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八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理念与价值体系渗透的比较研究

2012-04-29 00:44左璜郑航
中小学德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价值体系

左璜 郑航

摘要:本文选取了人教版、粤教版等八套国内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先全面分析各版本教材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编写理念方面的体现情况,而后比较了它们在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等三个维度上的价值体系渗透程度。基于研究结果,论文指出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的进一步优化需要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渗透,走向理性回归生活、深度综合、合理开放以及复杂活动的开发。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编写理念;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2-0012-06

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重任的品德教材,在教育民主化的过程中已走向了“一纲多本”,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然而,当前我国各种版本的品德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程度不一致。为推进品德教材改革,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品德教材的编写水平,需要对多种版本的品德教材进行深入地比较与分析。

根据地方区域与教材水平的不同,我们选取了八套品德与生活教材,它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首师版)、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浙教版)出版发行,希望通过对教材编写理念、价值渗透的比较分析,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共性、特色与不足,为今后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理念是指导教材编写的灵魂,是衡量教材编写质量的基本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因此它应该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基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真实生活的情境、道德困惑与认知需求出发,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式道德教育活动,让儿童经历着感情触动——眼界打开——心灵洞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2]从这一本源出发,国内现行各版本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以形式各异的活动设计、内容呈现努力回归生活。

依据课程标准对儿童生活的划分,下面从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以及动脑筋有创意等四个方面,以课文为分析单位,对上述八套教材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各教材在内容的辐射面上均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教科版在反映和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方面表现最突出,它不仅全面照顾到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还充分体现了内容标准中的各项指标。

深入考察可发现,教材中的部分主题内容还停留在简单回归生活的水平,缺乏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同样是“认识新学校”这一主题,有些版本的教材以对话的形式穿插了“愉快学习,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引导,而另一些教材则只是简单地呈现图片;同样是“指导有规律地过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一些教材巧妙采用极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就将学生习以为常的学校生活转译为教材内容,既节省资源,又收到良好效果,而另外一些教材则大笔着墨,以几页甚至十多页的版面来介绍学生本已熟悉的学校生活。可见,教材编写者除了应考虑选材与编排的生活性,更应考虑怎样生活化以及教材如何转译生活的问题。

(二)活动性

新课标提倡以活动为中介,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实现自主建构。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目前国内各个版本教材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课程性质,每版教材都是由一个个主题活动单元组成,单元主题下又设有活动主题,从而让儿童通过活动进行学习。但深入比对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活动类型的采用和次数的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活动类型的选取和设计角度来看,各版本教材中的活动类型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个别类型所占比重却明显失衡。如首师版的交流探讨型活动远远超过其他版本教材和该版本中的其他活动类型,而智力常识问答题类型在一些版本的教材中却几乎未出现过。从各版本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次数的安排来看,江苏版在活动方式的分布上比较均匀,其中交流探讨型活动设计相对较多,体现出活动设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北师版和粤教版中,各种活动类型也均有设计,只是在总的活动数量上较江苏版少一些。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各版本教材都设计了各种形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思维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各版本教材中的问题类型分布作深入比较与分析。基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同时,综合各教材已设计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理解体验感觉型”“比较型”和“综合型”。

如图3所示,对比各个版本中的问题类型分布情况,江苏版、上海版、浙教版的教材问题类型分布比较均匀,相对而言,北师版、首师版、教科版的问题分布则差异较大。总的来看,所有教材中“是什么”型问题占相当大比重,其次是“怎么办”型问题,而“为什么”型与“比较”型问题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版本教材在问题类型设计方面仍然是对知识、常识问题涉及得较多,体现了侧重于对儿童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

(三)综合性

“新课标”的设计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织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轴线是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和“儿童与自然”。本研究以这三条轴线为依据对各版本教科书各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和统计,一维度表示单元内容组织只限于一条轴线,二维度表示单元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三维度表示三条轴线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除上海版和人教版外,其他版本教材的各单元都至少综合了两条轴线的内容。其中,粤教版有44%的单元内容涉及了三条轴线,是综合程度最高的。各版本教材基本都能把这三条轴线的内容较好地整合起来。以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的“纸和环保”这一单元为例,由“纸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引出造纸的材料和工艺,展示浪费纸的后果是树林被过度砍伐,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用纸中思考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儿童与自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森林、节约用纸的意识(儿童与自我),鼓励在生活中从我做起,并积极宣传节约用纸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儿童与社会)。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有机地融合了品德、生活、科学、自然、历史、地理、艺术、常识、文学、卫生等学科内容中道德与非道德的内容,因此更接近于儿童的生活原貌。图5对各版本教材中跨学科的课目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由图5可知,各版本每一课内容跨三个学科的情况出现最多,其次是跨四个学科与两个学科。具体而言,各版本教材对所侧重的学科则各有不同。其中,浙教版重视文学类的诗歌和儿歌,首师版则侧重人文地理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开放性

当前,各版教材图文并茂,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内容,而教材中又常常留有很多“空白”,如图例之后都会出现“……”“ ?”,甚至留空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这些留白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教材的“留白”是充分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维度。图6是各版教材“留白”出现的频次情况。

通过对八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版教材中留白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浙教版和教科版,频次最低的是上海版。各版本的留白形式多种多样,有对话性留白、评价性留白、探究性留白、延伸性留白、展示性留白、操作性留白等。江苏版的留白不只在数量上独占鳌头,而且各种形式也覆盖得比较全。浙江版的留白则比较侧重探究性,即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 思考带到课堂上,对话性留白则相对较少。教科版十分注重展示性,其留白的部分大多需要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完成。上海版比较特殊,它在每一年的下学期教材后安排了专门的习题式留白。

