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教学都应该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要以新课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有的主导作用。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文化、人文环境、娱乐健身等在内的复合文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指向,具有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等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再次,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不是在书本中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铸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搞好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要开展大学生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等,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
3.3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期。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到来,更促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转型的趋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因此,社会转型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但是,社会转型期毕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新旧交替和融合,因此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在这个时期,社会信仰作为历史文化的精髓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这种存在方式的转变使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识标准都出现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的信仰形态,事实上,由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思想领域中的多样性和矛盾是很显然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已经不会再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仰多样性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区分信仰的性质,在多元信仰并存的社会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警察学院科研项目《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信仰吸引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2] 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方世南.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邓希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5]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2011.
[6]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8(3).
[7] 张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综述[J].求实,2011(5).
[8] 马维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