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彬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全面展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课程改革需要一批兢业的老师,所以教师本身的素养以及改革意识、投入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应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认真领会教学目标的作用和重要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首要目标,以培养时代需要人才为己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出发点,准确定位,确保课程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 培养人才 培养能力
21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纪。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应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历史也是人类诠释过去经验的结果,人们因为背景、立场、概念、价值观、历史观或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就会对同样的人物与事件做出不同的描述与诠释。人们对自己、环境与历史的认识,都是出于主动的建构主观的诠释。当然,“建构”一定是心灵创造的结果,而非心灵反应”,这充分说明了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比较注重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历史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为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要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以,历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等特性情况下,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引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
这里的“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这次新课程改革关注“学习方法”,一方面表明新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注重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方法”怎么教?有三种因素:一是教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执行与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指导时,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讲清楚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使用范围及意义。(2)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练习。“方法”是习得的,学生根据某方法的操作步骤去实践、去尝试,直至达到熟练的程度。(3)教师要为学生的方法练习提供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监控、反思,包括:怎么学的、有何体会、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等。
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历史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方法。学生对知识层面的学习方法,即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归纳、置疑,比较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有效的三种学习方法。
(二)是技能层面的学习方法。所谓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是知识是能力的基础,2.是知识掌握的和能力形成并不一定完全具有必然联系,3.是知识作为能力的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建构方式。
(三)是史识与运用层面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较高层次的要求。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能力。
二、与时俱进,培养时代需要人才
历史教学目标中要求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这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以下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家意识。”让他们通过别人所做之事,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形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总之,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是历史教师定位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所面对的是中学生,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来的职业不是从事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方法论角度掌握史实,要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历史观,使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与归纳、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较全面、辩证、历史地认识自我、人类和社会,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 《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3]< 美>布朗《创造新的黎明》.中国教育报.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