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实施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04 08:12罗杰红李倩倩
职教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罗杰红 李倩倩

摘 要: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基于“DSP”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其顶岗实习实施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工学结合;DSP;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罗杰红(1969-),女,广东兴宁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管理。李倩倩(1981-),女,江西南康人,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6-0014-04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当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某一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技术知识;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转变的岗位迁移能力。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缺乏对专业的基本了解,院内学习相对盲目,学生毕业时远没有养成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很难与职场无缝对接。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稳步提高学生就业层次,以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16号文”)为纲领,结合我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点,在学习了“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院以2007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实施“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模式在院内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培养职业意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顶岗实习阶段,形成“1+0.5+1+0.5”的双轮学习实习(简称DSP:Double-Study-Pratice)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模式四个阶段的教学要求,我院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突出实

践教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并拟定顶岗实习实施体系,保障“1+0.5+1+0.5”新模式的顺利推行。

二、DSP(“1+0.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DSP(“1+0.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该模式包括:“一年专业基础课+半年顶岗实习+一年专业课+半年顶岗实习”,即学生入学后,第1、2学期在学校学习,第3学期进企业顶岗实习,第4、5学期在学校学习,第6学期再进企业顶岗实习。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1学年)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集成,第二阶段(0.5学年)是职业岗位锻炼,即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技能初步接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形成职业意识。第三阶段(1学年)是技能知识与院内实训集成,第四阶段(0.5学年)也是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这四个阶段(1+0.5+1+0.5),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习(在校学习)——实习(在企业学习)——再学习(在校学习)——再实习(在企业学习)”的双轮学习实习(简称DSP:Double-Study-Pratice)四阶段学习过程,让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无缝“零距离”对接,形成“学习——预就业——学习——预就业——就业”的良性教学

链。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它是指“真实的工作环境,顶岗的工作实习,一定的劳动报酬,严格的过程管理”。它从两个方面决定了人才模式的结构设定:第一是结构组成要素,即学校、学生与企业三大要素。第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式,如图2所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产学研”(学校、企业、学生)三结合的境界,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还可获得部分劳动报酬,解决经济困难,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四、DSP(“1+0.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岗实习实施体系

(一)顶岗实习实施流程

顶岗实习的实施要经过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施阶段、考核阶段、总结阶段,如图3所示,其中准备阶段是整个顶岗实习的基础,准备阶段的工作直接影响后续的整个实习工作的开展;到了最后的总结阶段应该得出阶段性成果,如学生取得“工作经历证书”、实现了“预就业”、涌现了一批“优秀实习生”等,同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课程建设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到一批企业兼职教师,与此同时,由于校内教师和学生一起下企业锻炼,系部“双师队伍”及“双师团队”建设得到加强。

(二)工学相促的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接受岗位技能的训练,同时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还要接受和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行业标准,接受企业、学校的双重管理。而整个过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根据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特点,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分为四部分,如图4所示,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其次是企业教学项目的设计,企业教学项目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第三是学校教学项目的设计,校方根据企业所能提供的条件开展学分课程学习及专业方向讲座,由在校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完成;第四是学生自主学习项目,由学生制定工作之余的学习计划,由指导老师负责监督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和顶岗实习成绩挂钩。

(三)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1.充分调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针对DSP(“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突出实践教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与DSP(“1+0.5+1+0.5”)工学交替模式对接。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编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要集IT专业(行业)的专家、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的智慧,共同商讨,确保编制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能适应社会、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体现先进性、实用性,继而共同开发具有行业特色、实习企业所需的校本训练技能课程。

第三,编写一系列的工学结合所需要的教学文件与材料:如“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手册”、致学生家长的信函等。这些教学文件与材料的编写,既为工学结合实习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办法,同时也有助于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协助。

2.深入动员,加强顶岗实习岗前预备的教育工作

由于DSP(“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是第一次开展,虽然多数学生是认可支持的,但也有少数学生抱怀疑、消极、等待的态度,鉴于学生中存在的种种疑问和想法,教学系要以各种方式深入动员,给学生讲解工学结合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并交代结束后形成材料的书写要求、方法及规范(系部统一制定)。

