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 谭弟红
摘 要:“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好的导入就像是一首歌曲的前奏,为高潮埋下了伏笔。只有好的导入才会让学生有一种眼前一亮、如沐春风的感觉,才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走进英语课堂的学习当中。阐述了在英语课堂中设置良好导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提出了一些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通过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通过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创建让学生进入英语学习氛围。
关键词:谈话;多媒体;情境创设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尤其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感到快乐。如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形成主动、积极的英语学习心态呢?具体到每一堂英语课来讲,设置一个精彩的导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好的导入就像是一把钥匙,悄无声息地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可以让他们兴奋、活跃起来,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一、运用导入艺术激活英语课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导入,实际上就是设置一个既与即将授课内容有关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将新授的内容上来。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看似只是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译学习,其实背后需要很多的辅助材料,比如英国或者美国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等。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不了解一些外延知识而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所以在导入环节,将本堂课所涉及的外延和边缘知识做一个简单介绍,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接受,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二、运用导入艺术激活英语课堂的具体措施
1.通过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
谈话导入是一种操作比较简便、比较直接的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看似随意的谈话,既可以复习到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引出接下来要新授的内容。比如在讲到weather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与学生聊天来引出这一话题。Teacher:Hello,everyon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before you go to a city?Students:The food there.The people should be friendly there.I really want to know is the weather there.通过老师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大家在打算去一座城市旅游之前最想了解那座城市的什么信息?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最关心有没有美味的食物,有的学生担心那里的人们是否比较友善,其中学生们的答案中就包括了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天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更可以让他们满怀期待地听老师讲解他们自己所提出来的问题。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例如在八年级(下)Unit 7“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这一堂课的讲解中,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段英文版倒霉熊动画,因为邻居在半夜举办派对,吵得倒霉熊睡不着,于是它去敲响了邻居的门,开门后跟邻居说的便是这一句话“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它希望邻居能够尽量把声音降低,让它好好睡觉。通过大家所熟知喜欢的倒霉熊之口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仅感到很有趣,而且会对这个英文句子印象非常深刻,只要记住了这种句式,往后的学习就会很轻松。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氛围
这种方式较前两种相比,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是导入效果非常好,将书中的抽象语言与实物相结合,在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说英语、听英语、记英语。比如在讲到kitchen这一节时,可以把讲台当作是灶台,让学生们在课前将自己家中厨房里的东西画下来,然后拿到讲台上。请一位学生扮演课本中的Mark,来到老师家里的厨房参观,老师一一给他介绍每一样厨具的名称和用途,学生们就像看情景剧一般,对每件东西的英文名字都会有很深印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他们会很积极主动地上去扮演或者提问每件厨具的用途。
我们的英语课堂是面对所有学生的,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使得导入环节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积极为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导入环节的设置在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教學目标和教学内容,把要教授的知识一点不落地全部教给学生。正如王安石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运用导入艺术来激活英语课堂,还需要教师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陶效莉.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英语课[J].广西教育,2011(22).
(作者单位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