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华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优秀的诗词往往语言精练、准确,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感悟。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这方面一直较为薄弱。通过从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入手,“入诗·入境·入情”地具体阐述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词鉴赏;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名句足以说明古典诗词在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影响。
然而在职高的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一直是个盲区。一是受“快餐”文化的冲击,学生对古诗词并不热爱;二是教师面对基础较差的中职生,对如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深感茫然。
结合古今诗词鉴赏理论,从职高生的接受能力实际出发,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词教学“入诗·入境·入情”的三重境界,及“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五个步骤。
第一重境界:“入诗”
“入诗”就是让学生初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这需要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诵读感知、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
步骤一:诵读感知
“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
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一般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与音乐是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这一首古诗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将学生完全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但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学生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让他们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添加语气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比较诵读,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在执教《静女》一诗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男子赴约时焦急的心情,我们就可以巧妙设计语气词加减法。在“爱而不见”后先加上语气词“啊”,在“搔首踯蹰”前先加上语气词“唉”,读成“爱而不见(啊)”, “(唉)搔首踯蹰”,借助语气词,就惟妙惟肖地传达出男子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3.形式多样的竞争朗读
引入竞争环节,让学生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进行形式多样的PK,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荣誉感,调动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读,分男女读、个人范读、自选对手挑战读等形式。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学生自然会加强对诗歌的顿悟和领悟。
步骤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介绍作者概况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
识、写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读懂词的表面含义,但对“愁”的含义却很茫然。学生眼中的“愁”,仅仅是一个妇人独处的闲愁,联想不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愁。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展示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诗人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后,便找到了一把深层理解诗意的钥匙,理解了词中之“愁”,不仅有一般妇人之“愁”,还有生死离别之愁,国破家亡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齐涌心头,以至于无法排遣,只好发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叹。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在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步骤三:文本解读
很多老师对古诗词的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沉不下去;或细微艰涩、旁征博引,贪多求全。还有老师把古诗歌当古文来教,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让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变得味同嚼蜡。因此,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高一学生,重点应放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初步感受炼字、修辞、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到了高二,多让学生自己体验古诗的语言美(如节奏、语调、修辞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逐步学会由“入诗”到“入境”“入情”,感知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作品的内涵。高三,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增加古代文化素养的讲解,逐步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感受古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对古诗歌进行全面鉴赏。endprint
第二重境界:“入境”
“入境”就是要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借助意象联想想象是重要的“入境”手段,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1.意象联想法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人此刻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有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们领悟到诗人的心中有些什么呢?
问题三: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其实,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因为心中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精神世界还有哪些“无”?请用“无”组一个词,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没有了案牍、迎送之烦忧。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
3.比较对照法
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比较鉴赏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放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把《沁园春·雪》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看”,一个是“望”;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
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异类比较: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第三重境界:“入情”
“入情”是指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这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文本解读一定要到位,二是“入境”一定要到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关键句子的把握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在“入境”的基础上“入情”了。“入情”的过程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的过程,这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能让少数学生体验这种与古人的心灵交流那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步骤四:想象体验
“想象”是“入境”的主要手段,“体验”是“入情”的主要手段。“想象体验”涉及学生对古诗歌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虽然不同学生在这一步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还是能有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琵琶行》时,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后,不动声色地将他们引入诗的画境。请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讨论、合作、加工。将“浔阳江头夜送客”“秋月春风等闲度”“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扩展成一幅幅动人的立体图画,进行展示。
在他们的描绘当中,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这首诗的意境用丰富的、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所感受到的,便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而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一起的独特感悟了。
步骤五:文本还原
“文本还原”是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意象组成的画面和情节还原出诗歌的原文,也就是一种在联想和理解基础上的背诵。
我国优秀的古诗文以其凝练生动的词句,优美和谐的音韵,丰富多彩的语汇,充沛真挚的情感,深邃隽永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享誉世界,那些精确、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教师,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多读多记,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总之,人的心灵是最难塑造的,而语文教育却要承担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想,如果古诗词教学能真正走上一条关注人文、尊重个性、鼓励创造的道路,并且很好地把握住“意义”和“知识”的层面,以价值理性来升华工具理性,从而使教育有益于人性的充实和完美,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鲜花和掌声。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利芳.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9(03).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誗编辑 高永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