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
- 晚清“中体西用”育人模式中现代美育观的发轫研究
宗旨当中。“中体西用”双线教育模式可以看作是中国固有的诗教传统与近代学校教育出现脱轨时的一次尝试,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教精神在现代学科范式内进行转译的起点。民国开始的关于教育宗旨和教育思想的论争,激发了传统艺教精神的内生动力,努力使近代中国的学制确立和改革步伐,紧跟着西方教育现代化的步调,即将美育的实施嵌入具体学科的要求当中,为审美教育提供价值引导。一、“中体西用”文化策略下的育人观念转变受西方工业化影响的晚清王朝,首先在器物层深刻体会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美育学刊 2023年5期2023-10-15
- 浅谈洋务运动的认识
的清政府,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打着自强和求富的口号,掀起的一次富国强兵挽救清政府的运动。同时,它也是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殊时期的一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留下重要的一页。虽然结果失败,没有带领近代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它却推动中国军事、经济、教育、外交近代化的开始,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本次,我就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谈谈我对它的认识。关键词:洋务运动;洋务派;中体西用;近代化;自强;求富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8期2022-06-19
- 中体西用与中国近代教育变革
摘 要:“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教学的指示纲领,也是中国近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中体西用”的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法性做出了有效的论证,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开展的留学教育以及用以设计书院改制方案,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堂,合理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近现代发展、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僵化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单一的传统教育体制结构,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关键词:中体西用;近代教育变革;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5期2022-06-17
- “中体西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径探究
,文章根据“中体西用”理念,从语言维、方法维、意识形态维三个层面阐述。语言维上,注重外来语言的中国语境应用;方法维上,充分利用新媒介如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授课手段;意识形态维上,注重加大中国文化的教学比例。关键词:中体西用;大学英语;教学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51-02 当前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正在积极推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强化自身文化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2期2021-12-18
-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一、导语在“中体西用”的思想的指引下,张之洞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迎来了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与之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相比,“中体西用”的思想更为具体。“中体西用”在思想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对中国知网和相关专著的研习,笔者发现,近三十年来对“中体西用”的理解包括概念审视、对相关理论的争议及对当下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学术发展脉络。“中体西用”一经提出,就饱受争议。当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1-16
- 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的文献综述研究
主要以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为对象,试图厘清张之洞中体西用法律思想的内容、进步意义、欠缺之处。众所周知,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中西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因此通过本文章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性综述,使我们更好了解中体西用法律思想对当今法治工作开展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张之洞 中体西用 法律思想 借鉴在当今激烈的大变革时期,面对中国法治建设,对于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各个方面时,需要我们去抉择如何进行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可是如今我们总是强调西方
商情 2020年17期2020-11-28
- “笔墨当随时代”中传承与创新的新精神
;教条化;“中体西用”美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感悟,它更像是一种发现和创造,在历史长河中以独特的形态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世间存在的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具有美感,都应给人带来心灵上的独特感悟,没有美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宛如一潭死水,兴不起波澜,因此没有美感的作品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其实真正的美感最终都要凝聚成情和意,恰好这两者也是美感的来源,无情无意的作品并不能打动人心、感化心灵,绘画艺术亦如此,凡没有精到笔墨语言和独特形式美感的作品,都不是好的绘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8期2020-11-16
- 从清初郎士宁引入西画技法浅论“新体绘画”的时代成因
词:郎士宁;中体西用;时代性;艺术精神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学者托克维尔在他的名作《论美国的民主》里,有一个章节是专门探讨“美国人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艺术”,其中提到:“……这样的社会情况和制度(指美国民主制度),将对美术工作者的造就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原来对美术深为爱好的人,大部分将要变穷;另一方面,许多尚未富裕起来的人,将会附庸风雅,开始爱好美术。结果,美术品的顾客总的说来有所增加,但是,其中真正识货和特别有钱的人却为数不多。……即美术品的数量大大增加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2020-10-21
