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国建筑

2020-08-02 10:47余彦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以人为本传统

余彦沁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建筑师追求于展现现代化而忽视了传统与和谐。他们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大跨度的钢构架、近乎于几何造型的整体构造等设计来进行城市建设。也有一些建筑设计师一味沉迷于现代外国某些建筑思潮,他们错误认为只有怪、不合逻辑、不符合常理的表现形式才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这样的建筑作品,才能表明建筑师自己对建筑创作的独到的理解和自己高超的设计水平。而在2003年落成启用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新校区就没有上述那些的元素。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新校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文章通过与李承德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对比,找出中国建筑设计现存的问题,发现中国建筑的前进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建筑;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传统;以人为本;中体西用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是当时建筑界难得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单单只有现代,还在于它在现代的基础上还有传统、中国特色、自我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它的主要设计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李承德先生为它注入了精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传承李承德设计的潘天寿纪念馆的建筑形式,成为杭州西湖景区中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就像被江泽民同志高度赞美的潘天寿纪念馆一样,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获得业内业外人士的高度好评。这恰恰可以证明南山校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也并非是無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李承德先生创作的延续和发扬。

我国当前建筑创作情况堪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国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总觉得外国的设计师比中国的好。全球化背景下国外设计师大量“入侵”, 外国人掌握了许多重要建筑的设计权,少有平台供国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国内设计师在夹缝中生存。二是大批国内建筑师盲目跟风,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思考,出现攀洋、求怪、贪大、比奢华的现象,其设计的这些建筑就会存在争议。当然,国内还是有像李承德先生这样有自己思想的、中体西用的优秀建筑设计师。他们敢于创新,知道中国建筑的灵魂少不了中国传统元素,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师的榜样。本文希望通过对李承德建筑师的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进行艺术评鉴,找到一种合适的评析中国建筑设计师和中国建筑设计的方法,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

一、如何继承传统?

在建筑设计里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就是达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不突兀,无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要和谐统一,建筑物不能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能与城市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比如说,白墙在传统建筑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毫无差别的白墙,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寓意。贝聿铭先生曾将白墙用在了北京香山饭店,它表现出来的效果与放在苏州或者其他地方完全不同。但是,不管它如何表现,它始终是表现传统的一种方式、一种元素。传统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完全与地域性、民俗民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景在古今都负有盛名,杭州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孕育了众多才子佳人。要在西湖边上重新修建一个中国美术学院,这听上去很美,但是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建筑师们最担心的是如何使这新美院与杭州美景、人文风貌融为一体,做到自然和谐、不突兀。西湖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自然景观,我们的建筑应该融于城市之中,融于西湖风貌之中,并力求使之与西湖相映成趣,而不能在西湖边上喧宾夺主、不分主次。因此,为了与西湖美景相得益彰,李承德先生在设计美院新校区时走访观看了许多杭州的老房子。融洽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的重点,也是李承德设计的重中之重。

中国美术学院较出名的专业便是国画,西湖美景、杭州的人文风情用中国画来表现是最合适的。李承德先生在设计潘天寿纪念馆时,也是以和谐为重点的。他是以上海里弄一样的灰色调为主题设计的。在观察杭州美景时我们不难发现,西湖边的房屋材料以青砖为主,城市与美院就像一幅水墨画,十分融洽。一个城市不断发展难免会建设新建筑,如果大家都只为自己考虑,不考虑整体,也许单个建筑看来是美观的,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这不但毁坏了城市的整体美观,也会破坏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注重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不要过分突出建筑自身,也不要标新立异、盲目求怪,重在与周边环境和谐融洽、相辅相成。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设计者考虑问题都是从实用的、环境的、整体的角度出发的,解决实际的焦点问题。李承德先生在设计时考虑到高密度、高容积的问题,退让限制、高度限制问题,绿地率低、交通分流问题。这种立足此时此地此事的实用理性创作基点是建筑成功的基石。在李承德中国美院整改的思路中,首先突出的是其开放的景园式整体布局,意在强调建筑与人、环境、城市、文化等的对话与交流,既指建筑内部向外的释放,也是指建筑对外部因素的包容。

