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娜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把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或指导。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 方法指导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也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但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小组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每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教育经验外,对教材的处理、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全新的。面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教师之间首先应是一个协作者,教师应该真正地坐下来研究和设计教學方案。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应多方收集信息,利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2、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为此,笔者对小组成员有以下两种搭配:①均衡搭配。笔者认为对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优差生搭配,这样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教师容易把握,在各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促进,可以将它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增强了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改变了学生自私自利的风气,增强了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②分层搭配。笔者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比较适合九年级的学生,将班级成员按水平进行分层,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一组,较弱的学生一组。这样对于学习优秀生来说能够通过互相的学习、交流和比较,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被帮助者,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能很好地保证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注重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2)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3)问题的设置应生活化、有开放性、可合作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纳入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训练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具有长期性,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那么,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呢?
1、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2、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有想法,谁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暂时的沉默。此时,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里需要注意,教师的“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要适可而止,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3、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与点拨
由于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顺利,所以首先完成任务。此时,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层化,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丧失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无所事事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影响其他组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如果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可以及时表扬,并引导他们整理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深一层的探究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4、对小组成员落实自身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成员都有共同任务下的各自的职责。如果哪个成员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或完成得不好,都要影响小组整体的合作绩效。所以,作为合作学习组织者的教师一定要督促小组成员各尽其职。比如:监督“小组长”是不是起到组织管理的责任;看“记录员”记录的是不是详实、是不是抓住了重点;掌握“声音管理员”有没有很好地控制本组研讨的声音……
5、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已有基础、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小组活动时难免有些不协调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介入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个小组经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就要考虑调换小组成员。
可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一定要适时、适度,引在迷茫困惑之时,导在百思不解之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