- 从“中体西用”思想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西方之器物固中国之制度,而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西方的同时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但二者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弄清这一点对正确理解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有着深远意义。关键词: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改革开放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教训使中国人意识到败的原因在于器物,于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开始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发动了洋务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开始借鉴西方发展经济的一系列做法,从而很多人将洋务运动与我国改革开放等同起来。作者认为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8期2020-09-10
- 重塑中国建筑
;以人为本;中体西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是当时建筑界难得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单单只有现代,还在于它在现代的基础上还有传统、中国特色、自我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它的主要设计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李承德先生为它注入了精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传承李承德设计的潘天寿纪念馆的建筑形式,成为杭州西湖景区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就像被江泽民同志高度赞美的潘天寿纪念馆一样,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获得业内业外人士的高度好评。这恰恰可以证明南山校区的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2020-08-02
- 浅析当代“中体西用”下的建筑构建形式
究新时代下“中体西用”的建筑形式。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理念;建筑文化中图分类号:G6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2-00-040 引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强硬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进行的不只有资本输出,还有文化的植入式侵略。为抵抗西方列强的侵入,资产阶级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救国运动。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
艺术科技 2020年12期2020-06-12
-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100-03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立意需要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一、依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导学生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探求“师夷长技”“中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2019-12-09
-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抽象价值的启示
摘 要】 “中体西用”思想由洋务派提出,旨在向西方学习,是当时中国较先进的思想,并得到了洋务派积极的实践。虽然洋务运动破产了,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体西用”思想的抽象价值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成功的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可鉴范式。【关键词】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启示“中体西用”模式是中华大地近代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它主要对中西文化如何进行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尝试,这个重大问题一直是中国人不断探索的问题,也一直是使中国
大经贸 2019年9期2019-11-27
-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词:张之洞;中体西用;晚清新教育;品行课;经学教法摘 要: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2019-11-11
- 中体西用
;社会模型;中体西用一、《新石头记》的结构划分本文要讨论的《新石头记》便是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接续《红楼梦》,从黛玉死后宝玉悬崖撒手,离家、出世写起。写宝玉穿越了几世的轮回,来到了义和团运动中乱像四起、岌岌可危的晚清。小说全文共四十回,按照之前学者们的理解,小说的内容结构可一分为二。小说的前二十一回讲述穿越后的宝玉游览现实世界的情景,他以新时代的新事物轮船、火车为交通工具,往返奔波于上海、北京、武汉之间。作者以宝玉为视角,记录了當时
青年生活 2019年4期2019-10-21
-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 中体西用 晚清(一)西方的“东方主义”与传统中国视域中的外邦形象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到东方这块神秘的土地,中国人与西方人开始了零距离的接触。在耶稣会士人眼中,中国有辉煌的物质文明,赋有异国情调。此时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信心。在中国,他们试图将基督教神学与中国的儒学伦理调和,同时将大量儒学经典、典章制度等向西方推介,称颂中国的伦理道德与宗教宽容,这表明西方的征服欲望还未充分显现。但在1750年前后却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英国实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9-10
- “中体西用”思想之哲学解析
周世良摘要: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思想。过去,学者对它多持否定或有限肯定态度,其实,这都是因为没有从哲学角度来准确把握其本意所致。从哲学高度解析看,其本意是说: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礼仪之精华为体为内容,而以西方先进文化为用,为形式。因此,在评判这一思想时,应当看到:首先,它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其次,它不单纯是某个阶级的诉求,而是近代中国各阶级的共同愿望,表达出来的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结;最后,它已上升为处理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2019-09-10
- “中体西用”
花摘 要:“中体西用”文化范式是一种中西文化比较、选择与融合的思维范式,其中的“体”和“用”都有着自己的源流和内涵,在不同时期,经不同学人阐释,“体”“用”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总体来看,“体”和“用”地演进是依照器物、制度和理念的顺序递进的。由于“体”“用”的适应性广,近代学人将其与中西文化相比附,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新文化思想——“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这一思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共同的学术趋向,衍生为
