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论的角度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个英译本

2015-08-29 13:37田恒飞
青春岁月 2015年16期
关键词:音美意美

【摘要】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应力求“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从“三美”论的角度对许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译本进行赏析,并对比两个译本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三美”论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为不论是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的音韵、节奏、形式的独特性,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往往很难做到既忠实于原诗的内容,又不失原诗所具有的音韵美、形式美。

许教授主张以诗译诗,将中国诗歌的意美、音美、形美尽可能地表现在译文中,呈现给外国读者。“三美”存在着主次之分,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齐全,如果不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许渊冲,2006:9-10)

二、“三美”论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译本中的体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附上原诗和许渊冲教授的两个译本。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许译(1985):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I feel on parting sad at heart:

Our home-towns are so far apart.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许渊冲,1984:1)

许译(1988):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We part, officials far from home,

Over an alien land we roam.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Distance cant keep you two apart.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许渊冲,1988:3)

以下将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教授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对比优势与不足。

1、意美的传递

翻译唐诗时,许教授提到“第一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我说‘意美,不说‘意似,因为我觉得‘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许渊冲,1984:4-5)换句话说,在翻译唐诗时,译者应透析原诗的实意,做到与原诗“意美”的统一,而不是过分注重诗歌直观呈现给读者的内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便许体现了教授对原诗“意美”的传递。

首先是诗题的翻译,两译文都采用了“farewell”一词,含永别之意,比goodbye,see you 等表达更正式。把原诗题的“送”翻译成“farewell”是否有不对应之嫌?其实不然,这是一首送别诗,因为朋友将到蜀州赴任,分别在即,归期未知,一个“farewell”便把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译文诗题一针见血,外国读者不难体会原诗的离别之苦。若严格按原文诗题进行翻译,保留“送”、“任蜀州”,译文诗题必定长于许译,虽能向读者传达原诗的离别之意,在情感的深度上则逊于许译。同时,许译诗题短小易懂,更能使读者印象深刻,是为“意美”。

再看首联,“城阙”指皇城,“辅”是卫护之意。许教授认为,“三秦”和“五津”都是表层形式,它们的深层内容是京城和江城,所以译文不必和表层形式“意似”,而只要传达深层内容的“意美”。(许渊冲,1984:4)因而,许教授将“三秦”和“五津”转化为“capital”和“river shores”来表现作者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避免了直译带来的冗长拖沓,保留了原诗首联包含的地理风貌和两地相隔甚远之意。本句译文还增添了原诗不存在的主语“you”,照应了诗题中的“vice-prefect Du”。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译文同样遵循了“意美”的原则。许译两译本对此句的翻译是一样的,如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并且许教授选择了“crossroads”一词,含有各自朝不同方向而去之意,对应本诗的离别之意;“bid adieu”也是较为正式的用语,与“farewell”的使用场合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半句的翻译中,许教授将此句译为祈使句,用了“do not”,表意性更强;“shed tears”的表达较原诗更直接明了,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总体来看,尾联译文达到了与原诗相同的意义传递效果,在情感态度上强于原诗,可谓“意美”。

2、音美的传递

“音美”在“三美”论中居第二位。诗歌以其韵脚、节奏之美而富有音韵之美,而这音韵之美也是诗歌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译者在把握了原诗的“意美”之后,往往很难兼顾“音美”。

原诗的押韵为ABAA式,在五言律诗中很常见,而翻译成英文,押韵的保留则不甚容易。许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85年版中,八句诗的押韵为AABBCCDD式,其中,最后两句的adieu, do 两词也是成韵的,因为adieu本身有两个发音,美音中末尾元音和do一致。这样的押韵处理使得译文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连贯性,符合英文诗歌的模式。同样,在许译1988年版中,八句诗也是AABBCCDD式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因而,许译的两个版本都遵循了“音美”的原则,在译文中保留了韵脚。

然而,许译两个版本也存在一些差别,主要是颔联和颈联的翻译相去甚远。在表达上,如颔联的人称,1985年版为“I”,1989年为“we”;再如颈联,1985年版中出现了“He”,而1989年版则用的是“you”。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这两联的英译都完全可以表达出原诗的基本信息。除了表达方式的差别外,两译本对此二联的韵脚的处理也有显著差别,造成了两种译本在传达原诗“音美”上效果的差异。1988年版的译文,颔联押的home和roam的双元音/?u/,发音时间较长,且音调逐渐下降,有低沉、低落之感。而原诗颔联本身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味,你我都是背井离乡的游子,而今又要分别,悲伤之情在这十个字中表露无疑。对比1985年版的押韵,heart和apart共有长元音/a:/,虽也是长音,但语调没有明显的降低,不如1988年版的充满离愁别绪。同样,颈联的押韵中,1988年版更胜一筹。许教授改译时保留了原译文heart和apart的押韵,只是移到了颈联,这样的处理也很妙。原诗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家喻户晓,一方面由于其通俗易懂,便于熟记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其传达的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感动了很多人。许教授1988年版的译文,几乎可以说在读者中产生了与原诗同样的情感共鸣。单看其押韵,一个长元音,饱满而有力,与原诗所蕴含的乐观精神一致,所以这个韵脚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再看1985年的译文,颈联押friend和end两词的/e/音,短元音,尾音中的/d/音又为浊音,整体来说使此联昂扬向上的情感压了回去,不能说很好的保留了原诗的“音美”。

许译的两个版本虽都遵循了“三美”论的“音美”原则,比较而言,1988年版的译文中韵脚的处理更能表现原诗的“意美”和“音美”。

3、形美的传递

“形美”主要体现在诗的形式对诗内容和情感的传达所做出的贡献,是诗的形式对诗本身意美和音美的升华。诗歌翻译做到“意美”和“音美”实属难事,再兼顾“形美”难度更大。

许译两个版本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诗歌行数、诗句顺序上与原诗一致,每行诗的长度相差无几。原诗为五言律诗,五字一句,整齐排布,十分漂亮。两个版本的译文每行都是八个音节,主语对主语,状语对状语,精炼短小,字数都在八字以内。更有妙处,1988年的译文,颔联当属全诗最短,大有心情跌落到低谷之意味;颈联当属全诗最长,大有笔峰一转,劝慰友人的乐观精神,好似作者在诗句的错落排布上也是费了功夫的。比较而言,1985年的译文在这一点上不如1988年版的突出。

三、结语

许渊冲教授“三美”论的诗歌翻译理论在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英译本中都有体现,同时,教授也在“三美”论的指导下对其译作进行完善和修改。比较过后,我们不难发现,其1988年版的译文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都要优于1985年的译文,对许教授来说做到“三美”可能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则是做到最美的“三美”。只有做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译诗才能更加透彻的传达中国古诗词的独特之美,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党争胜. 《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党争胜. “三化”并举译“长恨”,“三美”齐备诗如“歌”——许渊冲英译《长恨歌》赏评[J]. 外语教学, 2008(1): 83-87.

[3] 党争胜. “三美”之典范 译苑之奇葩——许渊冲《西厢记·哭宴》英译赏评[J]. 外语教学, 2007(1): 91-94.

[4] 何善秀. 许渊冲教授诗歌翻译中的美学追求—孟浩然的两首英译诗赏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6): 152-162.

[5]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6] 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7] 许渊冲. 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2): 70-75.

[8] 许渊冲, 主编. 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新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8.

【作者简介】

田恒飞(199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
“三美”说解读张培基英译本《故都的秋》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促进“意美”的表达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
美学意识观照下的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