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学业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岗前预备的教育工作。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角色教育。教育学生善于积极转换角色,具备面对新环境的角色适应能力,做好承担责任、独立面对的准备。(2)企业知识解读。岗前教育使学生从课堂顺利过渡到车间,从课堂学习顺利切换到企业生产劳动。对学生加强职业意识与责任感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以利于学生迅速适应顶岗实习教学环节。

3.“五制一体”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

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校企共同管理,学校居于主导地位。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行双重指导,我们在安排校内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还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技能训练等工作。在整个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校方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工学结合计划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及岗位能力训练,以“五制”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如图5所示。

“导师疏导制”是指: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实习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充当实习生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并及时总结成效与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灵沟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使学生迅速适应“新角色、新任务、新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合作协议制”是指:校方与学生实习所在企业签订协议,通过协议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工余学习制”是指:利用工余时间,开展1-2门课程教学、企业课程学习或专业技能讲座,定期进行辅导,而且要求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并自觉执行计划,同时要求学生熟悉并学习企业管理的基本环节,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工人的基本心态、体会一个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实习员工制”是指: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企业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管理督导制”是指:学院及系部肩负督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顶岗实习的责任,学生不得无故缺勤和擅自行动,确实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首先向系部提出申请,得到明确答复后才能不参加实习。系部对实习教师及学生的管理采取三级管理制度。第一级是定期巡回检查:系部安排专门人员到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巡回检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第二级是教师现场指导:系部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在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共同指导管理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应处理好实习指导工作的日常事务,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每日认真填写《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按时将《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交系部领导阅并存档。第三级是班组自我管理:把班级学生按一定人数、一定岗位编排成若干组,实行班组管理制度,组织落实顶岗实习日常管理。

4.顶岗实习学习评价双轨制

对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将以三种有机结合的身份对其进行管理与考核:一是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的管理与考核;二是严格按照专业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接受学校指导老师的管理与考核;三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强化自主性的社会化学习能力训练,在企业技术专家和实训教师指导下制定顶岗实习期间学习计划,开展自主学习,并定期督查考核。企业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顶岗实习学习入职引导、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文化作用,强化管理考核,全面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

在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控制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我系顶岗实习成绩合为100分,其中:校内专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40%,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60%。实习总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应参加下一届学生的顶岗实习。

5.认真总结,综合评价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及实习周记等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根据校企双方的评定成绩按照考核标准计算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向学校提交考核成绩及其分析报告与相关总结。

经过顶岗实习,系部将认真总结,得出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取得“工作经历证书”,对实习中表现好的学生接予“优秀实习生”的称号,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课程”,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系部“双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得到加强。

五、DSP(“1+0.5+1+0.5”)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职业技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2007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DSP(“1+0.5+1+0.5”)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教育部16号文件改革精神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制度保障问题。改革必定会对原有的制度发生挑战,学校以及系部的制度保障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第二,对教师工作量考核问题。如何对指导实习的相关教师进行工作量考核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三,教学经费问题。工学结合要借助于企业的力量来完成,在现有制度下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经费支出没有保证,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的老师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费用支出也很大。同时对企业相关指导老师的工作报酬及奖励也需要经费的支持。

第四,教学质量保证问题。如何保证实习期间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另一个大问题。

第五,学生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以及出现安全问题的责职归属是困扰和制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

第六,学生个性问题。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企业用人的特殊性,在安排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小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难以被用人单位接受。如何安排这些学生的实习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中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七,冲突管理问题。学生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企业后,学生容易形成与指导师傅、企业员工、企业领导层甚至学生群体内部的人际冲突,与企业工作要求不匹配的能力冲突以及因其他事由产生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有些是潜隐的,有些是以剧烈的形式外显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如犯罪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因此,学校对工学结合中的冲突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关键不是在冲突发生之后的应激反应速度,而是制定科学的冲突防范管理机制及实施措施的力度,早发现,早化解。

六、结论

基于“DS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预期目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自食其力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使学生明白了钱是来自不易,知道了赚钱的不易,明白了家长的辛苦,明白读书的可贵。

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明白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个人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练就是今后生存的根本,是人生赖以生存的手段。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顶岗实习给学生带来的收益,但是基于“DSP”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使之走向成熟,所以说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9).

[3]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4]管平,丁明军,来建良.工学结合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