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教师

2011-04-04 04:42陈传东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师徒苏格拉底教材

● 陈传东

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教师

● 陈传东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为经院式、师徒式和苏格拉底式三种基本类型。其中,苏格拉底式教育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而这种教育的实现则依赖于苏格拉底式教育。具体来说,苏格拉底式教师是谦虚的终身学习者,学生主体地位的积极拥护者和催产式教育原则的倡行者。当代教师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和对话教学等途径逐渐成长为一名苏格拉底式教师。

苏格拉底;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式教师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造诣颇深,而且对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因此,很多人视他为最值得尊敬的教师。他所创立的“产婆术”教学方式至今影响着各国的教育实践,其教育思想也一直是众多教育研究者的兴趣所在。其中,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并把“苏格拉底式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类型。在今天看来,苏格拉底式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不可能像苏格拉底那样游走于街头,到处与人论辩,但我们的确能超越这种论辩形式,把其论辩精神的精髓继承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发挥苏格拉底式教育的优越性。

一、苏格拉底式教育的优越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把教育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如果我们不考虑社会和历史背景,仅就教育本身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1]。经院式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中心”,师徒式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师中心”,而苏格拉底式教育的特点则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追求真理”。与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相比,苏格拉底式教育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一)“教材中心”的经院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把传授知识作为其主要使命,教师照本宣科,没能体现出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工作的创新精神。我国传统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采取忠实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取向,教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这属于名副其实的经院式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在经院式教育中,教师本人无足轻重,只是一个代理人而已,可以被任意替换。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则认为知识已经固定在教科书里面,因而认为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如果学生能明白无误的记住书本上的东西,教育的使命在师生之间就算彻底完成。

(二)“教师中心”的师徒式教育

与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无足轻重相比,师徒式教育则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特别强调教师权威,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广收门徒,大办私学,其所进行的教育就属于师徒式教育。当然,孔子为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益的教育经验:如启发式教学、学思并重、因材施教等等。但师徒式教育还是不能逃脱其模式所固有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学术内部发展来看,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的观点全盘接受,这不利于学术体系的健康发展;第二,从学术外部交流来看,师徒式教育的学生往往只能继承“一家之言”,对其他学派的意见则不能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来对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不能开放地对待异己事物。

(三)“师生平等对话”的苏格拉底式教育

苏格拉底的对话内容是丰富的、对话对象是广泛的。他经常在雅典的街头、集市、餐桌上与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和智者就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苏格拉底借“反讽”使问题得以自明,借不断的“追问”使谈话对象能发现自己的无知,最后使思想、观念达到破伪呈真的境界。这种对话过程是对话双方不断解蔽并逐渐向真理敞亮的过程。苏格拉底形成的这种“对话式”教学传统经柏拉图传给亚里士多德。今天,“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已成为至理名言,这本质上是对苏格拉底式教育和对话教学的召唤。因为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知识、经历比学生丰富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相反,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自由思考,都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来明白自己的无知并在最后获得一定的知识。

联系我国的教育实践,这三种教育类型似乎是先有师徒式教育、后有经院式教育,而今天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则具有明显的“苏格拉底式教育”特点。抛开人口、技术、社会等历史背景,我们发现在这三种教育类型中,苏格拉底式教育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它克服了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中的 “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在这两种教育类型中,学生始终处于客体、被动地位,教材或教师垄断了课堂。其次,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否定本身并不能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实实在在为学生留下话语空间。苏格拉底式教育恰好给学生提供了对话机会。最后,它强调了教育的生成意识。在前两种教育模式中,知识固化在教材或教师这两种载体上,而苏格拉底式教育则强调教育的生成取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会事先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索、发现,最后获得相应的知识。

二、苏格拉底式教师的几个必备特征

要发挥苏格拉底式教育的优越性,需要苏格拉底式的教师。笔者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人格特征出发,认为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谦虚的终身学习者

苏格拉底很博学,因此总是有很多人向他请教。然而,他却常说自己一无所知,有时甚至借自我嘲讽来遮掩自身的优点。他处处与人辩论,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因此,要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师首先就要有谦虚的心态,要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在和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该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向学生学习。在当代社会,这种谦虚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必然要求。因为与网络信息社会一起成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也因此正在受到挑战,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保持应有的谦虚。“自知无知所以求知”是苏格拉底的名言,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要谦虚地学习。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察觉到自己的无知。作为21世纪的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积极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挑战。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积极拥护者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有发展的机会,因此总是将别人和自己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他与不同的人物进行对话,从来不以“传授者”身份自居。相反,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2]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对话的知识基础,而进行“垄断式”教育。无形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慢慢忽视,最后沦落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习惯性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标准答案。当教师放手给学生探究的机会时,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心中还是期望教师讲,自己听。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搬运黑板或幻灯片上的笔记。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收获的只是笔记,头脑空空如也。这种情况在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并不少见,要改变这个状况,首先就应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即使学生在开始时不适应甚至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应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催产式教育原则的倡行者

催产式教育原则是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核心。这个原则强调唤醒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求知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学习的压力。因此,苏格拉底一贯反对简单的灌输教学,主张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获得真理。教师要坚持催产式教育原则,首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知识的供给者,不能对学生“有求必应”,告知学生现成答案是催产式教学的大忌。其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帮助、启发和引导而不能代替,就像接生婆只能帮助产妇生产而不能代替其生产一样。最后,教师应该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责任感。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时,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苏格拉底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对方的学习热情。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如关注学生的经验、教材心理学化等等。

三、苏格拉底式教师的成长路径

教师要养成苏格拉底式教师的基本特征,并成长为当代的苏格拉底式教师,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和对话教学等途径实现。

(一)终身学习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积极求知是苏格拉底的治学态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不能寄希望于用已学的知识来应付一辈子的教学生涯。知识的日新月异,需要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知,积极学习新知,并为教学所用。同时,终身学习也是学习化社会的诉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必须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热情。一个厌学的教师怎能期望自己的学生好学呢?当然,教师参与终身学习的方式很多,如书籍、网络、在职进修、教师培训、教师知识共享等。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教师要充分实现“教学相长”,则需要他们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二)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师生交往方式。苏格拉底的辩论、问答属于对话范畴,但对话并不总是辩论和问答。德国学者伽达默尔认为,对话就是对话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着以获得真理;苏联的米哈伊尔·巴赫金则认为对话是一种 “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马丁·布伯则强调真正的对话是 “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3]虽然关于对话的理解各异,但体现在教学上则具有强调平等和开放的共同特性。因此,“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个核心特点。师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应该是一种“我—你”关系,而不应该是“我—它”关系,因为“我—你”体现的是关系世界,而“我—它”体现的是经验世界[4]。也即教师不应把学生当作吸收知识的客体,而应该把学生定位为积极的课堂参与者。此外,“开放”是对话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与苏格拉底没有标准答案的对话过程相似,对话教学强调教学意义的生成。在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交往过程中,课堂成为了教学意义生成的场所。具备了“意义”的生成,教学也就不再枯燥。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承担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而非“传授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由预设逐渐走向创生。由此观之,苏格拉底式教育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教师能够成长为一名苏格拉底式教师,则必定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1][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7.11.

[3]靳玉乐主编.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

[4]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0.

陈传东/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生

(责任编辑:刘吉林)

猜你喜欢
师徒苏格拉底教材
唐僧师徒再就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苏格拉底的信仰
可爱的师徒
苏格拉底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苏格拉底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