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梅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创设良好教学氛围,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以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教学氛围;学法指导;教法;问题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041-02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而在传统的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率难以提高,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如何提高学生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是对待“学困生”,也给他们创造平等地参与教学的空间和舞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及时发现他们的每一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学”,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要教会学生“学”。在传统的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所以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机械地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如何把教师和学生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达到“不教之教”,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自己学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是先给学生预习、自学的时间,但是我发现,每一次学生的预习,充其量是把所学的内容浏览一遍,既不会质疑,也不会问难,所以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就大大降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当然也就出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怎样阅读,怎样分析,怎样发现疑难,怎样掌握概念、原理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当然也就不能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讲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因此就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在长期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丧失了参与的热情,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讲堂。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宜读则读、宜议则议、宜辩则辩,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框内容时,就“人生的价值”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针锋相对,气氛相当热烈。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了错误价值观的危害,懂得了个人对社会做贡献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提高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恰当地设计问题,提高参与的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掌握。在教师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教师来讲,有时设计的问题过难,使得学生无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要实现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问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参与效果。例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我国55个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如何?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一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包含着识记、理解、分析三个层次,又具有启发性。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