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平
摘 要: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群体不断增大,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良知、责任感,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意识缺失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学校原因。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
关键词: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008-03
定州市高蓬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独生子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了加强和改进独生子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今年“三八”妇女节,我校对初一独生子女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7%;知道妈妈生日的14%;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洗衣服是理所应当的82%;认识到父母付出是为自己的32%;更令人心酸的是“说说你平常是怎样关心、回报父母的?”68%的同学未填答案。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虽然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相比智商高,在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发展中都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但他们进入初中后感恩意识缺失,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对现有条件不珍惜,普遍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有了感恩之心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和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健全和主体人格的构建。但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独生子女学生感恩之心的迟钝,感恩教育无疑是初中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修的一课。
一、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一)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却不知奉献; “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在这样大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有感恩之心吗?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是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家庭因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父母紧盯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应当的,就不会有内疚之感,也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有时即便孩子有感恩的想法一般也不会受到及时鼓励,例如,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甚至我校有一个学生在班里刚开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后回家对正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时,妈妈不但没感动反而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变坏的这么快。如此一来,孩子自发的感恩意识不仅没得到表扬和鼓励,反而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其次,反思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层次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独生子女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等长辈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他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的心态和习惯。
(三)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跟不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虽已进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依然笼罩着中学的天空,加上学校德育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茫然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二、如何对独生子女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全社会都要形成感恩的氛围。
(一)感恩教育应先从父母自身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以及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引导孩子学会做人。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不把孝敬老人变成孝敬孩子。在生活中处处用言传身教感化独生子女,做他们的榜样。
其次,让孩子明白并经历生活的不易,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父母可以给孩子算算他成长所花费的经济帐,讲讲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更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让孩子什么都不管,只管学习。根据孩子年龄,要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孩子做家务后支付报酬和奖励。还可以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再者,家长可利用不同的节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给孩子创造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为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写感谢的心里话、策划参与家庭一天的生活等,使独生子女学会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二)学校要采用多种形式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从而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
老师可以从思想教育入手,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或用忘恩负义的故事来警醒学生。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或直接谈看法,老师再加以评述,以达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和行动。
还可以开展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专题活动,让独生子女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2.融入教学管理及学科教学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课或其他课程,教师都可以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下转45页)(上接9页)实践感恩。实践感恩教育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自己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自己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4.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校园活动中,开展感恩专题教育,例如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校感恩教育情况,家长一定会大力支持配合;班级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等开展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
5.学校要从小事抓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倡学生做感恩“小事”,从学生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
6.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回报师长,进而回报社会。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祖国的天会更蓝,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