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2011-04-04 04:42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人本化教学管理管理制度

● 刘 涛

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 刘 涛

高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实施人本化教学管理策略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自主性,为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的内涵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构建人本化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策略,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实施策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教学质量是教学型高校发展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就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发展的需求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三方面,即教师、学生和教育因素,运用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营造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大学教学管理的各环节中,使教师和学生从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成为管理的主人,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展开各种科研活动,实践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从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的内涵

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渗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多学者面对这种情况,开始探寻人存在于工业社会的真实价值。一般来说,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生命的驱动力量,它使人更加特异化,更加独立,更加负有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我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技术来统治我们的生活。[1]技术性的管理使我们的生活缺少人文性的关怀,随着人本化思想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对技术性管理原理与策略的反思促使我们探究人对于社会的存在意义,开始关注人的能动性、自觉性在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方面的作用,试图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化原理是当代管理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它是西方人文主义运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延续与发展,是建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要前提。

(一)人本化原理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本化原理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要搞好管理工作,要做到财、物、时间、信息的有效配置,都必须紧紧抓住对人的工作这一根本,使全体成员明确组织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的价值及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满足成员的需求,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2]其内涵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关注管理过程中人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满足人的需求,而劳动是满足人需求的重要手段,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创造性得以发挥,为社会提供必要的产品,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人本化原理关注并满足劳动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渴求实现的需求,指导人们在劳动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增加人的社会价值,从而有效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激发人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本管理理念注重对员工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从而减少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控制员工所产生的抵抗情绪,员工自愿、积极地参与劳动,[3]同时,员工自主发表管理意见,参与管理与决策,提高人们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以人为核心协调工作任务的各方面因素。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比,其进步之处在于把人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因素的排列与运作都围绕着人的需求来展开,管理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物、时间、信息等的有效配置要以人为出发点,人在管理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的特点

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一般社会管理活动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教学管理不论是从管理者、被管理者还是管理活动的最终“产品”——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讲,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贯穿管理活动的主线,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应该享有指导和管理教育这个共同事业的权利。[4]对人的关注与尊重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主要方式,而教师参与高校教学管理能够加强学术管理,实现学术自治以增强高校的学术活力,教师和学生是学术自治的重要主体,教师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以及谁有资格获得学位等。要给予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利,[5]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学术自治方面应有的职能。构建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提高办学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特点。

1.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下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构成的复杂活动,其中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我们要将人性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因素之中,使整个教育环境人性化,[6]即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中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7]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还是启发人的生命发展意识、尊重人的发展需求,为人们实现生命价值提供直接动力的源泉。

2.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权,实行民主管理。人本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的自主管理、参与管理,倡导管理过程中的每个人都要参与管理决策,建立积极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协调运作是教学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管理,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并依据教育情景做出适当的处理。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参与决策的能力,形成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民主化,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重视人际交流与沟通,调动教育参与者的工作热情,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根本,人始终处于管理的核心和主导地位,[8]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不仅可以使教学管理信息的流通渠道变得顺畅和多样化,还可以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互通管理信息,建立协调有序的人文环境,从而使教学参与者主动、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探究学习知识对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意义,进而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领域的运用,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要求我们从确立教学参与者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入手,围绕调动教学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教学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管理过程的人文化、科学化,达到高效实用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人本化视角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本化的视角主要是指在看待教学管理问题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就是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措施等方面,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管理,塑造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积极性的有利环境,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人、发展人,使教育成为推动人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我们以人本化的视角去审视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发现它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未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下,高校推崇的是“刚性管理”理念,即学校管理“对事不对人,见物不见人”,过分强调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控制,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课堂管理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被忽视。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固化,学生一经录取就基本固定在一个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修读课程,很少或没有机会转换到其他专业。根据对北京、武汉、桂林等地9所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调查,有18.7%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喜欢当前所修的专业,有24.7%的被调查者对当前所学专业持“无所谓”态度,而真正喜欢现在所学专业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56.6%。[9]面对那些期望调专业的学生,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进度相对比较缓慢,能够调专业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左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能会因为专业的原因受到遏制,同时,在选课、上课以及考试等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也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意识与渠道未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主要采用制度管理、科层管理,多利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考评教师业绩,教师在固化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工作和学习,制约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任何权力的强制、规章的硬性约束和外力的约束都只能控制教师的表面行为,控制教学的外在的秩序状态,既无法介入教学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心灵、思维的互动过程,也不可能由外在的秩序自然转化为教学成果。[10]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自主权进行规约,用教师的工作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的科研项目等显性结果来评价教师,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个性发挥,没有设立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弹性制度,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教师只是疲于应付规章制度所规定管理条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没能很好的表现。

(三)教学管理目标的定位与方法未体现人文性

现阶段,我们不得忽视的教育现实是不少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大多偏重于行政化,无论是专业人才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存在由教学管理部门硬性规定的现象。在教学管理系统内,“人”依旧被置于教育或管理“对象性”的地位,依旧是被加工和塑造的客体,而非教育或管理行为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摆脱“器物”的身份和命运。[11]教师和学生很少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从而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过于强调师生应该遵守与服从的义务,忽视了他们应当享有的自由与权利,教学管理的目标只是为了把师生的行为控制在行政化许可的范围内,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实现。

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客体,还是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其参与教学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导力量。从人本化的视角来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自主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拓宽,教学管理的目标缺乏相应的人文气息,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以人本化的教学管理理念为指导,探寻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的实施策略。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实施的策略

管理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我们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学管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人的培养与发展密切相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教学管理要在管理学规律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管理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策略,提升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进而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明确人本化教学管理理念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运用人本化原理,首先应该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而教学管理活动是直接和培养人的活动——教学密切相关,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以管理者为本位提出以教师为本位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重视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与权利,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能动性能够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来,满足教师的需要,尊重教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管理理念应该赋予学生知情权,尤其是关于学生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奖助学金的评定等,通过校园网络或者宣传手册,让学生了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2]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能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并能够对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建立有弹性、可调控的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一般来说,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对事不对人”的情况,这既是制度化管理的优势,也是制约教学管理制度人本化运作的瓶颈,实施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我们应该突破制度的固化运作模式,建立以人为本有弹性、可调控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本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致力于营造开放、自由、协调、宽松的环境,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制度的运作和调适要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不能只关注学科规范和科学管理,要在制定、修正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多种形式保障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学生发展的社会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创新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建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实施全方位的民主管理方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充分发挥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确保学校教学管理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特点,为实现人发展的自由和权利创造相应的保障条件。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教学例会的重要作用,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导师制,实行教学例会制度,使教学例会成为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商议教学事务的重要形式,成为各教学院系充分交流教学管理心得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我们要实行校务公开,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监督,学校在教学公共场所及时公布教学管理的有关情况,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设置意见箱,积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建议,并具体落实到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全面的民主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学校领导以及各方面管理人员给予高度重视,而充分重视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是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与提升的重要条件。在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贯彻实施人本化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形成人本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陈绅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2.

[2]刘家访.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原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82-88.

[3]张宏雷,刘雪辉.论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0,(8):27-2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8.

[5][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1-43.

[6]雅思贝尔斯,邹近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8.

[8]吴剑锋.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8,(5):162-164.

[9]郭冬升.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66-69.

[10]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26-27.

[11]王彦斌,胡春光.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兰州学刊,2006,(9):156-163.

[12]王中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文化障碍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3-17.

刘 涛/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刘丙元)

猜你喜欢
人本化教学管理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大学中的人本化教育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