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
【摘 要】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独立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生活等情感体验。
【关键词】互动;主体地位;探究;问题情境;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潜能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攻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探索过程。教,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能力;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又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做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使上述理念得以实现。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领悟新知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身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位置,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教材为蓝本,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简明、有趣、有意义的活动素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认识数学知识,领略数学知识的奥妙。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具有科学方法的属性,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研究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而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数学模型,正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心,是决定问题,解决程度如何的关键。数学学习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数学模型。在小学阶段,数学模型表现为原理、概念系统、算法系统、定律、公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学习数学过程,就是探索获得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数学模型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总结的主体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注意发挥数学本身的特点组织教学。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我设计了4道题,这4道题就像路标一样,把学生由被动学习引向主动探索。
题目是:
(1)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修完,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是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数量关系,起思维导向的作用。)
(2)一段公路长40千米,……(其它条件、问题不变),(本题的教学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惊奇,疑问,他们会思考:为什么条件变了,解题结果不变呢?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积极起来。)
(3)让学生自己任意改变第一个条件,其他不变。(学生会想,让我自己试一试,会怎样?3道题完成后,学生的思考就会深入下去,在教师引导和小组交流中,就会明白其中道理。)
(4)修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修完,乙队单独修15修完,两队合修几天完?
第4题是新知识,学生会把前3题与4题间的有关数量与解题思路联系起来,很快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从而在探索思考中建立了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索数学模型,进而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三、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有效的途径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教学计算题时,教师要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写规范板书,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之后,主动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
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开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开放”是一条必要的途径,“开放”是一种必须的手段。“开放”就是相信学生,“开放”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开放”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会到开放的愉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和谐、有效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并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数学能力。也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上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