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城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同地区的教师对高中语文导学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任何学习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导学案“诱导”、“启发”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其与教案、习题及试卷的区别,讨论如何结合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实现学习内容的系统化重组,以及如何对待实践中的模式化、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等问题,希望为优化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导学案
实行导学案制是很多高中推进新课革的形式载体,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进行的重要尝试。但导学案模式在高中语文这一学科领域引起了很多争论,拍手称赞者有之,怀疑犹豫者有之,坚决反对者有之……笔者认为,这沸沸扬扬的争论实质是由于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对导学案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引起的,这种理解模糊、不明就里情况下的盲目行为,不利于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推进语文课堂变革。所以笔者认为在热闹的争论中,必须进行如下思考。
一、导学案要重“诱导”“启发”
导学案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语文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应为诱导、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下,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完成新知的学习,教师不应该也无法替代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的确定涉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现有发展水平而言的。现有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已有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上,但在别人的辅助之下可以形成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东西。导学案要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导”的功能,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师的辅助作用体现在搭建学生需要的“脚手架”上。
例如,高一新生在学习《劝学》时,理解定语后置句式存在很大障碍,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导学案:
1.根据所学知识,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那么就请同学们划出下列句子的主谓宾。
(1)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
(2)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
2.定语是指在句子中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词语,它常常放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前。请同学们用“( ?摇?摇)”标出上面两句话的定语部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的主谓宾分别是什么?根据1、2所学的知识判断“利”和“强”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它们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与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顺序有什么不同?
本学案中1、2步就是在搭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不需要过多解释;而找出定语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先给出解释,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定语。1、2两步通过诱导为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做好铺垫。第3步的内容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一步步提高了能力,建构了知识体系。如果缺少了第1、2步的诱思过程,导学案就与习题无异了。
部分语文教师尚未开展实践就反对导学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导学案在学生学习中的诱导、启发作用,甚至只是肤浅地认为导学案就是做做练习。
二、严防内容教案化、习题化和试卷化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①。教案的作者是教师,其目的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辅助教师完成授课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依据课前准备的教案,实施其预设的步骤,完成授课的任务。虽然学情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关注点,但传统教案的预设性更强,程序步骤明确具体,留给学生的生成空间较少,甚至有时教师为了讲完课前的教案内容不惜打断学生的发言,生拉硬扯地靠向自己的预设,所以教案有一定的封闭性。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对教案的拓展,它更具开放性,主张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导学案的设计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使用的主体是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生成空间。
习题和试卷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课堂学习的效果,以检测和评价为主。所以教师在编制练习和试卷(尤其是后者)题目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在表面上)切断已学知识间的联系,也就是加大思考的难度,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联系,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导学案与习题和试卷的目的正好相反。导学案中也会安排习题,但这些习题具有一定的辅助功能(如上文中的例子),是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的,它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做的是搭建“脚手架”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重组学习内容,使其系统化
学习效果是否显著,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顺畅甚至自动化运用学过的知识,所以学习要同遗忘做斗争。线索依存遗忘理论认为,我们无法回想起学过的知识,并不是记忆中失去了这些信息,而是我们在提取这些信息时遇到了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回想不出某些知识信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记住,有可能是由于不能发现从记忆中提取出该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线索。
编制导学案要找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提取线索,对知识进行重组就非常必要。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使纷繁杂乱的信息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并把某个关键信息作为提取的线索,让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中掌握新的知识。
比如在指导学生背诵《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的导学案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出以下内容:
物质 精神
王道之始:农——不违农时……
渔——数罟不入…… 百姓养生丧死无憾endprint
林——斧斤以时……
王道之成:衣——树之以桑…… 国君推行教育、体恤百姓
食——七十食肉……
这种方式的重组,使记忆的内容成了一个模块,学生只要抓住了关键词,就可以很快实现熟读成诵,关键词也就成了学生以后提取相关信息的线索。
四、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搞统一模式
导学案确实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模式。但某些教师反对在语文教学中推广导学案,认为其更适合数学等理科类学科。目前看来,导学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教学的匹配度确实不是很高,况且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积累和实践,不同于理科学科的分析训练。如果语文导学案一味注重训练,就会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导致语文学习理科化。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养尤为重要,而简单粗暴、机械死板的导学案模式,会使本来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鲜活的阅读课变成枯燥机械式的训练课,甚至使应试教育进一步强化,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但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导学案本身,而是由于我们没有使之更好地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对语文的导学案的实践模式一定要做深入研究,避免碎片化、快餐化阅读,避免以条条框框的形式肢解教材,更要避免陷入对完整的篇章做条分缕析式的阅读训练。语文学科中不同篇章风格迥异,每篇文章背后都有鲜活的作者,更有见仁见智的理解角度,所以不能以一套导学案的模式应用于所有课型。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模式,但要记住:模式只是路标,而不是目标。
五、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避免成绩两极化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成熟的,但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所以统一的导学案内容共性化强,个性化弱,在因材施教问题上无能为力。
同时,教师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时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而集体的学习成果容易掩盖个体学习的不足,成果展示可能变成高水平学生才能的展示平台,优秀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成果直接推荐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剥夺这些学生思考钻研的机会,很容易造成大家都会了的假象,所以不能因合作学习而放弃分层教学。
要兼顾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教师一定要在导学案的内容上,尤其是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要自由灵活有艺术性,既要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有机会慢慢吃,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无定法,任何学习模式都不是唯一的,我们要在新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勤于实践,冷静思考,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55.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大大学出版社,2013.
[2]周慧军.初中语文学案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婉娴.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4]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57-59.
[5]陈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3(07):93-94.
[6]魏云鹏,于学敬,袁召冲. 对学案的若干检讨——兼与《“学案”,需要一点冷思考》作者商榷.教育科学研究[J].2013(07):37-40.
[7]滕欣俭.语文学案贵在一个“导”字——《项羽本纪》学案创新设计引发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J].2013(06):43-44.
[8]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09):59-63.
[9]庄丽.巧用导学案提高预习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2012(09):85-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