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三译本评析——基于“三美论”的视角

2013-08-15 00:52戴丽娟
关键词:枫桥夜泊音美意美

戴丽娟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一、引言

翻译批评需参照一定的标准,以便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刘重德的“信、达、切”;西方西塞罗的“演说员式”和“解说员式”翻译,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动态对等”等。这些传统的翻译批评方法主要以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的理论为依据,强调经验,讲求艺术性。但这些特征无法涵盖诗歌翻译,尤其无法适用于汉语古诗翻译。对此,许渊冲先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在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翻译见解: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许渊冲,2006),由此提出诗歌翻译的标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言语朴实,情深意浓,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当属《枫桥夜泊》。虽然许多学者研究过《枫桥夜泊》,但是少有从“三美论”角度对其译本来做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将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对比分析《枫桥夜泊》三个译本,旨在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古诗之美,增强读者对《枫桥夜泊》的认识及理解。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

在中国文学批判史上,鲁迅首先提出汉语的“三美”,闻一多也提出诗歌的结构美、意美、音美,而许渊冲也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并成功地将“三美论”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领域。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原诗的意美,而且要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但是三者重要性不一,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力求三者和谐统一。

(一)意美

意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许渊冲,2006)所以,意美是诗歌翻译的首要原则,传达原诗的意美事关重要。而意美讲究措辞及意象,故翻译古诗时需注意两者的运用。

(二)音美

诗歌翻译的第二原则是“内在音韵”或称其为“音美”。许渊冲认为音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韵律,其包含头韵、尾韵、谐韵等。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选择目标语的韵律模式以及其他方法,例如:押头韵,尾韵等,使其重现原语言的内在音韵,重现古诗的“音美”。

(三)形美

形美是诗歌翻译的第三个原则,其要求保留原作的形式之美,即诗行整齐、形式对等,主要包含诗行长短、结构平行、诗句对仗、词语重复等。许渊冲认为,为了更好地展现形式美,译者应该选择相应的英译诗歌形式,以便译文能够呈现原文的相似形式。

“三美论”是汉诗英译的最高标准。诗歌翻译中,意美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内涵,传达原诗的神韵;音美要求译文保留原文的优美旋律;形美要求译者思考原文的布局和结构,讲究诗行工整、形式对等。总而言之,意美是根本,音美和形美是前提,译者在翻译汉语古诗过程中应该追求三者和谐统一。“三美论”是诗歌翻译史上的基石,对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

三、《枫桥夜泊》以及三译本欣赏

(一)张继及《枫桥夜泊》

张继,襄县人(如今襄阳),生活在唐明皇统治时期,后被任命为洪州地区(现南昌地区)官员,主管财政。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后,张继在途径寒山寺时,用壮丽的诗篇来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诗文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标题“枫桥夜泊”四字简单准确地概括了全诗内容,交代给读者时间、地点、人物、观点。诗人午夜静坐泊在枫桥旁的船中,描述了他在船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第一行诗句描述了动态的场景。月落夜深,栖乌啼鸣,繁霜暗凝。“霜满天”描写当时天空“下霜”的过程和景色,用“霜色”来比喻天空,完全切合诗人的心境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和感觉过程。这种意象对于读者而言是如此熟悉,即远景意象。第二句诗人描述的是近景,与第一句形成对比,呈现静态的场景。“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那点点“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对愁眠”表达了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忧愁。此景加深了诗歌中悲凉的心情。两种意象似乎表明万事万物都陷入了绝望和沉寂中。一个“愁”字更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第三行和第四行是全诗的亮点,描写的是诗人听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此时此刻诗人所思所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二)《枫桥夜泊》三个译本

从19世纪末期,许多翻译家已经开始着手于古诗英译。《枫桥夜泊》享誉中外,译文也是不计其数。本文挑选许渊冲、唐一鹤、孙大雨的译本试做比较,译文如下:

译文1: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The crows at moonset cry,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Facing dim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sad I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译文2: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in the Night

Crows were cawing

As the moon was setting across the frosty sky.

The sorrowful traveller was sleeping

Opposite river maples and fishing lights.

Bells ringing from the Cold Hill Temple

Outside the city of Suzhou

Was heard by the sleepless stranger on the boat

At dead of night.

——Translated by Tang Yihe

译文3:

Night Mooring at Fengqiao Village

The moon is sinking;a crow croaks a-dreaming;

Neath the night sky the frost casts a haze;

Few fishing-boat lights of th'river side village

Are dozing off in their mutual sad gaze.

