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

2009-06-04 08:12孙红艳
职教论坛 2009年6期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成为职校办学的主流,但是大多数院校的合作对象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所限,以及合作必需的法律制度、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的欠缺,导致校企合作层次不深,效果不显著。基于这些问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大型企业——友嘉实业集团进行合作并取得成功,它的成功也为其他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友嘉模式;校企一体化;成功的启示

作者简介:孙红艳(1984-),女,山东莒南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6-0021-04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多样,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伙伴都仅限于中小企业,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所限导致校企合作并不顺利,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1]考虑到职校与中小企业合作产生的弊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探索与行业大企业进行合作。在2008年4月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友嘉实业集团建成“友嘉机电学院”,坚持“大企业主体、全岗位合作、全过程管理、企业化培养”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指导思想,基本建立和完成了新的校企合作创新体系的构架,这就是基于大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友嘉模式。

一、友嘉模式的特征

友嘉模式是对已有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和创新,突破以往校企合作的不牢固、浅层次、效果差的瓶颈,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把企业引入学校走校企一体化之路,友嘉模式的校企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的一体化

学院和台湾友嘉实业集团组建友嘉机电学院理事会,学院实行理事会下的学院二级校企共管机制。集团和学校领导组成理事会成员,企业负责人担任学院副院长、科室和教研负责人,机电学院在理事会和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校企紧密型管理模式。企业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等优秀的管理制度也开始被引入到学院的管理实践中来,它完善了职院管理制度、丰富了管理内容,使职院的人才培养能严格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的培养目标有序进行。[2]企业全方位的融入友嘉机电学院创建和管理,使学院的管理绩效得到很大改善。

(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企业全过程介入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培养出的毕业生的技能可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让企业参与学院管理和教学,包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学院培养目标,同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开发机制。友嘉机电学院根据友嘉下属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完成培养方案,取得实效。

(三)师资构成的一体化

学院建立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相互沟通,发挥特长,根本上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友嘉集团的工程师长期驻扎学校,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直接教授与岗位能力有关的课程。学院教师也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深入到友嘉集团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一线,与企业共同制定、修订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10余套。

(四)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一体化

友嘉机电学院引入“企业化管理、企业化教育、企业化理念”的培养过程,按照校企育人标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如企业的操作规程和生产标准等标识的布置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适应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员工的工作态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兼职教师指导,使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念、文化特点、行业和职业特性;在顶岗实习期间,注意培养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友嘉模式成功的原因分析

友嘉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地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三方紧密合作,各自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1.提供政策支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府很关注它的发展。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线下,经专门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一个多月的友好磋商与深入洽谈,在短期内成就了杭职院-友嘉集团这一校企合作的成果。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3]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并结合全省的实际,浙江省政府颁布《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若干规定》,指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阶段及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着重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浙江省依托“制造业大省”这一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推动职业学校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办学,[4]使全省逐步形成一个政府办学为主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2.提供资金支持

杭州市政府决定投资3个亿、建成占地30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并计划将于2009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杭州市政府的努力,友嘉实业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联手,这为数控化高职教育领域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将成为孕育数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这些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知识蓝领”,不仅会充实杭州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队伍,而且对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也具有莫大的助益。

(二)企业的积极参与

友嘉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友嘉实业集团的深度参与,友嘉集团在校企一体化中的作用主要有:

1.资源支持

友嘉实业凭借自身的实力给予学院强力的支持,如资金方面,友嘉实业承担学院建设总费用的60%,先期在友嘉机电学院投入700多万元的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方面,友嘉实业选派优秀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程介入学院的课程教学,给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实训实习方面,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工场,为保证学生日常教学实训,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加工业务打包由友嘉学院承接,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友嘉下属的57家企业为学院各个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2.文化熏陶

友嘉实业的“创新价值,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为友嘉机电学院的办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友嘉实业对员工实施“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职业要求也为友嘉机电学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立下了标杆;友嘉实业的做事原则,如十六字原则,即服务原则、责任原则、思想原则、机遇原则等规约了作为友嘉集团的员工应该具备的职业品格和行为要求,这些原则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友嘉的企业精神和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规约自己的行为,这为学生以后顺利地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大有裨益。

(三)学校的努力

杭职院在校企一体化的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求和友嘉集团的合作,并做出相应的举措:

1.找准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要使校企合作转化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关键是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杭职院通过校企合作可解决资金不足、办学设施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训基地不稳定、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友嘉企业可以获得学校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免费培训职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挖掘潜在客户、获得对口毕业生。这些利益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体。

