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举,唇齿相依

2014-05-28 09:52刘瑞梅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难点

刘瑞梅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样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既要保证学生理解文言意思,又要使其领略文采,教师就要正确处理“文”和“言”的关系。

关键词:文言关系;教学难点;分类处理

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对于高中文言文有更为明确的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高、宽、活。“高”,是指要求高,力求探求古诗文的价值内涵;“宽”,是指所选文本范围宽和文本内涵理解宽。“活”是指文言文教学过程活,重在阅读领会中的举一反三。

鉴于此,如果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停留在落实古文言基础知识上,那么落实传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要求,就只能成为一纸空谈。下面结合文言文教学具体实践,谈一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明确文与言的关系

我想,如果“言”是迷失在外的孩子,“文”就是固守一方的家园。只见孩子,不知其家,何以判定孩a子的身份、了解家对于孩子的特殊意义?只知其家,不见孩子,何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知道孩子的气质禀性?同样,学习文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文意,也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所以说,“文”“言”并重,水乳交融;“文”“言”并举,唇齿相依。

二、确定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是语言障碍。一般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然后挖掘文本内涵。艰深难懂的文本,更要如此。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江苏版,必修三)中的有些句子就特别难理解。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等句子,如果不先让学生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就大讲特讲居安思危的重要作用、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怎样居安思危这些内容,那么老师是在隔靴搔痒,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言”在“文”先,扫除文字障碍,才能让学生迈出把握文意的第一步。

三、因“文”制宜,分类巧处理

对于艰深的文本类作品,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单疏通字面意思一项就够费时费神,哪有时间再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但我要说,文言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怎样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忍痛舍“帅”保“卒”,舍本逐末。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岂不遗憾万分!文本比较艰深的还有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战国时期庄子的《逍遥游》(江苏版,必修五)等,对于《报任安书》这篇文章,单单整理通假字、常见实词虚词,我们怎能了解司马迁受辱之因、遭辱之痛、忍辱之由?仅仅记住古今异义词、常见文言句式,我们怎能体会司马迁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在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庄子笔下,大有鲲鹏,小有野马尘埃;蜩与学鸠能言,冥灵大椿长寿。如果老师只限于疏通文字,而不结合其创作背景、生平经历解读文本,那么对学生来说,庄子是陌生的,庄子的作品也是遥不可及。学生只能望“庄”兴叹!是啊,“万物皆有所待”,但庄子追求的是“无所待”的境界,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不挖掘文意,何以了解庄子浪漫外衣包裹下的苦闷心灵?

对于浅易文本类作品,是否就可以忽略“言”,只注重“文”呢?答案是否定的。仍要“言”“文”并举,不可偏废。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苏教版,必修三)为例,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内容易于把握。在教学的处理上我的做法是“文”在“言”先,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带动语言的理解与积累。比如在让学生尽可能地详细复述文本内容这一环节,复述时提到渑池之会中“秦御史前书曰”这句,有位学生这样理解:“秦国御史在前面边写边说……”等学生复述完毕,在内容上做了点评后,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解决了“曰”字落实的问题;然后在本段中找出含有“前”的两个句子“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缶”,进行比较;最后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和作用上来分析名词“前”的活用情况。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在诵读揣摩中总结归纳常见文言句式特点,不失为一种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知识迁移;“文”的积淀,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加强。“言”“文”并重,方能让新课标的高、宽、活落到实处;“言”“文”并举,方能让学生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快乐采撷。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中学)

?誗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教学难点
“建筑施工图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依“情”而入,在思考辨析中深度体悟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关于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与突破路径的研究
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茁壮成长
巧借信息技术 优化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