继承传统是李承德先生为了解决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占地面积小、建筑群中楼间距小而提出的方案。为了解决“堵”的体验感,设计师想到了“空、通、透”——就是给人通气的地方。设计师在设计时结合了江南建筑的高墙、深院、窄巷,表达了独特的意境,这也十分贴合当地的环境、天气等条件。正是因为建筑师体会了当地建筑文化的背景,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如此完美的方案。事实证明,这个方案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合适。在传统中赋予其以现代的效果,使建筑不同于传统,同时又超越传统,并赋予传统以新意。

继承传统并不是让我们照搬照抄,而是让我们透过表面学习内在。比如沈阳方圆大厦,该建筑以古钱币为外型,盲目追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寓意而忽视了建筑与城市是否融合。由于过于直白地表达自己认为的传统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一个大铜钱矗立在城市中央,显得如此突兀,与城市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要注意扬弃,不能盲目继承,要有选择地继承。长沙医学院的校门就是缺少自己创新的照搬照抄。北京天安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标志性建筑,但是长沙医学院的校门却让人们感到奇怪。优秀的传统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在学习时应该学习的是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内在理念、精神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当代的很多建筑设计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不愿创新,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中国建筑设计而言,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我们现阶段和未来都需要的。好的建筑是拥有内在文化的,而不是只有一个美丽的躯壳,再美丽的躯壳没有内在文化的支撑也不能长久。好的建筑与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它拥有城市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城市的周边环境是和谐的。现在很多建筑师为了怪而怪,他们缺少的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好的建筑并不是孤芳自赏,它应该是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是不能脱离城市文化独自存在的。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人服务是一切建筑的根本目的,也是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的重中之重。建筑并不是没有温度的容器,人性的缺失成为现代主义出现以来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中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应该以整体利益为中心,而不是只关心个体的独树一帜。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建造者和使用者,处于主导者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利益的集大成者。建筑设计需要强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中国美院南山校区注重人性化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中心的。

重新建造中国美院最初的方案,就是要为美院师生构建一个安闲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满足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学校不仅仅只是装载师生的容器,学生也不是流水生产线上的商品,教育建筑更应该追求以人为本,所以李承德先生的设计是围绕人为中心展开的。中国美院南山校区设计中的楼梯、回廊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也与美院特有的艺术气息相呼应。南山校区通过开放式校园的方式加强了人与人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来更好地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美院南山校区对外开放,这使美院不单单是美院学子的学校,也是杭州一个标志性建筑。中国美院南山校区与很多带给人们冲击性的前卫的建筑不同的是,它给人们的印象是亲切的、柔和的,这也成为它的特点。南山校区给人没有距离的感觉,开放式校园、南方特有的建筑风格让它好像一个温柔的江南水乡女孩,它是温柔的、平易近人的,仿佛谁都可以亲近它、走进它。开放式校园欢迎大家参观进入,这也让南山校区更能融入人们的生活。

除了这些外在设施和条件外,为了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设计师在大门洞中添置了许多桌椅更方便学生学习、游客休息。在校园水池的设计上,设计师也做到了以人为本,为了更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池塘边的矮墙高度只有40cm。校园内的地灯也做到了以上要求——地灯高度60cm既满足了照明需要又可以方便席地而坐的学生放置用品。

南山校区通过增加便民细节和开放式校园来更好地达到以人为本,值得我们学习。以人为本是现阶段我国设计师在设计中普遍忽视的,不管是教育建筑还是城市中的其他建筑都要讲究人性化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细节设计,只有细节得人心,让走进这个建筑的人通过这些细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感受到这个建筑、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

三、中体西用

解决了以人为本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把视线放到中体西用之上。现代化带给我们很多先进的技术、现代的材料和工艺等等,对于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想法,用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技术相结合就引出了中体西用,在李承德先生的美院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体西用的影子。