2.合理分担办学成本

在友嘉模式中,学院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责任,主动分担办学的成本。首先,在组建学院实体时,学院承担40%的建设费用;其次,学院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为企业提供设备场所以及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再次,学院为企业承担培训员工的任务,为培训提供场地、设备、师资、教材,这些大大减少了企业培训员工的费用;最后,学院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学生,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并且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优先被友嘉集团挑选,这就减少了企业挖掘人才的成本。正是学院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尽力承担成本,这使企业感受到学院的合作诚意和可靠性。

3.及时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性特点要与市场对专业技术的需求相吻合,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职业院校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应该与企业对工作岗位基本技能的要求相吻合,满足职业岗位技能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友嘉机电学院就是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并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学院的专业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来调整专业设置,使学院的课程内容与岗位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使学生的训练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相符合。

4.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在校企一体化中,友嘉机电学院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首先,改革管理制度,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让集团的领导和学校领导组成理事会,使企业真正地参与到学院的管理;其次,派遣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科研,与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革新;第三,在人才培养中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使各专业与企业的岗位进行对接,实行人才的对口培养,并且让企业介入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使人才规格和企业需求实现了“无缝”衔接;第四,为企业培训员工。学院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学院的教师、设备、场地、教材为企业的职员组织培训,提升在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最后,让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宣传企业的理念和文化。

三、友嘉模式产生的价值

友嘉模式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它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社会效益

友嘉机电学院的成立,促成友嘉实业集团总部迁入杭州。友嘉实业属于现代大型的装备制造业,可以就地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就业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另外,友嘉实业要向当地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税款,这将充实杭州市政府的财力,可以增强政府举办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为当地人民造福。此外,友嘉企业能把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杭州,对于提高当地的制造业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友嘉机电学院在技术培训上直接支持了友嘉集团在杭州钱江两岸的萧山、下沙、江东三个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依据友嘉机电学院平台,学院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和科技服务。2008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教师主持参与省市攻关项目10多项,为其他中小型企业实施技术改造10多项。

(二)教育效益

1.解决了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设备更新与技术更新的矛盾

友嘉机电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有机械、数控、电气、模具等,这些专业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所需要的设备都是昂贵的高端设备,职业学校难以承受,即使购入也不能及时地进行更新,这就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的需求相脱节。而通过校企一体化,友嘉模式解决了学院实习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问题,友嘉集团在学院内设立机床培训中心,投入设备总价值超过700万元。友嘉集团向学校提供的设备将会随时更新,解决了以往学校购买设备过时滞后,无法及时更新的问题

2.解决了学校实训师资培训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工学矛盾

目前职校的专业教师大多都是来源于普通院校,其优势是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技术能力上不能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相比,教师的技术能力欠缺将会直接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友嘉集团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师资,选派集团8-10名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担任数控机床培训工程师,这些技术人员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比学校招的来自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知识面更广,掌握的技术更新,他们负责对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友嘉集团的多位工程师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实训人员负责学生的实训,专业教师组织理论教学,而且实训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商定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解决了学校实训上的难题。

3.解决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对专业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友嘉企业为学院专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友嘉集团下属57家企业全面介入学院的人才规格制定和职业教学过程,在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且全过程介入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实践环节,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专业建设机制。由于友嘉模式实行的是校企一体化,企业不会再认为专业建设与已无关,因为只有优质的专业建设才能培育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四、对当前校企合作的思考

友嘉模式是众多校企合作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职校的紧密合作。友嘉模式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型企业与职校的深度合作是可行的而且是颇有效益的,但是反观当前很多职校一味地抱怨企业合作意识不强,合作条件不具备等,友嘉模式能在类似的社会背景中存活,应该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

1.职校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做足内功。所谓的校企合作必须找到利益的结合点,使企业看到有合作的必要,而这主要取决于职校的实力和吸引力。职校不能一味地强调企业应该为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和服务,这样才能使企业愿意合作。

2.政府应该保驾护航。校企合作不只是需要校企双方的参与,它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各地政府应该努力为校企合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在法律、政策、资金、场地、税收、舆论等方面给与支持,使企业无后顾之忧。没有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校企合作会面临很多障碍。

3.企业要具备合作的条件。校企合作就是为了进行优势互补,企业要在资金、设备、实训、师资等方面给与相应的支持,并且企业的岗位要与学校的专业相对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否则这样的企业就不能与职校的需求相匹配。所以,校企合作也要讲究“门当户对”。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第69页.

[2]唐云飞,王君毅.试论职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整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第90页.

[3]崔程琦.高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一期,第2页.

[4]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8),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