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柏
摘 要: 课堂内外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自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习能力 提高方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重视教师的教甚于学生的学,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实际上,要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单靠老师教得好、得法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削弱了实效性。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德的修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主动性原则,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
一、注重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预习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对话的实践活动,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预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预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预习前,教师要对学生作任务驱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看到题目,先不急于看文章内容,先假设要是“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写哪些内容,会用什么思路和技巧,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再结合“导读”提示初读课文,想想自己和作者谁会写得更好,有哪些写法值得“我”借鉴;利用语文工具书扫除文章障碍,围绕思考练习顺畅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或好的地方,圈点勾画,批注好在哪里,对不理解之处或有怀疑的知识本身质疑。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树立获胜的信心,为课堂深入学习作好铺垫。如有学生在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提出:课文突出引用了二十多处古诗文、史料、故事是否显得多余?又有学生提出:《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里,本体“清香”和喻体“歌声”并无相似点,这样比喻恰当吗?这些问题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
二、优化课堂设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教师写教案时,常常要顾及学校“备课要细”的要求。所谓“细”,即将每一环节细化,将每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甚至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也要精确设计。这样的设计,恰恰把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的不确定性给忽略了。因此,设计教学时,在备教材、备学情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设计教学的大致程序,而不能将每个环节细化成条条框框。
1.教学设计要以诵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文学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被选进教材中的记叙文、散文、诗歌、古诗文等体裁的课文都是进行诵读的良好材料。教师如果在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养成热爱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过程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个人文学素养。这是新时期实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2.教学设计要注重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中,学生若通过自己的思考创设问题,则往往会令人兴奋。教师应启发他们巧用矛盾、比较、假设等方法,对关键词句、叙述中的顺序变化、详略安排等问题进行质疑。再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互动讨论、辨析,使其成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忽略的或还不清楚的问题加以引导。例如: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写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上面“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但它被认为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否相矛盾?又如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可设计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不惜笔墨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通顺,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研读后他们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探究,从而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当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因势利导,对其勤于善考、敢于质疑、大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予鼓励,绝不能求全责备,从而让学生感到教师态度诚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3.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培养创造力。
学生的学习是动态发展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让学生在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教师的讲只是引导和点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如在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笔者考虑到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描写也很朴素,放手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把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演,由科代表主持评选。课堂上,让排演最好的一组表演,要求其他学生结合教材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作出评价。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进而理解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的过程。学生既“导”又“演”,就能从中获得有个性、有创意的观点,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也就深刻得多。
三、拓展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语文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探索语文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来落实。这样,就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每周我会给学生安排一节读报活动课,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良好学习行为和习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爱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和欣赏文学。
又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的状况作一次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街头巷尾、社区农村进行调查,同时到网上、书店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这样,他们既轻松愉快地增强了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分析、思考能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等等。由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当组织、设计、引导的角色,自主学习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成为一笔终身财富。
事实证明,语文教学既有教法,又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勤思、会思、善思,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生机,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勇.学校应走好内涵发展之道[J].福建教育,201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