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井尧 周玲英
[摘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重要环节中,家庭是一个没有课本的课堂,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性格以及生活习惯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孩子在沟通中却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如何看待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学生、家长、学校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理解尊重
“5天不抵2天。”这是目前一种流行的说法,意思是学校教育有时被不良家庭教育抵消了。这提醒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课堂上没有书本,有的只是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上,其实家长的站位比学校还要靠前,年龄越小越是如此。那么,在孩子和学校老师的心目中,目前的家庭教育水平如何?他们期待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样的呢?家长对孩子在成长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存在怎样的困惑呢?怎样才能坚守家庭这个教育的阵地呢?
一、学生:理解尊重最重要
说起自己的家庭,几位同学都是侃侃而谈。案例如下:
学生一:
自己的父母虽然都是工人,但是父亲的慈爱、宽厚和母亲的勤劳、孝顺一直是自己平日效仿的榜样。父母平日里就像自己的朋友,经常彼此交流,他们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向自己渗透做人的道理。父母在学习方面非常讲求兴趣引导,但总爱把自己与其他孩子的成绩相比较,永不满足。
学生二:
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博学而严厉的人,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偶尔还说脏话,让他感觉与父亲不易经常思想沟通交流。感觉自己的父母很有军事家的头脑,采取互补的方式教育他,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让自己感觉有种距离感。而自己的母亲思想有些古板,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待他的各种想法一味否定,总是拿老模式限制自己,不利于自己的想像力的充分发挥。
学生三:
她的父母为了激励她学习成绩的提高,采取的是物资鼓励的方法,每次前进50名会给1000元的奖励,这对于都是工人的父母来说不是小数目,但他们总是按约兑现。
学生四:
父母工作都非常忙,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个性空间,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但却疏于与孩子思想上的交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思考:几个学生描述中,为我们勾画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父母的形象,言谈中也传达出他们理想中的父母:要有文明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做个渊博的父母;态度平和,举止文明,不要经常训斥孩子;与孩子保持平等,自己犯错也应有勇气承认;采取孩子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谈话中,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最缺少一件东西———尊重。尊重未成年人意味着承认他们是权利主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意味着承认未成年人在成长期间有着自己的世界,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未成年世界中的问题。
家长应把孩子看作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有发展主动性的人来对待,改变“子女是私有财产”“树大自然直”“棍棒底下出才子”等错误观念。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教育他们,而不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塑造他们。
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而且要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类:民主型、专横型、溺爱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学生既得到尊重、保护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对学生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既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鼓励他们社会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情感,又对其不正当的要求、言行及时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愿望。重视与学生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教养方式可使学生形成独立、自尊、爽直、学会与人相处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专横型的教养方式孩子常受父母呵斥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养成畏惧、对人不信任、利已、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特点。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使学生受到过分保护,无原则地迁就,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养成任性、嫉妒、自私、自理能力差但优越感强等心理特点。显然父母只有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种讲知识、讲道德、讲修养的民主教养方式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道德情操和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家庭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们经常采取物资鼓励等方法,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
更值得一提的是,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更容易走入歧途。从学校调查获悉,难以教育的学生中属于离异家庭和问题家庭的少年,大约占总数的44%,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二、家长:呼唤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们也调查了一些家长,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惑,并对言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些家长年龄大都在35岁至45岁之间,他们的孩子就读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基本上涵盖了未成年人整个年龄段。家长们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与孩子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上,也许正是这诸多矛盾与冲突,使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康,出现了道德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案例如下:
家长一:
别人行,你为什么就不行?(某企业干部,15岁男孩的母亲。)
像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经济不算宽绰,可再困难从来没有委屈过儿子。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他就不给我们争气。我们也知道他学习压力大,可是没办法,我们不能照顾他一辈子。有时看到他成绩下滑,我真是又难过又着急,我们孩子不比别人差到哪啊?“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其实说这些话,我心里也不好受,但我想不出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激将方法了。我并没拿那些伟人来和他比,因为太不现实。我只是和他身边的人比较,大家都是头脑健全的人,如果他不行,那我认为是他努力的还不够!
家长二:
和孩子聊天为什么总是话不投机?(某公司经理,16岁男孩的父亲)
看到我儿子打电话时眉飞色舞的,心里总想,他和同学怎么就有那么多话说,到我这儿怎么就有一搭无一搭、有上句没下句呢?
现在,儿子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我平时工作挺忙的,儿子一到家就写作业。其实我很想和孩子谈心,但每次坐下来总不知说些什么好。我和儿子聊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感觉儿子不愿意说这个,每次都敷衍了事。儿子挺喜欢篮球的,我们两口子不懂,想向孩子问又觉不合适,孩子大了,我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很想和孩子亲近,可感到没有合适的话题。
家长三:
什么都满足他,为什么孩子总不听话(个体老板,13岁女孩的父亲)
和他妈妈离婚后,家里就我们爷俩,平时我总是忙于工作,经常在外面应酬,孩子放在他奶奶家,孩子要什么我都满足她,可结果是孩子和我越来越疏远。现在又沉溺于网络游戏,骂也不听,打也没用,我这是没招了。
家长四:
翻孩子书包难道不可以?(个体老板,13岁女孩的母亲)
一次,我收拾女儿房间时从地上捡到一个小本子,顺便看了一眼,吓了我一大跳,上面写着:“……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放学总是陪我走,却宁可挨浇也把雨伞借给她?还有……我现在和周围许多同学都断交了,心里烦死了。”女儿才13岁呀,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吃起“醋”来,这怎么不让做母亲的担心?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趁女儿不注意,翻她的书包,看看有没有其他新的不良动向。可是,女儿知道后却对我大发脾气,一气之下,我还动手打了她。事后,很多人都说是我的不对。可我就不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翻书包可以让家长从侧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制止不良思想和行为,这难道不是家长的权利?