科技风 2019年21期2019-09-04
- “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
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的“大通之道”。“体用不二”既是其思想的立言宗旨,又是其中西会通的内在逻辑理路与间架结构,更是其会通性运思的机杼与关键。熊十力的中西会通创新在实质意义上并非理论升级且精致化了的“中体西用”论。就中西会通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而言,熊十力批判地超越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论,开创了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要义的另一种理论方案与道路选择。关键词 体用不二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逻辑理路〔中图分类号〕B
人文杂志 2019年6期2019-06-20
-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新探
洞自觉运用“中体西用”的思想方法提出立学教士务必做到知本知通融贯中西。在对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可以发见在其教育思想的发展演进中,对于中学、西学的地位解读和态度有阶段性的不同,教育政策中的“中体西用”也有其特定内涵。只有将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能真正廓清和正确理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关键词: 张之洞; 教育; 中学; 西学; 中体西用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3-0128-05DOI:10.1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3期2018-09-10
- 洋务运动中代表人物的“洋务观”比较分析
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影响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的个人经历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853年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因此成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经千辛万苦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因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官至总督,这段时期是形成关于曾国藩洋务观的重要时期。曾国藩一生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开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之父;二是独创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2018-07-21
- “中体西用”文化观与近代“西学东渐”
摘要:“中体西用”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下思想文化革新的基本模式。它的产生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变局密切相关。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清朝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国情出发,传承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以西学改造传统儒学,以“中体”固本,以“西用”致富强,由此形成“中体西用”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对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探索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关键词:中体西用;西
考试周刊 2018年39期2018-04-19
-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
对张之洞 “中体西用”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认识。“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发展:从“兼容并包”到坚持以我“为”主;从“体”“用”分明到“中外一致”;从维护“中体”到科学的扬弃。【关键词】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继承与发展一、“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1964年9月1日,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明确提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2期2018-03-19
- 严复的“体用”论
化观出发,对中体西用论进行了反驳,开拓了中国近代史上“体用不二”论的路径。严复晚年与早年一样,对中西文化、新学旧学都是主张融会贯通的。正是因为跳出了中西文化冲突论的藩篱,严复才能避免陷入“中体西用”论的泥淖。关键词:严复 中体西用 中西文化观“体用”论是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通的背景下,“体用”论开始沿着两条路径演进:一是“中体西用” 论的内在演进,二是从“体用二元”论到“体用不二”论的演化。这两条路径不是平行的,也
祖国 2018年24期2018-01-21
- 德体技用:“中体西用”与“西体西用”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矛盾提出了“中体西用”论式,但是这一论式本身又陷入了“体用两橛”的泥潭之中,因而在客观上降低了中国“师夷长技”道路的生命力,民初人对“中体西用”的纠正最终又矫枉过正了,并且没有认清各个社会普遍适用的五常德与具体的封建道德之间的界限,在反对封建道德的同时连五常德也一并摈弃,在探求以西为体的“西体西用”道路之际动摇了中华文明的思想核心,摧残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其间又逢日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亟需唤醒民族斗争意志以抗击倭寇。此时的冯友兰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4期2018-01-10
- 近三年张之洞研究综述
】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研究综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清末名臣,晚晴洋务派代表人物。近年来随着史学界思想的不断解放,对张之洞的研究突破了固定僵化的格局,研究的角度不断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新的论点及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三年来,关于张之洞研究的文章近百篇,另有5本专著出版。一、张之洞的全面研究著作关于张之洞其人综合性研究的主要有:胡克夫、陈旭霞、戴逸、吴剑杰等等,各有侧重。胡克夫,陈旭霞的著作《晚清燕赵社会大变局 以张之洞的改革观和文化观为考察主线》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2017-12-05
- 论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及其现代启示
】通识教育 中体西用 金典文献【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27-02一、通識教育的来源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的思想源于古希腊的雅典,由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即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现代通识教育发端自美国,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追求非专业化和职业化,强调知识的全面传授和个人均衡发展,进而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核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4期2017-11-30
