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志愿服务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促进作用

2014-05-30 19:02纪妍彦
学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提升途径就业能力志愿服务

纪妍彦

摘要:志愿服务经历20年的蓬勃发展,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试通过分析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专业化对促进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所发挥的内外因作用,提出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内外因共同作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自1993年志愿服务进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会的促进下,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成倍增加。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如何使得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起到拓展作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拓展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自1993年团中央启动志愿服务活动以来正式进入我国。进入21世纪,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会的促进下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迅速。我国的志愿服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随机性到系统性,从政府组织到民间倡导的成长过程。

志愿者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其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旗帜下,志愿服务具有了自愿性、无偿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自愿性,志愿服务来自于志愿者自主自愿的行为,他们的动机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经历的积累。无偿性,志愿服务来自于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的行为。实践性,志愿服务是一种群众性的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进入社会、实践理论。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考核的首要条件。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分为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尽管单位的性质不同,但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任何性质的企业都推崇的。而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互动,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重在参与,参与者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依托,自主选择权得到了尊重,内在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把社会需要与大学生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充分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需要,关注每位大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从而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生动、充满活动,也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因此,若要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带来了全民素质的提升,但是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升级,而大学生家庭背景、受教育背景造成的自身素质的差异也使得大学生群体日趋分化。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具有明显作用,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认同等意识的形成。重视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拓展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内在动力,将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

二、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将志愿服务技能转化为拓展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外在动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大多局限于提高知识水平的层面上。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人际网络以及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可以说: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而这些技能又与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特征与功能的一致性,这使得志愿服务技能的提升为拓展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提供了外在的动力。

1.志愿服务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充分接触,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的平台。志愿组织通常根据服务内容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得到了完善与充实。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为了圆满完成奥运会服务工作,北京奥组委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编写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一书进行志愿者的通用技能培训。并且不同的分赛区也都根据自身的比赛特点,编写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教材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志愿者知识结构的转化,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

2.志愿服务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转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技能的缺失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所谓的专业技能缺失实则为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脱节。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首先,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取经的过程,会推动志愿者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其次,志愿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志愿组织通常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分配岗位,一是有助于保证服务质量,二是使书本知识能够得以实践。如团中央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农村提供支医、支教、支农服务。这些志愿服务都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转化。

3.志愿服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有些专业技术类志愿服务对身体素质要求甚至更高。为了能够进入到这些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志愿者们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例如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护跑志愿者,要求必须在20分钟内完成3公里的跑步。而“绿色江河”等环保组织因为其在志愿服务需在高原上完成的特殊环境,也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对志愿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志愿者在准备和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志愿服务促进学生人际网络的提升

從目前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途径上来看,通过人际网络获取的就业机会成功率最高。而在各种人际网络中,来自学生自身的学校社会的人际网络成功率要远高于其他人际网络。可见,大学生人际网络的范围狭窄会直接限制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志愿服务中的身份认同和彼此信任能够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统一标志、遵守统一的规则、完成统一的任务的外部环境冲击容易在意识上认同对方。再加之大家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申请同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从中获得乐趣、成就感和幸福感,这都是志愿者从“心理接纳”的高度去认同彼此。随之大家成为志愿服务的“群内人”,逐渐构建起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网络。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志愿者相互间的身份认同,促进志愿者与社会成员间的广泛信任,以此扩大人际关系网络,扩展社会资本,促进就业。

5.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毕业生在就业前对求职过程中能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估计和评价,以及能否建立某种思想观念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其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的体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平衡器,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平衡增强信心,促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握各种就业机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分为两个层次的提升。第一层次为自信心的提升。交际能力强、社会关系好、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就业自信心相应较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志愿者能够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就业自信心。第二层次为就业观念的改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则为东部地区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就业岗位相对饱和,而西部地区则人才紧缺。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投身西部建设、扎根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并且通过团中央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都有了改变。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奠基石。因此加强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外部动力之一。

三、 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内外因共同作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地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志愿服务开展,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迫在眉睫。

1.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对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促进作用,以及它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切实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和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并在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外,可以考虑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的培养计划,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方可拿到毕业文凭或者将志愿服务直接规定为学分作为大学生拿到毕业文凭的前提条件之一。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制度可以借鉴。如哥斯达黎加政府规定,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前,都要参加最多不超过一年的大学社区服务活动,在大学教授的主持下,会同大学所在社区的成员,共同寻求解决当地问题的办法。

2.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

必须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有组织、有计划、精心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把就业技能巧妙而有趣的融于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的有力抓手。同时学校应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志愿者将志愿服务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将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确立下来,逐步推广,不断深化。

3.切实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

作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时间不是很长,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和支持体系,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为此,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特长,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经费来源。例如按照一定的程序在校内建立“志愿者专项基金”,基金的来源可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渠道,也可接受社会捐赠。进而,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并建立适宜的奖励制度,以促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将志愿服务与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拓展结合起来,通过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使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倩,卓凯,裔仕佳.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2]李华峰,郑海霞.数据挖掘与信息教学改革研究——在校大学生就业自信度的调查分析[J].太原科技,2007,(7).

该项目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52WT1211)。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就业能力志愿服务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