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内隐学习规律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

2009-06-04 08:12陈庆合侯金柱郭立昌
职教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学策略

陈庆合 侯金柱 郭立昌

摘 要: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将所学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在形成过程中既受外显学习的影响,也受许多内隐因素影响,特别是欲达到高水平的职业能力时内隐学习因素作用更大。通过分析提出了职业能力形成的内隐学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内隐学习;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庆合(1965-),男,河北滦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6-0004-03

在传统的学习理论中,大多是以有意识控制的外显学习为逻辑基础来研究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学习和掌握。不可否认,外显学习是人类知识获得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过程,任何主体的认识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信息交换、组合和加工处理的系统运动过程。但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任务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不可能有意识解决的条件下,人们未经意识努力却发现了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做出恰当反应,即掌握了这些任务,这就是当代心理学所提出的内隐学习。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学生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将所学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后形成的。在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外显学习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欲使职业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内隐学习的作用更大。

一、关于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这种内隐的学习机制是自发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努力来概括复杂的关系,它是在不知道(某种意义上)刺激之间或刺激与行为之间存在联系的情况下对它们的学习。从学习的运作机制上看,内隐学习具有突发性,学习者能在一瞬间依靠直觉、领悟、灵感等方式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隐含的底层规则,这一过程并无明显的逻辑程序;也没有试图形成任务表象、寻找同功能系统知识的记忆,没有设法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从学习结果来看,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储存于潜意识当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保持和提取,但能在适当的情景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并且无法用言语来表述。

杨治良的研究指出:“大脑对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是由‘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种不同的系统组成。前者指知识学习,后者指技能与行为习惯、条件反射、非联系性学习等,其神经机制是脑的纹状体、杏仁核和小脑、反射神经回路的机能”。相对于传统的、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而言,内隐学习是指主体学习过程缺乏明显意识,表现出主动性、模糊性,这可用“冰山理论”加以解释,如果视意识为一座浸在水里的冰山,那么显意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浸没在水里的绝大部分就是无意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内隐学习的认识、利用和开发有着无限的心理资源和巨大的心理容量。当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无疑主要是通过外显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获得的,但外显学习无法替代内隐学习的功能。内隐学习的研究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和特点,对弄清楚人类是如何获得丰富复杂的知识、技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抽象性、概括性、理解性、抗干扰性和“四高”特性(高选择力、高潜力、高密性和高效性)等特征。

二、内隐学习对职业能力形成的作用

(一)内隐学习与知识教学

内隐学习研究表明:内隐学习是直觉地获得复杂刺激环境知识的过程,它产生抽象的、无法言表的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这种知识能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理想地获得,可用于在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和准确决策。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且在很多方面优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的潜力很大,不同性别之间知识的内隐学习效果没有差异,但学习材料的难度影响内隐学习的效率。研究还表明,在任务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内隐学习并不发挥作用;在任务难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隐学习开始发挥作用,这仿佛是一个极限;随着任务难度逐渐降低,内隐学习效率也随着提高,但最终停止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再继续上升。内隐知识能自动产生,无须有意识地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根据内隐学习理论,职业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应注重利用内隐学习规律,寻找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利于形成内隐学习的教学策略。由于“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因此,职业教育应采取“活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中知识多以程序性知识体现)。这样既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利于知识内隐学习的产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知识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第一,采用“活动”式、“任务”式、“问题”式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活动”、“任务”、“问题”等进行被动的观察,然后再给以正式的指导,会产生最佳效果。第二,广泛采用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即不是重复练习某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着眼于某一类动作技能,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多种变换。同一种知识可能会在工作中的不同情境中得到运用,因此,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变式练习利于学生内隐学习的产生。第三,加强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场所等悬挂职业能力图表、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技术操作流程、重要技能注意事项等,通过这些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产生内隐学习的学习环境。

(二)内隐学习与技能教学

大量研究证明,在操作技能获得过程中,人们能够按照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外显学习的特点在于它是受意识控制和需要注意资源,而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是相互独立的认知系统,但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操作技能学习中,人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只有一部分被阈上知觉接受,并在意识控制下进行集中处理,而大部分信息是以阈下知觉的形式储存在潜意识之中,并对阈上意识活动起到补充作用。当人们通过外显学习掌握的大量熟练知识和技能长期得不到强化和使用时,就逐渐沉淀为内隐知识和内隐技能。同时,当一门技能达娴熟后,也会以内隐方式存在,具有程序化、自动化的特性。实际上,几乎任何复杂操作技能都是在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