思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等都会起示范和感染作用。父母文雅,孩子会学得文明;父母粗野,孩子可能学得无礼;父母乐观,孩子会变得活泼;父母忧虑,孩子难免压抑;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俗话说得好:“父母本身就是一本形象的教科书。”因此,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要注意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压迫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是一种盲目冒进的心态,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
生命之间常常是无法比较的。要学会欣赏孩子。而比较的关键在于选择参照系,对于今天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来说,不妨从理想、教养等方面进行比较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等待与忍耐,即使孩子现在还不能让你满意,但不要过于心急,多给予他们赏识与鼓励,少责骂批评,他们才会有信心继续前边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
很多家长都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甚至出现沟通危机,这主要是家长造成的。要谈心,不要唠叨。家长要学会去关心孩子关心的事,并不断接受新事物。和孩子聊天,从孩子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在和孩子沟通时,讲究技巧,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要平等沟通,如果家长总是板着面孔,孩子不是不愿谈,就是说假话。孩子说,爸爸妈妈听,叫做“谈心”;只是爸爸妈妈说,孩子听,叫做“唠叨”。每天要与孩子谈心,让他跟你聊聊天,不带任何个人主张,无论孩子说什么话,都不要训斥孩子。另外,还有一种交流的好方式,就是不妨再拿起笔来,通过写信与孩子作一次传统的交流,让父爱母爱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电波传递,而是跃然纸上,也许这更能触动孩子的内心
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是有自己的主观愿望及思想的,尤其是处于成长中的孩子其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尊重孩子,尽量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对孩子随意批评及辱骂,要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进行沟通。平时对孩子正当的要求要予以适当的满足,不要在诸多方面予以限制。当发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家长要耐心的予以指导,予以疏通,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行朋友似的谈心,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特别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在翻孩子书包时恰巧被孩子看到,并拿孩子的“小秘密”来教训,那么十有八九会刺伤孩子自尊心或引发双方矛盾。不否认有的家长翻孩子书包只是帮孩子整理书本,但有更多的家长是怕孩子的年龄太小,分辨能力不强,怕孩子书包里装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物品,或有一些情绪上的不良苗头,而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的保护和思想的空间。由此联想到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交友、聚会以及零花钱方面的态度。有的家长怕孩子交友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怕孩子聚会心玩散了;怕零花钱滋长孩子大手大脚的毛病……一连串的“怕”字当头,唯独没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当然,并不是说对孩子的教育提倡放任自流,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只有正确引导与适度管教相得益彰,及与孩子之间加强沟通与理解,才能发挥家庭课堂的作用,使青少年思想道德走上健康的轨道。
三、学校: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并非每个父母都与身俱来,必须通过学习。首先是应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这是一本天天都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作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作为父母,如果要当一名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21世纪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型家庭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而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首先应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具体表现在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的文化含量,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学习。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可见家庭教育、父母示范作用对孩子习惯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让家庭成为习惯的学校、父母成为习惯的教师,必须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也应积极探索家校互动策略。
1.构建教师与家长互动平台,让家长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习惯的楷模。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历史上也有很多培养习惯的好思想、好方法、好的规范,“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授为人父为人母的基本道德。要求家长努力做具有“现代的教子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新世纪父母。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由校领导和任课老师或专家作家教的专题讲座。同时利用告家长书、家访、家长接待日等途径,组织家长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改变家长“轻习惯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轻全面发展重分数”的教育观。广泛构建家长参与教育的平台,让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家长可进入教室听课,对学校设施进行检查,可随时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第三只眼”,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和管理。通过这样的互动,既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新理念,又使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从而使家长自觉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2.搭建家长与家长互动平台,让家长成为教育的行家
新时代的家长有许多新的教子方法,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机会,让一些见多识广的家长谈自己的教子观,通过家长来影响家长的方法提高全体家长的教育意识。同时,组建班级和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开展各项活动,让家长与家长结成对子,定期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经验或困惑;学校还可编辑出刊家校教育专刊,内设“春华秋实、好家长教室、我家故事、教育点滴、师爱无限、活动课堂、小精灵留言板”等栏目,开辟家长和家长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法的园地。从而,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家教的行家里手。
3.创设家长与子女互动平台,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融洽
虽说母子连心,但由于缺少心灵的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为此,应致力于丰富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途径,拉近双方的距离。
现在,多数家长一味的追求学业上的成绩,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可以上好大学,今后选择好的工作。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最根本、最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导致许多学业上优秀的学生,品性方面却非常自私。没有宽厚的胸怀,何以面对大千世界,这样的学生不是学校培养的目标,更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还有部分问题家庭,不为孩子设身处地的着想,单纯的采取物质满足或干脆大撒把,完全忽略孩子的家庭教育,甚至还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许多孩子因此误入歧途。所以“成人教育”应先于“成材教育”。学校可以以家校联系卡为载体,指导家长科学合理评价孩子,科学合理地培养孩子。使家长真正体会到教育孩子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是家校共同的事业,更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与义务。在学校的带动下,全体家长参与子女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不仅能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也能让家长明确了自身道德价值观,提高家长素质与育人水平。同时,学生们就自身行为习惯,在同学、教师、家长的相互监督及自己评价下,养成好习惯,体现自己的责任。
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活动,通过书信交流,家长们能感受到了书信在教育孩子及与孩子沟通交流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效果。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制作“节日贺卡”“每天与爸妈说说新鲜事”等途径,也可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总之,父母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关爱与引导,决定了学生的气质、素养与发展,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学校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没有书本的课堂,能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取向,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
[2]钱民辉.学生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10.
[3]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父母必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
[4]斯托夫人.哈佛教子枕边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