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讲打造“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2014-11-17 06:57方文泽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典型性旧知新知

方文泽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能紧紧抓住知识的重难点,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清、讲透,从而实现——精讲,从真正意义上打造“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讲”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选对精讲内容

精讲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作精辟的讲解,做到“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非重点内容简略地讲、重难点问题透彻地讲”,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精讲内容。

1.取决于教材中的重难点

精讲中的“精”自然有“精简、精选、精细”的含义。教师要学会放弃和删减,凡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绝不讲,学生通过看书能自行学会的也不讲,讲只讲重难点和关键点、疑点,把力使在“刀口”上。教师在精讲时应着力化难为易: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抽象的知识;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化解复杂的问题;用对比、辨析的方法,体会易混淆概念间的异同。

2.取决于学生的知识起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已经具备的前置知识与技能如何,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新学习任务中的部分内容、掌握得如何,哪些内容通过自学看书可以掌握,哪些内容是必须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才能掌握,等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3.取决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变化、不断生成的过程,有些生成是在教师预设之中的,但很多时候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师要相机调整原定的精讲点,主动迎合学生的思路。为此,教师要积淀自己的教学智慧,能实现瞬间的课堂精讲点的调整与生成,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把握精讲时机

精讲要适时,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讲在必要时。

1.出错之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教师不可预见的“错误”。当出现这种情形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加以精讲。比如笔者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最后在变式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12÷4=3,如果被除数加上24,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结果有很多学生都认为“也应该加上24”。 此时,笔者反问:“商真的还是3吗?”此话一出,学生通过验算得知错误,但是对于正确答案仍然是一筹莫展,笔者接着又顺势一问:“加上24其实相当于乘几?”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地以为同时加上一个数或减去一个数,商不会变,而是要转化成“同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去考虑。这样的精讲不是直截了当地改正错误,而是重在引导,讲在错误的根源处,这样的精讲就能发挥实效。

2.操作之前

小学生好动,兴趣容易被外物所吸引。因此在动手操作的课上,一看到桌子上的学具就迫不及待地想动手了。如果此时,教师还在滔滔不绝地提出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流程,学生能够听进去的只有寥寥。这时就需要教师用最简洁的话语说清楚接下来的操作要求,讲必要的话,加以课件配合显示,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开展数学活动。同时,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主动地动手操作,绝不是“为操作而操作,为动手而动手”,让学生做简单的“操作工”。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验,笔者设计了一个制作长方体框架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准备四种颜色数量不等的小棒(棱)和10个左右的拐角(顶点),操作之前,笔者提出问题:“想一想,一次性取多少,就能保证拼成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构建,主动去操作,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使操作—思考—表达一体化,达到对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凸显操作的价值。

3.困惑之时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感觉“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的一个简要的提示,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的学习时,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态,借助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自觉地进行探究。有的学生通过“倍拼”的方法求出面积(图1),有的学生通过“割补”法求出面积(图2),也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分合”得出计算方法(图3)等。

图1

图2

图3

当然,也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无法深入。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我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主动去反思探索的过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这部分学生也很快推导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通过交流,掌握了不同的方法,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4.探究之后

在探究之后要及时促进学生认知的升华。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究的内在价值并非仅仅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当采取启发策略,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而不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实现个性的发展。

比如“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在学生用各自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为使学生的认知更趋向稳定,必须在探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结果之间建立起联系,最后抽象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如前面推导出的计算公式,通过运用运算定理把s=(a+b) ×(h÷2),s=ah÷2+bh÷2转化成s=(a+b)×h÷2,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三、厘清精讲原则endprint

根据教学目标,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外,教师还应精选和精编一些相关练习来“精讲”,原则上以教材所缺少的内容为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迁移能力方面。除了在数量上做到“少”外,在操作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精讲的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首先应考虑训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做到“学什么就练什么”。比如在教学“解比例”一课时,为了增强习题的针对性,笔者对练习进行了改编,原题是这样的:

不难发现,首先是顺序上的一个调整,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设计,之前的环节是刚刚得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以及在计算上可以采用分数形式进行上下约分”结论,如果按照书本上的顺序,第一题很难体现计算方法上的简便(用约分的方法)。其次,是对未知数x位置的调整,这一细小的改动目的是不与例题中的x位置相同,丰富学生解比例的解法。最后一道习题,有点变化,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但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大大拓宽了解题思路,发展了思维。

2.精讲的典型性

精讲的内容要典型,例如就习题来说,习题要有代表性、概括性。习题的难度要适中,题目最好以题组的形式呈现,每题之间应有所变化和提高,并能保持一定的梯度,使练习的设计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根据条件,求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上述题组,每小题侧重点不同,各具一定的典型性。第一小题是与例题有了位置上的变化;第二小题是已知“底”和“高”求面积;第三小题则是用字母表示;最后一题则是没有具体的数据,而是要学生在计算之前自己去收集。题目给出的条件或者形式不同,要求学生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解决问题。

3.精讲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练习中应考虑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即便是同一道题,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三位跳远运动员的最后成绩分别是:

A:3.87米 B:4.02米 C:3.□8米。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⑴ 可以确定B是第一名,说明理由。(感知整数部分大小的比较)

⑵ 那第二名又是谁呢?(体现分类的思想)

⑶ 如果A是第二名,C的成绩是怎样?(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⑷ 如果C是第二名呢?