在技能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内隐学习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第一,为了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快速提高,应该让学生进行多项或单项的相近或相似的技能项目训练(包括体育运动技能),这样既可促进迁移的产生,还可实现职业技能的内隐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单项职业技能有很大好处;第二,对学生某一技能的训练,应该让练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职业情境学习中,这样学生可根据工作情境将不同操作动作加以创造性地组合。教学中教师没必要在学生练习时去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只是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线索,指明环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第三,运用表象训练法,也称默想练习法,是指学生通过意念活动,在大脑中重现已获得的动作表象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进行仔细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所观察到的操作动作的表象,并通过模仿逐步构建动觉感受,并适当分配练习时间,监督和调节自己的操作过程。第四,练习要做到经常化,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内隐学习研究证明:“多种技能的同时操作必须建立在技能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进行内隐学习的自动化加工,人们才能学会同时操作多项技能。”复杂的职业技能都要求同时完成多项技能的操作。而要真正达到技能的熟练和流畅,必须在动作十分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主要是反复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无意识地发现职业技能中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在内隐记忆系统中产生了特定任务程序。因此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练习方式是职业技能质量发生质变的内隐因素。第五,套路性技能在形成初期,必须通过连续性练习,才容易达到自动化和动力定型;而间断时间过长(如只是在每周一次的技能课上进行练习),非常容易造成遗忘,不利于套路技能的掌握。在要求学生加强课外练习的同时,教师应进行辅导。辅导时教师应注意,初期主要强调动作质量和规范性,中后期则应强调各种动作的协调配合,要体现职业技能的流畅性。第六,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抗干扰能力强,因此教师应把外显学习的效能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练习者就会较少地出现压力情境下的技术中断现象。通过这些内隐学习策略的运用,学生的技能活动才能有序、准确、灵活,才有可能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创造性的重组、变革。

(三)内隐学习与态度教学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态度的形成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绝不可能被老师象倒牛奶一样倒到学生的脑袋里”。态度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在态度的形成过程当中,不仅认识成分离不开内隐学习,而且情感的形成、信念的确立、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重视内隐学习对于态度培养的作用,并不是要以内隐的学习来取代外显学习,而是要提醒人们重视内隐的学习形式、开拓新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从而使外显的学习与内隐学习彼此协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提高职业教育态度养成的效果。

在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培养方面,学校应注意运用以下内隐学习策略。第一,发挥教师以身作则和知名校友或成功技职人员的榜样作用。这些都会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建立良好的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除了进行课堂教育外,学校应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地进行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宣传和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熏陶。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在专业社会实践中得到熏染和提升。第四,广泛利用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中感受、磨练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四)内隐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整合教学

真实的职业能力关注的是在复杂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知识、技能、态度等的习得或会应用,并不等于已具备了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必须通过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将所学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后才能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内隐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从业者由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

学生在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如实习)或模拟的职业情境(如实训)过程中,初期他们首先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通过外显的操作“生硬”地套用到各项活动之中,此时并无什么“感觉”,也谈不上是什么能力,所学知识、技能、态度尚未通过各项职业活动或职业情境实现类化。这时的活动体现出“不协调、不流畅、不稳定、易出错”等“笨拙”现象。然后,随着各项活动内容的逐步熟练,学生开始能够对各种知识、技能、态度进行同化、顺应和重组,并不断地将这些概括化和系统化的经验进行迁移和整合。内隐学习理论认为,此时个体完全能够协调活动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活动操作,而且在运用过程中能根据活动任务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动作,达到运用自如的过程。通过内隐学习将显性知识、技能等内化为个体的经验,从而使其能力更加熟练,进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个体在形成能力后,不知不觉间已将显性知识熟记于心;通过结构重组,即学习者把学到的显性知识、技能重新归纳、整理,初步构建成个人的职业能力体系。

另外,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一种控制化的信息加工过程。控制过程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有意注意,且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相反,自动化加工的容量是无限的,无需有意注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一开始必须注意操作的规范化。从全身心的学习到自动化熟练技能的形成即是信息加工过程转化的体现。自动化过程是一种快速的并行传入过程,而控制过程是一种缓慢的串行传入过程;自动化过程是不耗心神、容量无限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一种耗费心神、容量有限的加工过程。可见,多种技能的同时操作(即知识技能的整合)必须建立在技能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进行内隐学习的自动化加工,人们才可能学会同时操作多项技能(即基本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的获得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传递和创造的动态的、递进的过程,通常是“隐性—隐性—显性—显性—隐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1):49-55.

[3]陈庆合.能力本位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4]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351-365.

[5]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庆合,郑永成,张红等.内隐学习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2008,8.

[7]张元.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6030094)部分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