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科月
摘 要:导学式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核心是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形成有主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进行了大胆尝试,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着重对文本分析的引导进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导学;引导;探究;自主性;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串讲和理解文本的内容上,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少,主动探索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的教学,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被禁锢,而探索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21世纪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是让我们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转变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新思路的尝试,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初步形成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高度参与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读导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导引
“以读导学”就是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而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
我们的汉语文字可谓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它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细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导引,就必须融入母语教育。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新课程教材,融合了古今中外许多的优秀文化于一体,我们教师要合理利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1.教师可以采用深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如《背影》《天上的街市》《理想》《荷叶 母亲》《春》等
下面是我和另一位教师教学《背影》的案例。
我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处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我用自己深情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特别是读到课文第六自然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在朗读中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仿佛把文中的“我”视作了自己,因为同学们在听到我低沉缓慢的声音的同时,也看到了我眼中噙着的泪水。课堂中我“用情”的朗读使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朴素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伟大的父爱,以及他们浓浓的父子之情,就连那些听课的老师也同样被深深地感动着。
与之相反,另一位教师在同样的课堂内容中则采取了让同学们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虽然我在课堂上的朗读要比另一位教师采用学生自己默读更花费时间,虽然她的默读比我的朗读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分析课文内容,但是前者在我的朗读引领中就已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使后面的课堂教学分析有水到渠成之势;而后者却在无声的默读中使课堂缺乏了灵魂,使课文内容的分析呆板而毫无生气。我们两位教师对文本朗读的不同处理,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教師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羚羊木雕》、《在法庭上》、《变色龙》等
例如,教学《变色龙》时,我把课文的角色分为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人群等,课前先让有兴趣的同学报名进行演读排练。因为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课堂上他们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深情并茂地朗读,而且配上一定的情境动作。比如开场时“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随之便传来一阵狗叫声(同学们对这样的细节也没有放过,可见准备很充分)。而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同学们在演读时不仅表情丰富,而且还配之“穿上大衣”、“脱下大衣”等细节动作,使人物的性格更加凸显出来,奥楚蔑洛夫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的奴才走狗的形象展露无遗。由于这几个同学入情地演读,带动了整堂课的气氛,更增加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使接下来他们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分析、主题的把握有理有据。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讨论分析,从中体会作者融入文本的浓烈感情,如《愚公移山》、《孔乙己》等
可以设计一个话题,如“孔乙己死了吗?”“用我的眼光看愚公”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的分析中探讨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作文,在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抒写下自己的体悟和感受。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朗读教学,在课堂上要“还我琅琅读书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质疑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提出疑问,然后再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难点,有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则由教师进行点拨、分析。在语文课堂中我们采用“质疑导学”,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用这种方法来导学,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来进行具体操作,现以教学《孔乙己》为例:
第一步:閱读课文
要发现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于《孔乙己》,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及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特别要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通过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他的性格特点。分析造成孔乙己这一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直至把课文“读通”。
第二步:发现问题
《孔乙己》这篇课文对主题的挖掘难度较大,可能会使学生疑窦丛生,不能一下子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时排除教学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集中“攻坚”,为学生独立探索打通道路。对于学生在阅读时发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孔乙己给很多人带来了快乐,分别是哪些人?孔乙己在哪些方面受人嘲笑?孔乙己有几次到酒店喝酒?有怎样的变化?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第三步:导学研讨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孔乙己》(片段)录像,对于课文第6段中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各抒己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参谋”,相机引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让学生在深层的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知识迁移
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参考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意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分析,教师可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设想孔乙己的命运。
运用提出“质疑”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地研读教材,更要大量地阅读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问题。当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流程或许会被打乱,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的主动性,也加深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和学习。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成功吗?