- 浅谈“中体西用”的历史发展与影响
达摘 要:“中体西用”,作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在一方面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迈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一大步。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保守性”,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迟缓。但是,总体上来看,“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理论还是利大于弊的,历史也恰恰深刻而准确地证明了这一点。关键词:中体西用;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局限性1 “中体西用”提出的历史背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那么,自然,“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
卷宗 2017年15期2017-07-19
- 关于日本幕末时期“和魂洋才”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提出的“中体西用”不同,日本并没有拒绝西方,而是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又处心积虑地保留自己的传统。日本构建的这种以西方文明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成功地把日本从封建社会改造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目前关于和魂洋才的相关论著与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具体的综述如下文:1 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上主要有江秀平的《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该书以中日两国的近代化为背景,分析认为中国洋务运动与
卷宗 2017年8期2017-07-07
-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词]近代化,中体西用,中學,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47-08“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4期2017-03-23
- 郎世宁“中体西用”的绘画表现风格初探
表现技法的“中体西用”风格,早已成为中国美术史中很独特的一部分,并为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带来了一阵清新空气。在观察分析郎氏的一些画作后,本文拟对郎世宁“中体西用”的绘画表现风格进行初步探索。关键词:郎世宁;中体西用;绘画;表现;风格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164-01意大利传教士兼画家郎世宁是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中国宫廷画师,他自幼即展示出了惊人的绘画艺术天赋;在加入教会后,二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2016-12-13
- 儒学发展的前世与今生
——读《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历史性格;中体西用一、关于“轴心突破”的提出雅斯培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轴心突破”概念,他说:“初次有了哲学家。人作为个人,敢于依靠自己。”事实上这是一次古代人类精英阶层(思想家)“发现自己”的过程。远古时期,统治阶层依靠巫师甚至统治者本身即为“群巫之长”,垄断“天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代天以治民。余著中的“天人合一”从历史出发,以“轴心突破”为界划分为“旧天人合一”与“新天人合一”,旧天人合一肇自远古神话“绝地天通”,见《尚书·吕刑》:“乃命重黎
人间 2016年4期2016-11-28
- 流年有爱 心随花开
——刘建新油画艺术“中体西用”实践侧记
油画作品,“中体西用”是其内在的艺术精髓表达,地域文化特征与他个性特点造就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实践。《麦西来甫系列八》油画 刘建新一、源于传统刘建新说,小时候其实父亲不希望他学绘画,因为父亲在出版单位任美术编辑多年,也通绘画,认为画画很苦,成名很艰难,成功更艰辛。刘建新从小就喜欢画画,也爱看别人画画,特别爱读连环画。自高二起,刘建新就十分着迷于临摹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每天至少画一幅,不然,就觉得心中少了些许慰藉。再后来,继续临摹许荣初先生的连环画《
新疆艺术 2016年5期2016-11-21
-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现代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六十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从六十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是
大东方 2016年8期2016-05-30
- “和而不同”与“中体西用”
】和而不同;中体西用;文化;跨国传播经过几代人的持续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实现了“超英赶美”的梦想,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文化的跨国传播却并不容乐观,“西强中弱”的传播态势似乎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而有所改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对于跨国传播“道”与“术”的认知与把握不到位,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一、“西强中弱”的传播态势整体扫描(一)纸媒大而不强据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者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发行量最大
教育传媒研究 2016年5期2016-05-30
-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词]近代化,中体西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47-08“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6年4期2016-05-14
- 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
》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尚敏[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劝学篇》是张之洞政治文化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将《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在整个近代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词: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一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儒家纲常名教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基础,辅以西国富强之术。中体西用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海国图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2016-03-13
