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有效性教学模式初探

2013-04-29 12:25王立宽高连增
关键词:学习气氛课前准备课程资源

王立宽 高连增

摘 要: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关键词:课前准备;学习气氛;情趣活动;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50-04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阐明了关于知行的关系,认为:知识与行动是不可分离的,知与行要统一,欲知就要去行。他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来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儿童发展。他又强调说“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综观我们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不难发现,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十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学生盲目接受成人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教师还存有唯书唯上的观念,不顾自己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脱离儿童生活,这种“知性德育”最终带来的结果还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堆唯心的道德认知,致使有些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尤其是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施行以后,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开放、综合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感知并取得。因此,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着眼于课程的针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密切联系儿童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下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做好课前准备,为课上活动做铺垫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情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

(一)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家乡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现代化建筑的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欣赏了家乡的美丽、感受了家乡厚重的文化积淀、感悟了家乡的变化,同时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我们长大了》一课之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出生证、出生纪念卡、纪念册、小衣服小鞋子、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

(二)调查、参观访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一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秋季里的人们及其生活周围有哪些变化?为了使学生的调查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秋天到了,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变化吗?小动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的秋天里的变化,那你就更了不起了!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调查学校或社区的周围环境、水资源等;调查河流、植被、空气等受污染遭破坏的情况,并写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资源的珍贵、生态环境的脆弱。还可根据区域特色,开展如“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类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并让学生调查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通过这些参观、调查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使“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渗入到学生的内心。进而更容易树立起节约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品德意识。

这些课前的各项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跃学习气氛,创设情境交流讨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要注重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交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使学生对品生课爱学、乐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喜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而活跃、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生生、师生交流讨论能够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环节在课堂开始的初期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小组内部讨论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和讨论要透彻,力求在小组内部达成共识,同享成果、共怀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二)小组间汇报交流讨论

这一环节是班级内(全班)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探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间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汲取他组交流成果,并经过思考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于继续深入交流讨论。

古人云“兴起于思,源于疑”。在品生课教学中,不再是教师单向地面对学生讲授道德,学生一味地记忆知识,而是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不足去自主探究,去和伙伴合作交流。如在教学《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教师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段(孩子陪爷爷散步、给奶奶夹菜;爸爸妈妈下班时为他们接过提包,递过拖鞋等。)将儿童的真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引起全班同学对自己给家人带来欢乐的事例进行交流讨论,增加了教学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教师适时引出话题:(1)你有过看电视看到很晚还不睡觉,第二天早晨赖床的时候吗?(2)你上学迟到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总觉得做作业的时间不够用等等。这些话题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学生都能根据“遵守学校规则”、“守时不拖拉”、“按时起居”等具体要求展开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交流活动明显取得了实效。

成功的小组交流讨论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互动的多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促使师生在交流、思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扫除认识上的盲点,做出价值上的判断,走出行为上的误区”。

三、预设情趣活动,动手动脑实践感受

情趣活动既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学习的需要。情趣活动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其游戏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学生在情趣活动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生活。教师预设情趣活动,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像,或展示一处生活场面;也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借助教材中的图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扮演,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召开小小辩论会等。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悦纳的过程。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提高生活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训练良好行为;在游戏活动中收获快乐、收获成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很好地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德育作用。

(一)角色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安排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能调动学生的情趣,对挖掘学生潜能很有作用。 如在教学《我的一家人》一课时,教师的教学设计从看全家福照片到说家人、家事,再到回忆家人间的相互关心等都做了备课预设。课上交流时,有的为一家人能吃团圆饭而高兴,有的喜爱家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的感受到了全家出游时的快乐……正当全班学生的交流正浓之时,教师适时提议:“咱们分角色表演一下这些生活场景好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分组商量各自扮演某一个场景,有的孩子扮演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有的扮演儿子或女儿,虽然孩子们的演技并不高超,甚或是幼稚可笑的,但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看得出孩子们是用真情在体验、在感受,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己家庭、家人由衷地依恋和喜爱之情。教师并非一定要学生明确说出“我爱我家”这四个字,但却真正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人的真情实感。

角色模仿表演将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等综合训练,不但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表演技能,使部分学生突破了过去胆怯、沉默、拘谨的个性特征,使他们逐步养成了敢于表现,善于交流,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怯场,进而能欣赏自己、主动展示自己长处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预设的游戏活动能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的启蒙教育。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和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多数还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不知道时间的长短,很难深刻理解时间的宝贵。所以上课前,教师就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一分钟比赛抄字”,看学生在一分钟里谁抄的字最多。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更主要的是体会时间不等人,时间将在我们身边一秒一秒地过去,抓得紧的人觉得有很多时间,抓得不紧的人总觉得时间不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再如教学《新年好》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快乐新年”为题开展游戏:选“新年好”的歌曲进行击鼓传花;小组合作比赛做新年贺卡;看谁说的新年祝福最多、最好等。在教学《看我多精神》一课时,进行“看谁坐得正”,“看谁站得直”,“看谁走得好”;“我做动作,你来猜”等游戏,让学生体会和感知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健康身体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角色扮演或游戏活动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为学生打造了想象与创造的平台,使他们乐于动手、乐于动脑,进而善于动手、善于动脑,这正是我们品生课程的目标之一。

四、拓展课程资源,开放延伸课堂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而我们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案例是有限的,教学时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拓展品生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提高教学实效。

(一)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学内容的补充选择,要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儿童身边熟悉的环境、人物等作为选择的对象,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和鲜活。如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时,可进行五个方面的内容拓展:(1)说一说。让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片和文字,说一说你生活的社区、你最喜欢家乡的哪些地方;(2)画一画。将你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画出来;(3)填一填。结合家乡的景致,将书上的儿歌填写完整;(4)读一读。利用本地设置的地方课程,有重点、选择性地阅读自编教材《可爱的xx》;(5)唱一唱,教学生学唱或欣赏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xx大鼓》、“xx皮影戏”和评剧唱段等。后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出了教师依据家乡特色对课程内容的拓展。这些发源于当地的独特曲艺形式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这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味”。有效的内容拓展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鲜活,容易使家乡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迹,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开放课程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是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活动并不只局限在课上的40分钟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延伸课堂活动。如在教学《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时,可开一个家乡物产展示会,让学生们将自己家里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或者是在商场、超市里能够买到的家乡特产,自行准备几种带到教室里,分组进行展示,比比看哪组同学准备的物产最丰富。又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开展“争做绿色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设计制作温馨提示牌,挂在校园里的大树上或插在花坛里,提醒大家爱护花草树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延伸课程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具有开放性,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品生课堂也可根据需要从教室扩展到其他生活空间。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可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及其周围认识各种植物;在教学《鲜艳的红领巾》时,可直接将课堂设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室”里。因为活动室里有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旗、队徽、队歌和学校少先队历次活动的展示等,这是对学生进行队史教育的最佳场所。鲜艳的队旗、闪亮的队徽,对学生有着力量的感召,有着情感的升华。通过延伸学习空间往往能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五、总结激励引领,德育回归儿童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这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体现。“儿童生活”既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品生课教学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在这个最后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这时的归纳总结和提升,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完美结合,即“知行统一”的需要;也是在整个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正确树立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利时机;更是师生整节课实现课程目标后的成果收获。

猜你喜欢
学习气氛课前准备课程资源
我的“散养”课堂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浅谈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