From the Cold Hill Bonzary outside

The city wall of Gusu town,

The resounding bell is tolling its clangour

At midnight to the passenger ship down.

——Translated by Sun Dayu

四、从“三美论”视角评析《枫桥夜泊》三译本

(一)意美评析

许渊冲先生认为“意美”是“三美论”的首要原则,指的是诗歌翻译不仅要传达原诗的内涵,而且要表达原诗的意境。而传达原诗的内涵需要忠于原诗的措辞,表达原诗的意境需要注意原诗的意象,故本文从措辞,意象两方面对比意美。

1.措辞。译者应该努力传达原诗的内涵,忠实于原诗的含义。为此,需要对词汇含义以及风格特征有着全方位的理解,避免误译。

例1:枫桥夜泊

许渊冲译文: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唐一鹤译文:Mooring by Maple Bridge in the Night

孙大雨译文:Night Mooring at Fengqiao Village

标题中“枫桥”的翻译,在译文1、2中被译为“Maple Bridge”,而译文3将其译为“Fengqiao Village”。由此看出,许渊冲和唐一鹤达成共识,而孙大雨将其视作村庄的名称。据考证,“枫桥”是江苏省的一村庄名称而非桥名,对于地名一般选择音译,故孙将“枫桥”译为“Fengqiao Village”更为恰当。

例2:姑苏城外寒山寺

许渊冲译文:Beyond the city wall,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唐一鹤译文:Bells ringing from the Cold Hill Temple

Outside the city of Suzhou

孙大雨译文:From the Cold Hill Bonzary outside

The city wall of Gusu town,

诗中“姑苏城外”中“姑苏”一词许译为“city”,唐用“Gusu”直译,而孙使用“Suzhou”,从原诗看“姑苏”古城历史悠久,与现今的城市大不相同。故译为“Gusu”比“Suzhou”或“city”更加忠实传达原诗内容,唐的翻译更为恰当。

2.意象。《辞海》中“意象”有两种解释。

(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而古诗意象适用于后者,指借助客观物象表达主观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诗歌意象通常附着在词或短语上,寄托诗人丰富的情感,暗含深刻的哲理。

例3:月落乌啼霜满天

许渊冲译文:The crows at moonset cry,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唐一鹤译文:Crows were cawing

As the moon was setting across the frosty sky.

孙大雨译文:The moon is sinking;a crow croaks a-dreaming;

Neath the night sky the frost casts a haze;

此句诗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诗人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动静结合,这种意象衬托了月夜寂静,又为诗人深夜难眠埋下伏笔。例如“啼”的翻译,唐一鹤和孙大雨将“啼”译为“caw”和“croak”都仅仅描述了乌鸦的叫声。而许渊冲译为“cry”更直接地表达原诗的意象,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诗人内心的苦楚。孙大雨对于“霜满天”的译文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不忠实于原文表达,表现的是夜空下霜华形成朦胧的阴霾之景;而许渊冲和唐一鹤将“霜满天”译为“the frosty sky”,虽省略了“满”,但刺激了读者的想象,仿佛将其带入了虚构的荒凉世界,看到满天冰霜,感到寒气袭人。故此处意象使用得非常精妙,衬托出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和孤独。

例4:夜半钟声到客船

许渊冲译文: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唐一鹤译文:Bells was heard by the sleepless stranger on the boat

At dead of night.

孙大雨译文:The resounding bell is tolling its clangour

At midnight to the passenger ship down.

此句诗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和升华,由远而近、由浅至深地描绘了“阵阵钟声打破午夜的宁静”,暗示钟声化解诗人心中的无尽愁思。许和唐将“钟声”译为“bells”,用复数形式表达钟声的连绵和回荡。而译者对“到客船”的翻译各持不同观点,许译为“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唐译为“was heard by the sleepless stranger on the boat”,孙译为“to the passenger ship down”。纵观三种译文,孙的译文直译原诗内容,而许和唐的译文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唐的译文使用被动语态,表达的是船中未眠的异乡人听到阵阵钟声;许的译文表达的是钟声打破了泊船中游子的梦,直接提示钟声到客船的结果是打破游子之梦,用结果代替过程,译为“break”既表明钟声打破了江面的寂静,又暗含了在游子的心中钟声所带来的震撼。相比之下,孙和唐的译文虽然比较忠实于原文的表达,但是没有较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而许的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描写的生动形象,且更为恰当地表达了原诗的意象。故作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文在原诗意象的传达上更胜一筹。

