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课堂模式下初三科学复习课策略研究

2014-05-28 01:19郝静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学案思维导图

郝静

摘 要:通过学习、探究和摸索,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导学案、思维导图”为依托的双导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课教学。结果表明,对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复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导学案;思维导图;双导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本校实际:当前复习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主性差、以应付考试为复习的唯一目标、复习效益低、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复习教学中,教师缺乏对不同课型、不同复习策略的精心选择。简单地把复习课上成习题课、讲评课,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更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就题解题,就事论事,没有处理好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的关系。学生的知识零碎,缺乏系统性。有的教师出于“好心”,将知识归类直接教给学生,缺乏指导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和掌握复习方法的过程,而学生缺乏自主建构、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把学生当作记忆容器,结果使学生徒有知识“储蓄”,缺乏应用能力。

以上种种,造成了复习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轻负高质的实施,影响了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打造“轻负高质”的“生本课堂”。

怎样才能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复习模式和教学策略,提高复习质量?

怎样才能使相对零散的学科知识串联成网,便于记忆应用,以点带面,以此及彼,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二、概念界定

本文中涉及的关键性概念有思维导图和双导课堂。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或脑图,是英国著名教育专家东尼·博赞在脑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的一种学习方法,通俗地说,思维导图又是一种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进行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各方面潜能。

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科学中,旨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建构串联成网,使学生便于记忆,乐于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二)双导课堂

双导课堂是以“导学案、思维导图”为依托的课堂模式。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能帮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联结起来,再通过交流补充完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应用思维导图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脑科学理论

(1)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的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發散性的网状图像。思维导图正是这种大脑思维的真实反应。思维导图把人的思维用图画和线条形成的发散性结构记录在纸上,通过图画和线条的形式使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也使人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2)人的大脑由两部分组成,左大脑负责逻辑思维:词汇、数字和顺序,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图象、颜色、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动作,这种新的思考模式提出了运用全脑的概念。它形象地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个人的思考、记忆、分析,发挥灵感的同时,发挥出所有的潜能,并借助于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思维导图”在科学复习课中的运用策略

为了把学生的认知发展放在第一位。在绘制思维导图前首先要求学生提前快速阅览整章课本,自主建立知识的框架;其次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合作互助和展示,对自主设计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机整合;再通过课后知识运用,巩固和加强,形成完整的、规律性的理解和认知。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主构建章节思维导图

1.复习课导学课堂——思维导图的设计

经过反复的实践,双导学案分为以下几块内容。

【知识整理】学生课前构建思维导图,基本过程如下:在纸中央写出或画出主题,要注意清晰及有强烈视觉效果。想象用树形格式排列本章的要点,从主题的中心向外扩张。从中心将有关联的要点分支出来,主要的分支最好维持五到七个。使用关键词表达分支的内容,不要把完整的句子写在分支上,多使用关键的动词和名词。如,在某项目末有新要点可在其它分支上再继续。学生通过创建思维导图,搭建一章的基本知识框架。

【典型题目】针对重、难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题。

【解题诀窍】思路清晰,解析详尽,并总结规律方法。

【易错题】全面解读考点,深入剖析易混、易错点。

【试题检测】精选最新中考真题和模拟试题,展现最新命题趋势。

2.复习课导学课堂——思维导图的优势

(1)思维导图,让发散思维可视化

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可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将整个思维过程可视化、图像化,让学生乐于积极思维,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物态变化》一章时,以水为例,我将三态变化的定义、条件、举例及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用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出来。

思维导图呈现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因为清楚直观,学生不会像阅读整段文字时那么困惑,自然提高了教学效率。

(2)思维导图,让知识梳理系统化

如果导学案让课堂开了花,那么,思维导图的使用更是让课堂锦上添花。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单个的”,多个知识的加工也是“局部”的,到章节复习就要及时地把这些知识编织成较大的网络结构。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写出时,想法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可能与已有的想法有联系,而且会引发新的意念。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使整章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全面地罗列出来,更是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3.复习课导学课堂——思维导图初始时的缺点

(1)通常在绘制思维导图初期学生能联系的内容不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联系的知识会渐渐增多。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减少包办替代,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组织的机会,留有一个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

(2)在运用思维导图初期可能耗时较多,表面效率较低。但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又强化而形成习惯,学生就能自觉地运用,从而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互助、小组合作交流思维导图、展评

案例:以《生物圈》复习课为例

教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了一下这个单元的重点。现在请大家小组内部同学交流,查漏补缺。然后各组推选一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上来当小老师,全班展示交流一下。

小展示期间,老师在课堂上要多走,多看,多问,随时观察学生的学情。5分钟后,每个小组整理出了《生物圈》的网状图。

师:为了给大家展示的机会,咱们每个组选择一部分交流,当然每个同学都可以起来补充。那我们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来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下面是二组学生的大展示过程。

二组学生:我们组先来展示围绕生态系统这一知识点展开的知识框架。首先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我们小组先来生物部分的知识,生物部分包括哪些环节呢?

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质疑: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组学生对抗: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为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質和能量,而且也为其他分解者、消费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

师点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的方向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彼此相关。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就会受阻。

生质疑:生态系统如何调节平衡?

二组学生对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般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

各组学生依次展示组内绘制的思维导图,其它组学生进行补充,老师适时点拨。大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辩论。

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学采用的是问答式,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比较零碎、零乱的。采用思维导图方式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利用网状图梳理。这样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对本章知识了解后,将知识点梳理出来,学生在自主尝试画图的过程中,需要自主把握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自主探究并建构知识的整体框架图;在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谁有想法就可以直接往上写,将集体的智慧展示出来,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完成了小组讨论之后,就可以形成一幅多重思维导图。各组学生展示完毕后,在各组学生绘制的网状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其他组学生的补充汇报,最后形成了一幅总的思维导图。这充分显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三)学后检测:基本知识及其应用过关

作业和练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手段。“双导课堂”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自主建构,小组介绍交流和全班展评,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有了比较清晰的整体认知。接下来对思维导图呈现的考点进行全面的解读,深入剖析易混、易错点,并针对重、难点引用经典例题,详细分析,巧妙解答,总结规律。课堂最后,通过试题检测以练导学,规范提升。多次课堂检测表明,通过这一模式的运用,学生平均分、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

五、新策略的实施现状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在实施新的复习策略以后,我们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对167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可了以设计思维导图为导学课堂载体的教学方式。25%的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对学习成绩的提升非常有帮助。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有很大的进步,而且交流胆子大了,提升了自己与人合作的意识。在问卷意见中学生提到:师生以每个学习单元作为思维导图的主题,逐步将零星的科学知识组织起来,最终汇总为各大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学生在依据个人的理解与知识结构绘制不同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整理各学习单元,既完成了纵向的知识学习,又达成了各要点间的横向联系,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具有个性的电子思维导图,同时加深了对抽象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这种多维度发散性思考的学习方式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而“阅读、记忆”,这种方式应付一次考试可能会比较有效,但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二)教师的行为发展

1.“思维导图”促师生同发展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详案相比,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思路可视化,有利于教师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从而理解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作具体事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程设计更科学、有效。我们还系统地将初中科学知识按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知识板块归类整理,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储存,随时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2.“思维导图”促师生反思

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快速阅读、扩充材料、整理信息等学习的基本技能。通过把学习过程用图表的方式可视化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发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及时做出诊断与反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找出关键词,通过对核心内容的查找、反复阅读和详细分析,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原来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用不同颜色的结点表示反思的结果、并最终把这些教学反思中产生的想法汇聚成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导学案思维导图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