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玲
摘要:农村孩子对语文学习,既先天不足,又后天营养不良。特别是写作,更是雪上加霜。如何让农村学生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寻常,从熟视无睹中挖掘可睹之物,从而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改进写作教学,优化方法指导,提高农村孩子写作兴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挖掘;写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83
写作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大批视野相对狭窄的农村学生来说,普遍害怕写作,他们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要么闭门造车,要么东拼西凑,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情感虚假。如何改变农村学生习作现状,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挖掘生活素材,让笔尖跳跃起来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从身边收集素材,提炼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其实农村生活中很多可提炼的素材:
1. 观农村之景
乡间田野的风光:青山绿水,麦苗稻浪,乱花细雨,可以是素材,落日炊烟、暮野春光、曲径通幽也是可以描述的意境;春的播种、夏的热烈、秋的丰收、冬的雪藏无不是好源头。在抒发自然之美的同时,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就自然地流泻出来。
笔者在指导写家乡景物的时候,用手机拍了不同姿态的荷花,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一位同学这样写:
站在塘堤上,放眼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幽深水墨画。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含羞带怯,像温婉的小家可人;有的颔首低眉,似心事重重的少女;有的尽态极妍,像端庄素雅的闺秀。朵朵怒放的菡萏,似女子动人的脸庞,一颦一蹙让人魂牵梦绕。而在千万朵粉红之中,也零星点缀着几朵怒放的白花,花瓣晶莹透明,花丝金黄灿烂,如绝世脱凡的仙子。尽管时候已经渐渐入秋,满池荷花依然保持“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娇羞,展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
在这个片段中,该生通过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生动描写了荷叶的形状、姿态以及荷花的色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在农村孩子眼中很平常的景物,立刻变得富有诗意了。
2. 看农家趣事
走街串户的蹭饭,锅碗瓢盆鸡毛蒜皮事的喋喋不休、红白喜事时的齐合众力。瞧这家农忙忙不过来,不用吆喝,三五成群不请自来。谁家有事需要搭把手,总有些人主动送上门。三五户人家修路,八九户凑钱装路灯、接自来水。闲事婆和事佬一堆一扎,个个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就连伙伴之间的打闹、斗嘴也都是可以拉出来溜一溜的趣事了。
笔者在教学《俗世奇人》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人物速写,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一学生学习《好嘴杨巴》写法,写自己邻居一做篾人,取题为《巧手陈公》。
陈公学得一手绝活,刨得竹篾又匀又快,十米开外的大竹子在他手里,像是拿捏一根筷子。陈公先是把竹子每个枝节的棱角刮个干净,刀法娴熟,每个竹节上绕一圈一刀了事,竹屑从不断线。陈公劈竹,那功夫更是了得。十米长的竹子在他手上,陈公不怎么费劲,破竹之声却震彻天响,力度可想而知,我想陈公肯定是气运丹田而发于手。每次削竹,陈公总是有条不紊地把篾青放在脚边,选一根,细拉快抽,那篾青被抽得就像跳跃的兔子,三下五除二,一根根篾青就变得光滑铮亮了,整齐有致。编竹篮时,那长长的篾青在他手上总那么乖巧,时而往左扭,时而往右钻,插缝、“过桥”、“引线”都那么游刃有余。
作者之所以能把邻居陈公的手艺写得如此细腻和风趣,正是他善于观察,细心发现,把熟视之事了然于胸了。
3. 赞农家特色
腌萝卜,做菜心,摘茶,养鸡,喂猪,放鸭,各家有各家的拿手活,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善生活,寻找致富之路。每一种美食都是一种特色,他们如此热爱生活,又乐于生活。当我们学生逐渐深入生活,他们会发现到处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如何写好农家的特色?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这部纪录片在中央一套热播,收视率很高,于是笔者把其中的部分台词找出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借助这段台词,笔者让学生仿写家乡的香菇,蕃薯粉丝,杨梅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像记流水账。
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这样,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重视阅读积累,优化写作指导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表达、材料取舍和文章立意等,从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
1. 重视课内外的有效阅读
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了鉴赏作品,感悟作品语言,提升审美能力,掌握写作技能。农村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条件允许他们去买书或到书店看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也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精读、细读、精思几本名篇大作的方法来解决。
如教上届九年级,那时有几个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一度情绪低落,甚至有个学生和父母闹矛盾走极端。当时恰逢教冰心的《谈生命》,对此,笔者因势利导。在解读文本中,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欢喜与悲哀、痛苦与欢乐,这种交织的状态构成了生命真实与美丽的情态;“在快乐中我們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些精彩的文句使学生明白:人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对待生命的每种状态。然后再引用前一单元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贫穷永远是自己的错》(课外材料)中讲述的故事,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寻求答案: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正确勇敢地面对挫折,用自己的行动使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在讨论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真实记录自己生活的时段,发表自己的心情感怀。