中体西用就是用现代化建筑语言来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使现阶段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当今用来表现现代建筑思想最常使用的材料是钢铁与玻璃,怎么把材料各自的特性发挥好,如何将材料和建筑思想更好地融合,这两个问题是现今国内建筑设计师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地坚固的钢材和晶莹剔透的玻璃相互搭配,设计师合理运用材料中的灰白黑,这新颖的组合在合理配合下减弱了冰冷感,给人带来了独具新意的视觉感受。在颜色搭配和选择上,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在表现传统的同时又给人现代化的感受。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表现,当然,其表现的内涵也不相同。李承德先生在如何使用灰色中下了大功夫——用灰色和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做到了中体西用,给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除此以外, 用圆弧表现建筑外墙,黑色的铝合金窗户边框,又设立用于遮风挡雨的百页窗等这些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创新的元素,这些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承德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是把中国传统古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适合杭州本土传统也适合新的时代的建筑。李承德先生用中体西用这个方法解决了中国建筑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体现了两种特质:面对发展勇于创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继承传统。这符合中国建筑设计内在和外在的需求。中体西用影响下的中国建筑格局是多元的、开放的。

现今,国内有一些建筑设计师盲目推崇外国新思想而忘了本,事实证明,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特色是现今的中国建筑设计的内在需求。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就像一个美丽的躯壳,它的美丽只是暂时的,只有拥有内涵的设计才可以走得长远。

中体西用又可以被称为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设计既不会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也不会盲目追求。用西体中用来消除中国建筑现代与传统的纷争,既体现了面对发展的、向前看的时代特点,又反映了中国人崇拜传统文化的心态,符合中国实用理性精神,更指明了中国建筑的未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形态,不会再有一个延绵几千年的固定特征,而将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建筑格局。

中国建筑设计富有包容性,并不排斥外来建筑形式。对待外来建筑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学习外国建筑的优点。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风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本末倒置、照搬照抄,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建筑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不同的地方建筑的内涵是不同的,它们都植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集防御、日常功能为一体的各式各样的开平碉楼,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 错综复杂的马达加斯加族群,错落有致的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交错,多元使这里的建筑融洽。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遥远”。建筑设计可抄袭,文化难复制,只有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立足点,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无论是剽窃西方,还是照搬照抄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都是由于对传统文化不自信和对文化根基不自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就是建筑的参照与重要宝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离开它背后的文化独自存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的生命之源。没有内在文化的建筑就是行尸走肉,是难以生存的。再宏伟的建筑没有文化的支撑就像折断了翅膀的鸟儿;拥有传统文化的建筑,哪怕穿梭千年时间,也可以找到它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对建筑而言并不是如虎添翼,而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发展错综复杂。全球化对于中国建筑设计而言既提供发展成长的机遇也有文化入侵的风险和挑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使我们得以取得更大进步的机遇也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但全球化不是我们崇洋媚外、薄古厚今的理由,我们把自身的文化传统看作阻碍才是更大的危机。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历史告诉我们不能闭关锁国,拒绝全球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面对全球化,我们只有保持理智地分析其对自身发展的利与弊,进而才可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现今,国内建筑设计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传统。传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而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环境是传统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传统,就没有历史。传统文化与建筑就好像灵魂和躯壳,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曾指出,建筑必须表现生活、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感。当然,传统的承继不是静态的继承与复制,对待传统应该有辩证的客观的观点,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舍弃落后的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关联,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两者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是缺一不可的。我国传统的建筑的历史在全世界也比较悠久,但是我国部分建筑设计师对我国建筑文化的了解相对浮于表面。传统与现代影响着中国建筑师的思考和创作,如何能取其长处,而又能自成一派?这个问题我国建筑设计师已经探索了一百年多年了。由于建筑的现代化过程在中国是后期才产生而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所以就会出现两个矛盾,分别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中西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在中西结合时做到中体西用,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适合中国,既有中国味道又适合现代化的好建筑。

参考文献:

[1]石羚.建筑要有人文之根[N].人民日报,2018-02-06(5).

[2]孙卫华.超越始于足下[D].东南大学,2006.

[3]李沉.表现于传统中的现代思考:李承德谈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J].建筑创作,2003(12).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以人为本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