- 近代中国的知识进化论及其反思
常。近代的“中体西用”论继承了这种观念,但在那个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科学主义流行的年代,无论是持守传统者,抑或是主张西化者,还是科学主义者,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进化论思维,并将其引入文化论辩中,形成或保守、或激进的文化(知识)进化观。根据近代中国学界的知识进化论及章太炎对此提出的俱分进化的反思,我们应当尝试超越东西、古今文化之争,也要超越知识单线进化的观念,回归常与变相统一的文化观,以此来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关键词:知识(文化)进化论; 中体西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6年3期2016-02-21
- 论“中体西用”是新生活运动的内在逻辑
05)论“中体西用”是新生活运动的内在逻辑宋振洲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中体西用”是晚清洋务派提出的学说体系,以文化固有论为基础,诠释了从保护儒家道统出发,通过向西方学习,以维护集权官僚制的逻辑思路。新生活运动表面上是蒋介石发起的一场生活革命,但其实质包含着恢复儒家道统,实现官僚资本统治的意图。从这一点看,它的内在逻辑遵循了“中体西用”的思路。关键词:中体西用;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2-13
- 张之洞经济思想与中西主流经济思想比较
;经济思想;中体西用;儒家;西方资本主义一、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由近代思想家冯桂芬提出,随后沈毓桂之于培养人才的新型教育观念也提出该思想。[1]而张之洞将“中体西用”的概念提升到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扩大到军、工、农、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成为少数之一的践行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命脉,出自他的代表作《劝学篇》。“中学”指中国根深蒂固的孔儒文化,“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张之洞作为
决策与信息 2015年18期2015-12-08
- 中西文化比较再思考——《中西体用之间》读后
矢认为清末的中体西用论是以“体”为存在的精神指导原则,以“用”为外在的应事方术和具体措施。张岱年认为,“清末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所谓体用都属于‘学’的范围”,“所谓体指文化的最高指导原则,所谓用指实现原则的具体措施”。耿云志认为,“中体西用的内涵不是非常清晰、非常确定的。一则体用这一对范畴是中国思想史上特有的,本来就有相当的模糊性。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体用关系如何,历来就争论不休。再则,表达中体西用的观念,在当时曾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所
文教资料 2015年16期2015-03-21
- 从“中体西用”到“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文化史分析
013)从“中体西用”到“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文化史分析孙旭红,魏志祥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鸦片战争以降,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启了近代西学中国化的先河,此后,“中国化”思潮伴随着国势的发展而日益发展。从“中体西用”“中国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完成了先进文化民族化的整合过程,使中国化思潮在改造前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与理性的升华,进而提炼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现象和文化特
武陵学刊 2015年5期2015-03-20
- 孙诒让的西方文化观
化观体现着“中体西用”的时代特征。广泛阅读中译本书籍和各种报刊以及他人转述,是孙诒让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尽管由于条件和时代局限,孙诒让对西方的认识存在“雾里看花”的情况,也没有摆脱“西学中源”说的窠臼,但是作为传统读书人,孙诒让中年之后在接受西方文化方面表现的通达态度和不懈努力都是难能可贵的。关键词:孙诒让;西方文化;中体西用;西学中源孙诒让(1848 – 1908年),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在经学、诸子、金石文字、文献目录等方面均有精深造诣,著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17
- 从“中体西用”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文化史分析
013)从“中体西用”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文化史分析孙旭红魏志祥(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212013)[关键词]中体西用;中国化;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启了近代西学中国化的先河,由此,“中国化”思潮伴随着国势的发展而日益深入、广泛。从“中体西用”、“中国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完成了先进文化民族化整合过程,使中国化思潮在改造前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与理性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2015-01-30
-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清文化发展;中体西用;“西化”;三大能力进步的普遍规律因素,需要发掘和总结。从野蛮迈入文明的门槛,数千年间,中国文化经受了来自内外的各种历史考验,现在愈益成熟、强大。我国近代史,也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强力挑战背景下经受考验,展示自己顽强生命力的过程。晚清学习西方文化,改革固有文化,增加文明含量,则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反思这段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近代史,而且对我们现在自信地充分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也不无
西部学刊 2014年12期2015-01-09
- “中体西用”的现代价值研究综述
逐渐衍生出“中体西用”论。它作为处理中学和西学的一种模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中体西用”现代价值的研究情况,为“中体西用”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参考。[关键词]中体西用;现代价值明代万历年间,西欧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学术。但直至嘉道社会危机前,西学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太大影响,清廷中的多数官僚未产生学习西学的强烈愿望。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对着一次次边疆危机,受到了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地沉重打击之后,清廷部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2014-11-11
- 冯桂芬思想与“中体西用”论关系初探
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关键词]冯桂芬;政治思想;校邠庐抗议;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张之洞作《劝学篇》一文,集“中体西用”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2014-11-10
