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王栋
摘 要:《枫桥夜泊》是体现了中唐诗人张继的羁旅愁情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为出发点,将原诗及其三种英译文作为语料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把及物性系统作为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找出更贴近原诗内容和思想的译文,从而对译文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枫桥夜泊》;翻译
作者简介:杨柳(1992.6-),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王栋(1976-),男,吉林省梨树县人,汉族,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和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3
一、引言
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面一直是百花齐放,对其评判标准也一直是百家争鸣。随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工具逐渐被认可,黄国文教授首先将它应用于古诗英译中。以此为基础,很多学者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依据来研究古诗英译。本文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并对比,旨在把及物性系统作为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找出更贴近原诗内容和思想的译文,从而对译文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是韩礼德在伦敦学派弗斯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该学派认为语言的功能由其性质决定。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言承担着无限的功能(胡壮麟,2005)。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具有概括性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1970,1973,1985)。广义上,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经验功能主要由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统和语态(voice)构成,它的核心内容是及物性理论。及物性理论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用概念内容的形式把人们的经验编码,把人们的意识、所见、喜好、所想、所说等分成所干种过程,同时明确每个过程中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胡壮麟,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人类经验有六种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Halliday,1994)。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动作者,和动作目标来表示。心理过程表示感知、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过程。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感觉者和被感知的现象。关系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识别类指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是统一的。这两个关系过程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胡壮麟,2005)。后三个过程,由于在具体分析中涉及较少,此处不再详述。
三、《枫桥夜泊》原诗及及物性分析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依据,对《枫桥夜泊》进行及物性分析,如表1
(1)句是物质过程,“月”和“乌”是动作者,“落”和“啼”表示动作,“霜满天”是环境成分。(2)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隐含的作者,“眠”是过程,“愁”为目标,“江枫渔火”是环境成分。这两句诗融情于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明暗和动静对比,把诗人客居船上辗转难眠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3)句是关系过程,“寒山寺”是载体,“姑苏城外”为“属性”,中间的关系过程是隐含的。(4)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夜半钟声”(关于“夜半”是“钟声”的修饰成分还是“到”的限定有待探讨),过程:“到”,目标:“客船”。萧条冷落的秋夜,这钟声反衬诗人的难眠,羁旅愁情被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四、《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文及及物性分析
关于《枫桥夜泊》的英译文,版本众多,本文选择了广为流传的三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许译(许渊冲)、文译(文殊)、王、约翰译(王守义、约翰···诺佛尔)代表这三种译文。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五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先看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
就过程类型而言,三种译文和原文都把“乌啼”作为物质过程。文译的过程类型处理完全与原文保持一致。许译将“月落”视为环境成分,把“霜满天”作为物质过程。王、约翰译认为“霜满天”是关系过程。
从过程意义的角度看,原文把“月落”“乌啼”---动的景象与“霜满天”——静的画面动静结合,因此文译更好地烘托了环境的凄凉和诗人羁旅的惆怅。
(二)江枫渔火对愁眠
三种译文对过程类型的处理不尽相同。许译的隐性参与者、物质和环境成分与原诗完全相同。而文译虽然是物质过程,但动作者处理为物称主语。王、约翰译把原诗的环境成分作为了存在过程。
在过程意义方面,许译和王、约翰译选取了作者作为参与者,并隐藏,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文译从物称的角度来表达作者的“愁眠”状态。因此,从形式和意义上看,许译
更能表达出作者人在旅途、仕途坎坷的低落凄冷。
(三)姑苏城外寒山寺
王、约翰译把此句翻译成了关系过程,而许译和文译则将其处理为下一句的环境成分。虽然前者与原诗过程类型一致,但笔者认为就传达的意境而言,许译和文译将其与下一句连贯起来处理的更为妥当,使语义连贯。
(四)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种译文全部将“到”译为物质过程,与原诗同步。而文译和王、约翰译将“声”作为参与者,物质过程分别为“reach”和“Touches”,许译的参与者是“钟”,物质过程用动词“break”来体现。许和文译的环境成分是上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王、约翰的环境成分是“夜半”。从过程意义上讲,当时的诗人落榜而归、满心惆怅,与“sound”搭配“reach”“touch”相比,许译中动词“break”更能表现出钟声打破夜的宁静,烦扰客舟行人,使之更加反侧难眠,思绪绵绵。
五、结语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及物性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都与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分析角度、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及物性过程判断的正确与否,对准确表达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id,1994.
[2]王正鑫.对《渔翁》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世界,2012,(8).
[3]梁雨晨、李天贤.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J]语言研究,2015,01.
[4]吴静.《枫桥夜泊》英译文的及物性和意向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
[5]《枫桥夜泊》古诗英译之比较[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
[6]《枫桥夜泊》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20卷第3期.
[7]戴丽娟.《枫桥夜泊》三译本评析——基于“三美论”的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第12卷第5期.
[8]杜宏悦.对杜甫《登高》及其英语译文的及物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5,12.
[9]刘斐,詹全旺,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乡愁》及其三种译文[J].科教文汇,2013,7月上.
[10]崔秀芬,试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对比《天净沙·秋思》几个英译版本[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