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 崔世钢 王宣瑛
摘要: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专门人才的实践,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经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电类本科专门人才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发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服务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所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推动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就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了培养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对此进行了深层次的总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
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从本学院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和企业利益的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导机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合作企业的主管领导、学校及学院的主管领导组成,并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团体的领导担任名誉委员。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负责制定出台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关键。学院中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成为师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专门负责与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事宜。学院的4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成为滨海新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滨海新区企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企业中具备较强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师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把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企业文化等介绍给学生,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良性发展。学院派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则是重要的后备力量。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使用、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理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提供的先进实验、实训设备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教书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以完善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二)加强体系建设,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打牢基础
正确完善的体系建设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从五个方面加强体系建设,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电类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进行该类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培养工作的进程与质量。学院以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技术发展、行业需求和市场(用人单位)需求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安排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企业)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进行设计,并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保证基础、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现代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删除陈旧落后的传统课程,开设社会生产需要的新技术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相适应,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把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改革重点,积极进行理论、实验、设计、实训“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理论、实验、实训、设计等环节综合施教,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做到“精理论、重实验、强实训、会设计”。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实用、会用、会做、会学”八字方针;在教学实施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学院吸纳企业参与教学。合作企业的领导成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学院教学改革,对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合理性建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符合企业的技术需求。合作企业的兼职教授、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既完善了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知识结构,又增强了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进一步充实巩固了自己的技术理论基础,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院形成了“两个体系、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两个体系,“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利用企业捐助建立了“西门子传动技术实验室”,这是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签署《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全面合作协议书》基础上的第一个共建项目,由园区所辖企业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赠送给学院价值约250万元的设备,主要有MM430变频器和6SE7133交流变频调速柜等。实验室主要承担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实验或实训学习能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MM430变频器、矢量控制交流变频调速柜及相关软件的基本使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学院还利用“2007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与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共同创建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该实验室可提供工业现场总线网络实验系统、多客户机与服务器WinCC实验系统、伺服运动控制实验系统等设备,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先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平台和条件。
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在搞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学院注重抓好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提高企业与学校的研发能力。学院的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及开发工作,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产学研基地将成果加以转化,形成产品。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课题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既可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又能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开发、转化能力。学院还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天津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实验室联合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产、学、研基地。此外,还利用产学研体系,为校企合作企业开发试验设备,编写符合企业发展需求、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材。
竞赛体系建设学院加强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大学生竞赛体系,培养竞赛能力和就业能力,推动了电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了“科技辅导员—专业导师—班级实践委员”三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制,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平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优化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运行机制及机构;建立了学生竞赛、学生科研立项机制,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竞赛—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培养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
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实际上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与学生质量的重要手段,企业评价是导向。因此,学院由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评价与检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成功,建立了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毕业生走入企业和社会以后,大都取得了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毕业生的出色工作也为学院发展带来了取之不竭的校友资源,校友们把企业的发展讯息和合作意愿带给学院,为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搭建桥梁;学院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做好自我评估和发展规划,以培养出更多的电类本科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珍惜实验课、实习课和实训课的机会,认真操作,提高技能水平。学院利用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的设备和条件,积极参加各级别、各类型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尽管各方面的评价方式不相同,但都有力地证明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和值得推广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
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深层次思考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松散的、短期的、联系性的,表现为学校热、企业冷,校企合作很不合拍,而且随时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发生变化。如2008年末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企业减少了与一些高职院校的合作及人才培养订单,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和校企合作的进程。如何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的、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对此,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力求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从宏观层面讲,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给学校与企业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让企业热心参与校企合作,让学校放心推广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应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倾斜和政策保障。要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资金补贴、表彰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政策规定,如允许企业适当提高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列入成本开支;对开展校企合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授予社会贡献奖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优先享受到相关利益,从而在企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评估、激励体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确定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评估,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
再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立法保障。应出台相关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与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总之,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层面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必将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从中观层面讲,学校与企业要实现融合,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的、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走好这条融合之路,学校与企业要定好位,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作用。学校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既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路,又要符合国家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推广。
第二,要把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向深度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校要了解企业的需求,要研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能得到什么,学校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学校明确了企业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的要求,才能转变以往的“学校主动合作,企业被动接受”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被动局面,才能建立符合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
第三,要加强情感投入,构建情感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情感机制可以让企业内心热起来,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合作中来。构建情感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各自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获得用工需求信息;二是联谊会下设联络员,平时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联络,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意见,主动为企业服务,增进感情;三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劳动。
第四,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和学院要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宣传、讲解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校企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各类与校企合作有关的科技竞赛、创业比赛中,带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合作活动,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砝码,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方面则要做好定位与角色转换工作。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学校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弥补自身在科研上的弱势,并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模式,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挑选最优秀的、最适合企业的人才,还能充分享受学校提供的培训服务。因此,企业要以战略性眼光在校企合作中做好定位工作与角色转换工作,尽快转变观念,超前制定用人需求计划和企业发展改革规划,变被动为主动,变“请我来合作”为“我要来合作”,全方位地参与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来,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以较低的成本储备企业所需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实现学生就业观与企业用人观的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学生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要把握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给自己的机会,脚踏实地、主动充分地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条件,在企业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要明确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用人观,树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就业观,认真设计、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企业的要求充实、完善自己,为将来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总之,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专门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兴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中).
[2]邹芳红.校企合作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有效途径[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4).
[3]马彪,孙艳霞.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8).
作者简介:
李春华(1962—),女,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能力。
崔世钢(1963—),男,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
王宣瑛(1976—),女,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