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顺颖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
● 宁顺颖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应立足高职实际,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在更高的平台和水平上起步,探索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以培养健康而幸福的人为核心,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在二十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Seligman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不仅引发了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变化,而且由于其强调从正面界定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我国高职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相对滞后,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在积极心理学这一先进的理念指导下,立足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2009年我们编制和发放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查表》,对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首先在普通本科院校获得快速发展,目前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建设都已比较完备,无论在专项资金还是专职人员方面都有良好的保障,运行情况良好。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距较大,机制建设刚刚开始。调查发现,除少部分新设立的高职院校正在酝酿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建立了专家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l到2名专职咨询人员,但硬件设施简单,专职咨询人员比例普遍未达到1:3000的配置标准,专职人员一般都承担了较为繁重的工作量,大多没有专项资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已普遍开设至少一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课堂渠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对高职院校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则刚刚起步,极个别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了1门必修课,40%左右的高职院校开设了1门选修课。对已开课的高职院校调查显示,55.6%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对自己有帮助,但认为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的传授较多,而活动、心理训练和实践的内容较少,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学习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受传统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比较多,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还是教育评价上都更加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强调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辅导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处于辅助的地位,对于体育、阅读等常规性活动的价值未给予充分重视,未把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作为教育模式的中心进行实战探索和研究。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消除症状,修补缺陷,更在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人。
围绕培养健康而幸福的人这一终极目标,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积极人格即积极的人格特质,表现为人的良好品德和内在固有的积极力量。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因此,教育的目标不是发现“学生的问题”,而是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不能否认,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成绩依然普遍低下普通高校,许多学生依然是带着高考失败者的低沉心态走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然而,只要在适合的教育里得到适当的开发,高职生同样会形成他们的优势智能和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家们曾统计出24种积极人格特质,从目前学生的现实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等品质。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是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是个体能对自我的发展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乐观人格特质(optimism)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2]激发心理潜能,培养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学习课程、参加团体活动等形式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协调进行,即形成正确合理的信念、增强积极体验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能力。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当内部或外部环境中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在个体内部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出现暂时相对不协调,致使心理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个体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自我调控来维持心理系统平衡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高职生正处在他们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面临着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心理容易出现波动甚至失衡,所以增进心理健康重在发展和增强他们对自我心理的调控能力,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心理调控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处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与环境建立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和谐融入新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个体在与困难对抗的过程中,增强心理的积极力量,增进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自信心,使心理由较低层次动态平衡状态向较高层次发展,提升心理品质,不断走向成熟。为此,学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专题讲座或沙龙、心理训练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帮助构建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但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其中个别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本身不够成熟,人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较多,许多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会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担心别人发现了会歧视自己,于是想方设法隐瞒问题或拒绝承认现状,这种被动和退缩会让他们失去发展自我的良好机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发生。对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咨询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使他们知道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寻求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帮助。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由于学校专职教师的知识、经验特别是执业资格的限制,可能无法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所以要及时发现,并将其转介到医院等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治疗。
核心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关键部分,在人才素质中居于关键、统领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他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并决定了人的职业发展潜力。人才素质和核心素质体现了一定社会环境下一定行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的状况。从当今时代的特征、行业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高职人才的核心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既是人才核心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人才核心素质,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学校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的基础上,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训练等形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增进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的了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处理职业中难题的应对能力。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实现以上目标的恰当方式就是以活动为主线、以体验为核心的心理健教育模式。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机制,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3]以活动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与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而且,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智能特点。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好,即使是部分学生中存在着的一些心理问题,也主要是表现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仅是极少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帮助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更要关注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即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幸福的需求。从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看,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智能不占优势,但是其他的智能如运动智能、社交智能等方面比较突出,他们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在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活动方面表现优秀,所以活动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更能受到普遍欢迎并取得实效。
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哲学(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含义。哲学层面上,活动体现为教育中一种自主、尊重的理念,即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主选择,活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指导着实践层面的活动,即任何真正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是充满尊重的自主教育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学生全部的生活构成了他的活动系统,无论是课堂学习、课外活动还是日常生活都是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而都具有心理教育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整个活动系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自主教育活动,如体育活动、阅读活动、社团活动、宿舍文化建设等常规性活动,构建完整全面的教育活动体系,积极主动地促进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因素对学生产生有益和一致的影响。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完善是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丰富而又适合学生水平的外部实践活动是积极心理体验产生的源泉和基础,由外部活动到内部活动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同时,积极的内部活动又调节制约着外部活动,由内部活动到外部活动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在这种内化外化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身心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重视这种转化的过程,把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联结起来,重视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理体验的相互作用,研究确定有效的实践内容和具体的实践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体验、感悟和提高。
另外,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教学和心理咨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这一模式中的课程教学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团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同时,心理咨询更强调对学生的心理支持和其内心正向力量的激发与增强,不仅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更要使他成为一个能感受幸福的健康人。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3]石文山,陈家麟.心理健康:维列鲁学派活动理论的诠释[J].心理科学,2004,(5).
宁顺颖/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