三、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触动其学习的自主性
要想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就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心”的投入很好理解,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和理解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切入口,慢慢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维,由此感受语言中的意蕴和情趣。
例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听诗歌的诵读,一边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歌的内容和情节。例如,当读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和热闹;当读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可以想象那商店里所陈列的琳琅满目的物品;当读到“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可以想象牛郎和织女悠闲漫步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由此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诗歌的主题领悟也就自然而得了。
以上是学生“心”的投入,那么,“身”的投入又如何理解呢?现在流行的“多元智力理论”可以给我们启示:学习语文当然要注意语言智力,但其他方面同样可以发展,而且还可以对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身”投入在话剧学习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话剧,还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的方式改编剧本再来表演。
以教学《皇帝的新装》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形式来学习,从导演、编写剧本到选取演员,然后从排练到表演、再到评价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表演结束后,通过“导演”的总结、“演员”的自我谈、“观众”的评价,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及童话的特点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能力得到了训练及提高,那收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度所无法达到的。
四、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话题进行探究,发表观点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互相交往、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个体发展、提高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他们自主性的独特表现。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某一话题展开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明晰,越辩越透彻,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够水到渠成。
本人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最后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
生1: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
生2:我也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父亲不仅鼓励“我”,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战胜困难的方法。这是一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今天回家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爸爸妈妈听。
生3:我喜欢文中的“我”。他能够从这样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值得我学习。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人物阐述自己对这个人物喜欢的理由,而且你们能够仔细阅读课文,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作为自己的依据,真的很棒呀!那么,你们有没有不喜欢的人物呢?
生4:老师,我不是很喜欢文本中的几个小伙伴,因为他们在“我”最最需要他们的帮助时嘲笑“我”,甚至还把“我”一个人抛弃在悬崖上,这实在太可恶、太卑鄙了。(有许多同学都投来了赞同的目光,并且私下里议论着小伙伴的卑劣。)
师:对于小伙伴的看法,同学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但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5:我觉得小伙伴也许是小孩子的一种恶作剧,“童言无忌”,因为我曾经也调侃过我的同伴,但当时只觉得好玩,其实在我内心并无恶意,真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认识是不是要显得更理智、更全面些呢?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别人不友善的行为也许会磨炼我们的人生。
生6:老师,我不太喜欢杰利。因为文中说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他却丢下“我”和小伙伴一起走了,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朋友。
生7:我喜欢杰利。因为,最后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善良的好朋友。文中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上面的课堂教学片段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它既没有脱离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逐步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整个课堂围绕人物进行探究,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只是进行一定的引导和点拨,这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文本内容,再由感悟到朗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学生对人生的一些认识。
五、善留空白,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内容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教师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一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留有空白,引导学生延伸扩展,深化课堂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课外文言文《黔驴技穷》时,当分析到其主旨时,很多学生都概括为“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但是课堂上却有学生提出了运来这样的驴到底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联系实际来思考。
在进行研读、探究之后,学生发现驴运来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一处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探究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课后讨论、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发现课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柳宗元表达了被贬之后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内容很自然地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无条件地进行扩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语文积累。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去。这样有效地延伸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以上几个案例是本人在导学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从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导学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给以往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带来了十分强大的冲击,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种种优势可谓是显而易见的。
一、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导学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关键是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由发现问题到讨论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任务。这样的导学式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发现”,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导学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上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对于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更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于班级中的中等学生,他们通过提问,更落实了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于班级中的困难学生,他们通过提问,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三、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原来旧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灌输给学生知识,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不符合当前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剧的形势的。而导学式阅读教学的模式实现了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学习内容的提示,边查找课文课件以及其他资料中提供的有关信息,边独立自学课文或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过程。长期下去,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但与此同时,在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本人觉得教师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题目。教师只有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使语文课堂有张有弛,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自然、优化。
二、要尊重学生
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与学生的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在课堂中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地展示自己。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求知最好的老师,也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对开展课堂合作探究有直接影响。
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有时书本中讲的大道理学生未必能够真切地体会和理解,如果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己的深切体会融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水到渠成”,比如上面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关于“小伙伴可不可恶”的问题,有一个学生谈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会,使同学们对“小伙伴”这一人物有了更真切而深层的理解。
四、重视语文课堂的归纳、整理、总结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最终得出课堂结论。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引起共鳴,直至最后欣然接受。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探究的结果,教师要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既要肯定学生在每一次探讨中优秀的地方,也要鼓励和表扬在探讨中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学生,这样可以为下一次探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循环往复。
在整个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本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譬如,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这一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人相信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语文课堂中的导学式阅读教学模式定然会逐步完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