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江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科学和谐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注重整体把握教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 学习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而今的历史开卷考试中,主观性试题特别注重的就是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科学和谐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给学生一个科学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和谐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转变自身的角色,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又是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参与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为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1.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即便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合乎情理或者不正确,教师也必须用恰当的语言给予积极的鼓励,绝不能当头一棒打死。例如,在讲授初三历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拿破仑?让学生讨论回答。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一个同学在发言时却罗列一些明显错误的知识,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马上批评持这种态度的同学,将会给这名同学的创新思维造成很大打击,扼杀其创新欲望,更不利于科学民主的创新氛围的形成。因此,笔者当即明确指出: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就应该赢得大家的尊重,如果认为不对,可进行辩论,所谓真理不辩不明嘛。由此,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创新思维环境。每个同学积极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创新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
2.要积极耐心地引导。要引导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应当传授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如在讲《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是“穷途末路”还是“柳暗花明”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待这一事件,让学生从中得出这样的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重大挫折,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一定会从中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一定能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从而使学生看清事情的本质,获取真知。
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已实行开卷考试。开卷考试要求学生要具有综合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以便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整体上把握教材是指让学生把握历史学科内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也要把握历史同政治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知识的有效综合,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做到:①注意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回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和综合获得正确的答案。②培养学生需求变异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和探索。一般地讲,提出一个问题比掌握一个问题更可贵,故此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和侧向、反向、横向、纵向等发散思维方式更为重要。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延伸到整个学习过程
“授人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了课前“预习—尝试—发现”法,提倡自主发现研究问题;课上采用“比较—联想—总结—提炼—创新”法,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在实践中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的美好境界。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学中,只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思想,教育就会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