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将文本阅读向课外写作延伸,加强仿写、续写、改写训练。“补白”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创作空白是作家留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比如《台阶》一课,有一处很值回味:“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父亲的答非所问为何:失落?喜悦?手足无措?又如在《端午的鸭蛋》一课中,“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中的掏出来和吃了之间的逗号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有何意味?补白不仅是对文本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跃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
總之,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感知作者选材的艺术性,借鉴布局谋篇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美,对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是不无裨益的。
2.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阅读作品,不只是接受一种思想,认同一个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能够学到谴词造句的功夫,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现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时教师可以把课前、课间、课下作为训练场地,说一小故事、一事一议、一日汇报、一小段感悟,定期召开读书汇报课都是不错的形式,以说促写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外貌描写可以如此“放肆”:“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突出列夫·托尔斯泰有着浓密的须发、丑陋的脸部轮廓、穿透心灵的深情锐利的目光等形象特点,还通过众人对他人格的仰慕与看到相貌的失落的反差来表现他的个性品质。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写出富有个性的人物肖像?学生做了如下总结: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独特的体貌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凸显人物特征;要了解人物的个性品质,突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
一位同学这样描写他的父亲:
他,长相平平,拥有一张和普通人一样的脸,如果混在人群中很难引起你的注意。可是那一天,我却从这张脸上发现了新天地。父亲的脸就像一片广漠的沙漠。灰黄脸色,一个个张大了的毛孔就像骆驼走过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在沙漠的边境有几抹黑色,那是沙漠上的绿洲——胡子,有一回刮了胡子,满脸阳光!那双凹陷的眼睛澄澈明亮,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永不被风沙遮迷。
作者抓住了父亲独具的那印着岁月痕迹的沧桑的脸,那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写出父亲的与众不同。
3. 写作教学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训练
好作文的创造,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避免作文教学无序,应制定一个合理的初中三年作文教学计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写作水平。每一次的写作都应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七年级侧重对人、事、物的记叙和表达。八年级则侧重体验和感悟类文章的仿写,包括说明文的仿写。九年级则侧重议论文的仿写,对立意、构思,谋篇、语言有较高要求,重视技法。每一阶段都应有目标和侧重。只有建立一个合理的作文教学体系,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
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对于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农村学生很难运用。因此,在指导的时候,笔者特地选择一些范文,供学生阅读,然后要求他们找出抒情性的语言,区分哪些是直抒胸臆的,哪些是借景抒情的,哪些融情入理的。如范文《母爱伴我成长》中的抒情性句子: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路边的小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叶尖上滚动,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又像一颗颗慈祥的眼睛。多么善良的露珠啊!
啊,我懂了,这就是母爱。冰心说: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成长有时并不复杂,有时思想上迈出一大步只在一瞬间,那个带露珠的早晨让我在母爱中成长。
有了这样的例子做铺垫,再要求学生作文中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就感觉不会太难了。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师恩伴我成长》一个抒情片段:
师恩像一枝柳梢,轻轻抚摸着你的脸庞,给了我温柔;师恩是一轮太阳,为我照亮未来的路,让我不再迷惘;师恩是一团烈火,为我点燃心中的希望,让我前行的脚步变得更强劲。
对于师恩,我不想去赞美,因为任何语言在师恩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只想用我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去感受去珍惜,我只知道我每一步的成长都有师恩给我的力量和温暖。
最新版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写作训练,但是训练又有侧重点。它比以往将写作跟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更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也更明确,作文教学序列化也更加明显突出。
总之,写作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中,我们只有把作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走入生活,作文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立足教材,扎根于阅读这块沃土,从阅读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优化写作方法的指导,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学生才会有章可循,写作兴趣也才会盎然。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许芹.让乡土之花艳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作文教学研究,2006(5).
[3] 宋汪洋.浅析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传承,2009(24).
[4] 吴淑敬.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