二、价值体系渗透的比较

品德与生活作为德育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是其根,价值观渗透是其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探讨和思考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三大价值分布的比较

下面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分别置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的三维度下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各版本在渗透三个维度的价值体系方面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首师版教材重视各类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各类价值观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都是最多的,其次是教科版。而上海版注重儿童现代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在图表中显示其在“儿童与自我”价值引导方面程度较低。总体而言,所有教材中,“儿童与社会”的价值维度相对于“儿童与自然”和“儿童与自我”方面的价值观渗透来说,所占比重都要稍重一些。

(二)子价值分布的比较

在各个维度之下,各种子价值的渗透程度在各版本教材中的体现也存在差异。

从图8可以看出,教科版兼顾了各种价值观的渗透,其中自爱(包括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积极向上两方面特别突出,其次是首师版,该套教材均衡地关注到了有关自我的各种子价值,特别是对追求美的价值观指导尤为重视。综合来看,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图9可以看出,自爱与积极向上这两大价值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相比较而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勇敢坚毅等价值则关注较少。

对各版本有关儿童与社会的价值观渗透程度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浙教版突出了“热爱祖国”以及“文明礼貌”两个子价值的引导,但忽视了“乐于助人”“遵守规则”方面的价值渗透,粤教版则兼顾到了各个方面的子价值,尤其重视对“友爱宽容”“乐于助人”以及“热爱祖国”等方面的价值渗透,首师版则突出了“遵守规则”的价值引导。

儿童与社会维度下各子价值都得到了重视与引导,其中“热爱祖国”价值观的渗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友爱宽容”和“文明礼貌”,再次是“爱亲敬长”与“爱护美化环境”。

至于儿童与自然方面,除上海版之外,各版本都关注到了“热爱科学”与“热爱自然”这两大价值观的渗透与引导。其中,教科版教材对这两大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二者所占比例也很均衡。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价值观渗透程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各版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价值观的渗透引导,但却未能兼顾与平衡各种价值观引导的内容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尤其是某些价值观在一些教材中几乎是空白,而另一些价值观却所占比重极大,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第二,深入分析会发现,各版本教材在渗透价值观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存在着优劣。譬如,有些教材中大量出现类似“不在室内跑和闹”“不能在大街上玩耍”“按时作息”“不过度看电视”等带有命令语气的句子,以此来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显然,这一做法略显生硬,依然停留在将道德规范强加于学生的水平上。当然,有的教材则巧妙地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活动等方式来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许多版本的教材重视活动的设计以及形式的丰富,却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与适当引导。例如,有些版本为了吸引学生,设计了一些手工制作活动,但在整个手工制作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完全忽略了价值观的渗透,于是品德教材就简化为一般的劳技课本。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各套教材的具体比较与分析,品德与生活教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自我:

(一)从简单回归生活走向理性回归生活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两个根本性问题:第一,回归怎样的生活?是儿童玩泥巴、堆积木的游戏生活,还是进学校、学本领的教育生活呢?作为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生活的品德教材需要更进一步地思考,选取哪些生活主题来进行教学更富有教育性;第二个问题是,该如何回归生活呢?是直接将生活场景搬入教材?还是在简单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与再创作呢?从已有的教材来看,有些教材的部分内容则存在着简单复制生活,甚至简化生活的现象。因此,在倡导“回归生活”的同时,我们还需理性地反思。

(二)从单纯活动走向复杂活动

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怎样的活动才是最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针对上述分析,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已有的活动设计:1. 注重活动的典型性。教材在充分反映儿童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典型素材的选取;2. 加强活动的综合性。在选取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之外,更应该注意开发能综合运用心、脑、手的整合性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游戏娱乐;3. 重视活动的情感性。在活动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出能触动儿童内心世界、感动其心灵的环节或细节,融合情感与认知,真正培养儿童受用终身的品德;4. 实现活动的审美化。在进行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活动本身所反映的生活美,同时也需要关注设计编排的形式美;5. 走向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在充分把握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生活内容的先进性,如消费、理财、休闲,维权、公民意识等。

(三)从面上综合走向深度综合

目前,许多教材中设置了融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自然为一体的主题,也设计了跨越多个学科知识的整合性活动。但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透过这些活动内容的综合,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是否得以整合呢?譬如,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技术”与“物质”的作用,这一理念在各种活动中是否得到了体现呢?“工具”的隐喻依然隐藏在教材中。教材编写者需要反思自己深层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推进教材内容的深度综合。

(四)从盲目开放走向合理开放

在强调开放的同时,我们还需冷静地思考:这样的开放是否真正能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假如说,给教材留下过多的空白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缩减教学时间的借口、为儿童创造了减少学习时间的机会,那么,这样的开放性设计就值得深入反思与改进。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保证课程与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适当的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对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全面开放,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在精心设计活动基础上的合理开放。

(五)注重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渗透

根据已有的教材分析结果,在价值体系渗透方面,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均衡而全面地渗透各类价值观。教材的编写绝不能因重视生活与活动而忽视价值观的渗透与恰当引导;2. 创新价值渗透的方式。已有的教材在价值渗透方面,基本上都采用直接传递式,还需加强对隐性渗透式的创新与开发;3. 加强活动中的价值引导。我们在关注活动的有趣性之外,还需关注活动的价值引导性,必须将价值渗透与活动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潘雷琼、肖雅岱和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崔世杰参与了论文部分数据资料的统计与整理工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E].2011.

[2]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06.

[4][德]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3.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