总而言之,三种译文基本做到忠实于原文,但在原诗的意象传达方面,许渊冲更忠实表达原诗的意境,译文更胜一筹。

(二)音美评析

不同语言之间有不同的音律。汉英的语音和语调有区别,汉语是声调语调,而英语是重音语言。这就导致英译古诗难以保持原诗的“音美”。英译《枫桥夜泊》,译者需要从韵律上再现原诗的“音美”。汉语古诗讲究押韵,其包含头韵和尾韵。

1.头韵。头韵指的是2个到多个单词首字母的重复,通常是辅音字母重复。三位译者在译诗过程中都使用到押韵。例如,许渊冲译文首行的“cry”和“crow”押头韵/kr/,第四行的“bell”,“break”和“borne”押头韵/b/;孙大雨译文中“crow”和“croak”包含相同的辅音串“cro”,第二行的“neath”和“night”押头韵/n/,“few”和“fishing”都押头韵/f/;唐一鹤译文中“sleepless”和“stranger”押头韵/s/。

2.尾韵。押尾韵是指音节的核心和结尾部分押韵,与头韵相反。原诗为四行诗,每行七个字,发/an/的尾韵。如“天”、“眠”、“船”依次分布在第一、二和四句,韵律是 aaba。许渊冲译文中“sky”和“lie”押/ai/ 韵,“hill”、“still”押/il/韵。译文韵律是aabb,与原诗相似,读者可以从译文中感觉到音乐性,呈现出音美。孙大雨也在译文中使用尾韵,如“haze”和“gaze”押/eiz/韵,“town”和“down”押/aun/韵等。唐一鹤译文中“maples”和“lights”押/s/韵,“boat”和“night”也押/t/韵,体现译文的音美。

总而言之,三位译者都注意到译文的押韵。但是相比之下,唐一鹤的译文的韵律不够整齐,孙大雨的译文格律比较整齐,而许渊冲的译文音韵和谐、格律工整,译诗与原诗音韵效果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音乐感,动人心弦,在韵律上表现的美感可以与原诗“音美”相媲美。

(三)形美评析

“三美论”最后一个准则是形美。译诗的形美是保持诗歌的整齐、对仗之美。许渊冲先生提出要保留原诗的形美,要求译者注意诗行的长短、诗节的行数以及对仗。

1.行长。诗歌最显著的特质是以行为单位书写。严格的韵律诗有着全押韵或半押韵的特征,这导致诗歌的行长相等。事实上,译诗时译者应考虑译文的行数与行长,做到与原诗形式对等或近似对等。

比较三个译文可以得出:许渊冲的译文为四行诗,每行九个字。他的译文的行数与原文行数相同,每句音节相当,结构整齐,展现译文的整齐美。但是孙大雨和唐一鹤的译作每行诗句都超过十一个词语,且长短不一致,从而致使译文阅读起来欠缺美感,故许渊冲在体现译诗的“形美”上略胜一筹。

2.对仗。对仗是汉语古诗的另一重要特征,尤其体现在韵律诗中,成对的诗句词义相对、句法平行。

例5:孙大雨译文:The moon is sinking;a crow croaks a-dreaming.

例6:唐一鹤译文:Crows were cawing

As the moon was setting across the frosty sky.

The sorrowful traveller was sleeping

Opposite river maples and fishing lights.

例5和例6都做到词性对等,对仗工整。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没有体现对仗这一特点。故孙大雨和唐一鹤的译文在对仗方面传达的较好。

总而言之,在表达原诗的“形美”时,三位译者都有所欠缺。许渊冲的译文遵循“形美”的原则,音节相当,译文整齐,但忽略对仗。而唐一鹤和孙大雨的译文都讲究对仗,但不忠实于原诗的形式。

五、结语

通过对《枫桥夜泊》三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孙大雨的译文用词生动,表述详细,格律工整,但放弃了联想所产生的意境美,且没有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对等。唐一鹤的译文虽然较好的传达了原诗的概念意义,但没有保留原诗的形式结构以及音韵。对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既传达原诗的丰富内涵,又保留了原诗的风格,内容连贯,音律和谐,形式对等,将《枫桥夜泊》的意美、音美、形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感悟,故许渊冲的译文略胜一筹。

[1]Cuddon J.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n Literary Theory.4t'edition.1988.

[2]Leech Geoffery N.A Lingu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ida,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Raffel Burton.How to Read a Poem[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84.

[5]陈至立,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6]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7]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8]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J].四川: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78 -85.

[9]孙大雨.英译唐诗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音美意美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译文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