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永
摘 要: 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一些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自卑,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改变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设计。
关键词: 农村学生 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对策
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足,因此一些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农村数学教师要研究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一、根据现状,制定研究目的
1.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长处,纠正错误。
2.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
二、根据现状,分析具体原因
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农村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这样,他们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所以农村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1)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2)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3)由于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3.偏重结论
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家长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长期下去,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提高。
农村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
(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4)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6)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三、根据现状,使用合理对策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农村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会学、学好。“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1)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
(2)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3)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又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符合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
农村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进行科学探讨和理论研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和总结。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师解决好农村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问题,让他们爱上学习,学好知识,长大后为祖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文俊.吴文俊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