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功夫往哪里使

2013-04-29 00:44陆莉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教学形式

陆莉萍

Q 要: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文、言”兼具,既要注重字词句的积累,又不能忽视文学文化、思想感情。通过“诵读”,这种“动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興趣,把“读”贯穿教学始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91-01

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现状是,学生厌学文言文甚至惧怕学习文言文,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索然无味,有人称之为“第二外语”,母语沦落至此实在令人悲哀。那么,如何调动起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呢?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功夫该往哪里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要求教师要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韵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古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思维训练缺乏等问题。以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逐字逐句的翻译解析,中心归纳,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模式来进行。学生被动接受字、词、句,以能读通全文,“死记硬背”、翻译全文为标准衡量来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即是指思想情感、文学、文化;“言”指的是文言知识以及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并重。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青年前期的状况,他们更注重自觉的接受启发,主动地进行思考。在这阶段适当运用诵读帮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短时间内对课文产生较深刻地理解,实现“文”和“言”的统一。

1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宋代的朱熹认为“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语言的节奏、韵律等等,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

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美。朗诵时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例如:《木兰诗》中对木兰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荣利的优秀品质的赞美,学生通过读就可以体会出来。

诵读中再现文章形象美。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的想象,揣摩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对作品形象的载体与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孙权劝学》中孙权和吕蒙之间的对话,在读的时候就会浮现出这样的镜头:一个语重心长,一个虚心上进。学生自觉地将形象和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诵读中理解文章思想美。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学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乐其乐”,就必须通过熟读再加以理解、品味。苏轼说:“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得越是熟练,对课文的理解越是准确,体会越是深刻。

诵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美。古诗文的语言形象、精炼。比如:《陋室铭》这篇铭文,它文体形式短小,句式整齐,文字简洁,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日,充满了音乐美,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日,传唱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全篇押“ing”韵,如“名、灵、馨、丁、形、亭”。篇幅虽然短,但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堪称文言文中的典范。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往往走过场,上课伊始读通全文,最后以读收尾。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减弱,如此,只能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味同嚼蜡,且影响学习效果。既然“诵读”这般重要,那么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可以寻求多种形式的读来吸引学生的读的欲望。

2 形式多样,激发诵读兴趣

常规的诵读形式一般是教师领读、学生领读、齐读、对读、分组读等,学生朗读声音洪亮节奏整齐抑扬顿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如果所有的文言文都只是使用这样的形式,那么是不能激起学生对诵读的喜爱。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诵读形式。比如:

开火车式的读。全班同学轮流读一篇文章,一人一句,要求读准字音和断句。一人读错,当众站1分钟,由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一直轮至读完一篇课文。虽然这样花费的时间长,但效果却会出奇的好。学生为了不出洋相,课前的预习就做得相当到位,而且不慎出现错误,也会有全班同学参与纠正。如《口技》中,“少顷、意少舒”的“少”字读“shǎo”还是“shào”,学生起了争执,并且翻查《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从字的意思入手确定了“少”字的读音应该是“shǎo”。这样的读适合新课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

师生配合读。教师参与诵读,声情并茂的诵读对学生的诵读起着良好的渲染作用,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一执教教师这样安排,师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生读“云归而岩穴暝”,师生配合用情的诵读,读完一段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对偶的妙处。这样的诵读使学生沉醉于文章的美趣中,深刻的体会到文章的感情。

表演读。《孙权劝学》中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学生揣摩人物的说话的语气、神态、动作,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主旨。又如《石壕吏》通过精彩的短剧表演,体会到《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表演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主动性。

猜读。看到上段猜下段,看到起因猜结果……猜读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欲,而且猜读使得学生把读分和思联系了起来,使得文章上下融会贯通。比如《木兰诗》,全文“互文、对偶、排比”等,句子朗朗上口,使用猜读,轻而易举的就将全文背诵下来,并且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美。

配乐读。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学生一起诵读,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陶冶了情操增加了乐趣。

赛读。同桌赛读,同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在赛读中达到熟读文章,理解文章。

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倾心朗读,让课堂上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实到实处了。我们应该在“读”上多做文章,让形式多样的“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古汉语教学课,而真正成为一堂文质兼美的古文课。

参考文献

[1] 任凯.书声朗朗满课堂—— 论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初中,2011(4):93-92.

[2] 周小娥.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J].甘肃教育,2008(6):34.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猜你喜欢
诵读文言文教学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