- 张之洞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任何历史人物的思想,都孕育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历史人物的思想也要以个人对时代的理解为前提,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人生经历的能动反映。历史不是任何个人脱离特有的历史环境而随心所欲创造的,任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受时代的局限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张之洞于清王朝的衰败之世诞生,在中国社会动荡变幻之代发愤图强,由科举而入仕途,兴洋务而为能吏,办教育而为伯乐。时代造就了张之洞,而张之洞的所思所虑所言也在历史时代画卷上印入个人印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2014-11-10
- 简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潮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既有对传统的自信,也有对致用之术的向往,是这两种复杂思想认知的结合体。关键词:内忧外患;洋务运动;中体西用19世纪60到9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中国的统治者阶层开始了地主阶级体制内的改革,这场改革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举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建新式海陆军、新办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事业。他们的这种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御侮的活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洋务运动。而指导洋务运动的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4年9期2014-09-21
- “体、用”不同对教育的影响
键词】教育;中体西用;中学;西学教育一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教育也影响着政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东进行了虎门销烟,慢慢的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被拉开。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中国士大夫陷入忧虑,清政府该何去何从,教育上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都是当时棘手的问题。士大夫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孔孟之道。对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一向视为“奇异淫巧”,他们是不屑于学习的,国家危难他们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于是,寻找到思想的突
文理导航 2014年19期2014-08-16
- “中体西用”思想三大跨越式演进
代化进程,“中体西用”思想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每一环节。该方针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有志之士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但是,对于“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它无疑是一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更新的革新理论,既照顾了当时的形式变化,即必须学习西方,又照顾了当时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民的情感,使西方文化合法地走入中国,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西方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2012-08-15
- 略论“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宝林摘要:“中体西用”思想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况下,中国人谋求自身文明出路的一种主张。它在探索中国早期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一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从对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道路、中西文化三个方面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中体西用”;现代化建设;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37-02“中体西用”这个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4期2012-07-13
- 论张之洞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完整表达,不仅使得“中体西用”这一提法上升为官方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得这一中西文化结合的模式完成了从洋务派的重在“开新”,到戊戌时期首推“卫道”的转变。虽然维新派也提倡“中体西用”,但其主旨在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这与张之洞意在以西学补救中学之缺的保守思路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张之洞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关键词:张之洞;文化保守主义;中体西用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理论与现代化 2009年4期2009-08-12
- 吴汝纶与张之洞课程观之刍议
;中西合璧;中体西用[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38-06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开始做着一个“富强”梦,吴汝纶与张之洞就是近代中国做着富强梦的两个先觉先行者。他们企图通过引进西学,打破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旧课程体系,进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二人课程观的比较,进而反观中国近代课程的嬗变。一吴汝纶、张之洞二人的“中学”源流及“西学”课程设置思想的渊源吴汝纶(1840~19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4-03
- 准确性,一个值得重提的话题
词]准确性,中体西用,专业素养[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47—02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知识梳理和学法指导都充分展示了教师的良好专业素养,许多做法值得我辈学习与借鉴。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节课在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略举两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课例:人民版“儒家思想的演变”,授课者采用篇章结构,形式新颖,结构清晰,其中在基础知识梳理篇举了这样一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期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