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4.精讲的综合性

将各种知识串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来精讲,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新知中巩固旧知。比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的《分数加减法》单元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下图),已知相对的两个面上的两数之和为5,求A、B、C分别是几?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练习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同时也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巩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削枝”方以“强干”,因为剪去了繁盛的分枝,营养就会供到主干上,由此树木才会长得更茂盛。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削枝”,即做到精讲,才能使学生“强干”——将知识重点浓缩记忆,拓展运用,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十小学 325800)endprint

根据教学目标,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外,教师还应精选和精编一些相关练习来“精讲”,原则上以教材所缺少的内容为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迁移能力方面。除了在数量上做到“少”外,在操作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精讲的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首先应考虑训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做到“学什么就练什么”。比如在教学“解比例”一课时,为了增强习题的针对性,笔者对练习进行了改编,原题是这样的:

不难发现,首先是顺序上的一个调整,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设计,之前的环节是刚刚得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以及在计算上可以采用分数形式进行上下约分”结论,如果按照书本上的顺序,第一题很难体现计算方法上的简便(用约分的方法)。其次,是对未知数x位置的调整,这一细小的改动目的是不与例题中的x位置相同,丰富学生解比例的解法。最后一道习题,有点变化,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但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大大拓宽了解题思路,发展了思维。

2.精讲的典型性

精讲的内容要典型,例如就习题来说,习题要有代表性、概括性。习题的难度要适中,题目最好以题组的形式呈现,每题之间应有所变化和提高,并能保持一定的梯度,使练习的设计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根据条件,求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上述题组,每小题侧重点不同,各具一定的典型性。第一小题是与例题有了位置上的变化;第二小题是已知“底”和“高”求面积;第三小题则是用字母表示;最后一题则是没有具体的数据,而是要学生在计算之前自己去收集。题目给出的条件或者形式不同,要求学生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解决问题。

3.精讲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练习中应考虑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即便是同一道题,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三位跳远运动员的最后成绩分别是:

A:3.87米 B:4.02米 C:3.□8米。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⑴ 可以确定B是第一名,说明理由。(感知整数部分大小的比较)

⑵ 那第二名又是谁呢?(体现分类的思想)

⑶ 如果A是第二名,C的成绩是怎样?(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⑷ 如果C是第二名呢?

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4.精讲的综合性

将各种知识串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来精讲,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新知中巩固旧知。比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的《分数加减法》单元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下图),已知相对的两个面上的两数之和为5,求A、B、C分别是几?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练习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同时也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巩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削枝”方以“强干”,因为剪去了繁盛的分枝,营养就会供到主干上,由此树木才会长得更茂盛。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削枝”,即做到精讲,才能使学生“强干”——将知识重点浓缩记忆,拓展运用,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十小学 325800)endprint

根据教学目标,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练习外,教师还应精选和精编一些相关练习来“精讲”,原则上以教材所缺少的内容为主,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迁移能力方面。除了在数量上做到“少”外,在操作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精讲的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首先应考虑训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做到“学什么就练什么”。比如在教学“解比例”一课时,为了增强习题的针对性,笔者对练习进行了改编,原题是这样的:

不难发现,首先是顺序上的一个调整,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设计,之前的环节是刚刚得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以及在计算上可以采用分数形式进行上下约分”结论,如果按照书本上的顺序,第一题很难体现计算方法上的简便(用约分的方法)。其次,是对未知数x位置的调整,这一细小的改动目的是不与例题中的x位置相同,丰富学生解比例的解法。最后一道习题,有点变化,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但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大大拓宽了解题思路,发展了思维。

2.精讲的典型性

精讲的内容要典型,例如就习题来说,习题要有代表性、概括性。习题的难度要适中,题目最好以题组的形式呈现,每题之间应有所变化和提高,并能保持一定的梯度,使练习的设计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根据条件,求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上述题组,每小题侧重点不同,各具一定的典型性。第一小题是与例题有了位置上的变化;第二小题是已知“底”和“高”求面积;第三小题则是用字母表示;最后一题则是没有具体的数据,而是要学生在计算之前自己去收集。题目给出的条件或者形式不同,要求学生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解决问题。

3.精讲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练习中应考虑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原则。即便是同一道题,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小数大小比较”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三位跳远运动员的最后成绩分别是:

A:3.87米 B:4.02米 C:3.□8米。根据条件,你能知道什么?

⑴ 可以确定B是第一名,说明理由。(感知整数部分大小的比较)

⑵ 那第二名又是谁呢?(体现分类的思想)

⑶ 如果A是第二名,C的成绩是怎样?(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⑷ 如果C是第二名呢?

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4.精讲的综合性

将各种知识串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来精讲,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新知中巩固旧知。比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的《分数加减法》单元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下图),已知相对的两个面上的两数之和为5,求A、B、C分别是几?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练习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同时也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巩固,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削枝”方以“强干”,因为剪去了繁盛的分枝,营养就会供到主干上,由此树木才会长得更茂盛。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地“削枝”,即做到精讲,才能使学生“强干”——将知识重点浓缩记忆,拓展运用,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第十小学 325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性旧知新知
岁末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思考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