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间

  • 多级火箭级间热分离数值模拟及参数不确定性研究
    发射任务过程中,级间分离是一个短暂而十分关键的环节,多级火箭可以抛掉燃料耗尽的子级,使火箭整体质量下降,从而提高飞行速度、运载能力等技术指标。级间热分离因其具有分离速度快、两级不易发生碰撞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1],以两级串联式火箭为例,热分离的一般顺序为,二子级发动机先点火,随后级间连接结构断开,一子级在二子级发动机喷流产生的级间区压力的作用下分离。可见,热分离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涵盖了若干相互耦合的物理问题,其中包括二子级燃气喷流在级间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3年12期2024-01-04

  • 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级间短路故障差动保护动作特性
    C 在运行中突发级间短路故障,进而引起爆炸起火事故,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2-3]。由于OLTC 油室狭小、内部心体结构紧密,当发生低阻抗短路时,故障能量急剧释放将剧烈汽化分解绝缘油并导致油压骤升,一旦压力水平超过油室承压极限,OLTC 开裂爆炸将难以避免。相比于常规电力变压器,换流变压器二次侧连接换流装置,其通断过程会导致网、阀侧端电流波形明显畸变[4-5]。同时,换流变压器OLTC 切换操作更为频繁,并且切换电流变化率大,切换过程恢复电压高,因而具

    电工技术学报 2023年21期2023-11-11

  • 基于PSP/TSP 测量的TSTO 标模级间分离气动干扰特性试验分析
    STO),其并联级间分离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年来,TSTO 因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可实现性而获得了科学家们更广泛的关注[8-10]。TSTO 并联飞行器的助推级一般具有大升力面,分离时气动干扰对飞行器气动力/力矩的影响较大,气动干扰也更加复杂,特别是高马赫数高动压下,分离使气动干扰问题更加突出。高超声速TSTO 并联分离往往发生在中低空大动压条件下,级间存在着复杂的强激波干扰[11],两级头部激波常常能直接作用到彼此表面,形成同时包含多个激波反射、激波与激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3年5期2023-06-16

  • 两级压缩螺杆机级间压力优化分析
    压缩变转速螺杆机级间压力对机组能效的影响进行分析、设计。1 变转速喷油回转空气压缩机的机组比功率计算公式GB19153—2019 标准中一般用变转速喷油回转空气压缩机的机组比功率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将公式(1)转换为最终计算式,如公式(2)所示。式中:evc—变转速喷油回转空气压缩机机组比功率,单位为kW·min/m3;evc100%、evc70%、evc40%—在规定工况下,变转速喷油回转空气压缩机满负荷运转时容积流量为100%、70%和40%时的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年6期2023-06-07

  • 基于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综合性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多级压缩机,并对级间压缩气体进行冷却.压缩机级间冷却放出的热量温度较低,属于低品位热能,且排放量也比较大,如果全部被冷却水带走,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因此,可以考虑对压缩机级间冷却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以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目前,对于压缩机级间冷却余热回收,最简单的利用方式是通过换热器制备厂区或员工需要的热水[1].这种方式回收了压缩机余热,避免了能量的浪费,但回收率较低,且转化能量的品位也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压缩机余热的利用效率,一些学者提出采用制冷或发电循环来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5-20

  • 氯气透平机级间冷却器泄漏及应对措施
    系统相对较稳定,级间冷却器管束泄漏是导致氯气透平压缩机不能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证透平机级间冷却器零泄漏,成为重点攻关的问题。1 级间冷却器冷却工艺新浦化学氯气输送采用的是德国西门子氯气透平压缩机3VRZ 250/430/11 G,配用550 kW电动机,三级压缩、三级冷却,氯气出口压力4.570×105Pa(绝对压力),1台即能满足15万t/a烧碱装置氯气压缩需要,3台级间冷却器使用循环水冷却,循环回水进入循环水缓冲罐,再由循环水输送泵输送至无压回水

    氯碱工业 2022年9期2022-12-08

  • 新氢压缩机级间冷却器腐蚀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缩机级与级之间设级间冷却器对压缩后的氢气进行冷却。某装置新氢压缩机级间冷却器为U形管式换热器,热介质被工业循环冷却水冷却,但该冷却器易发生腐蚀内漏,造成压缩机系统频繁停机检修,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行。由于该冷却器的特殊工况,发生腐蚀的部位往往伴随氢气泄露,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般工业循环冷却水换热器系统主要有结垢、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等问题,常见的腐蚀问题主要是电化学腐蚀,主要腐蚀类型为碳钢管壁的点蚀和均匀腐蚀[1-2]。目前对该冷却器的内漏问题尚无较好的解决

    辽宁化工 2022年11期2022-11-29

  • 级间热分离非定常流场及载荷特性数值研究
    常数值模型模拟了级间热分离喷流干扰条件下的流场状态,并分析了喷流对二级气动特性的影响。贾如岩等采用轴对称非定常流动模型和一维分离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多级火箭低空级间热分离初期的流动状态及载荷特性。Li等研究了栅格形式的级间段对热分离过程气动特性的影响。Oliver等采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反推发动机在热分离过程中对上面级的冲击影响。钱程等利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导向行程对导弹级间分离的影响。邹道逊等采用嵌套网格技术对两级高速飞行器前级分离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修正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2年10期2022-11-01

  • 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2级刷式密封结构泄漏和级间不平衡性分析
    这种分压不均带来级间不平衡性,下游刷式束承担的较大的压差也使刷丝束和转子间的磨损较大,造成下游刷式密封性能过早失效,不利于多级刷式密封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研究影响刷式密封结构级间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多级刷式密封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特性和影响因素。Qiu等利用雷诺平均N-S方程耦合非达西多孔介质模型研究了多级刷式密封与迷宫密封混合密封技术的流动特性;Pugachev等将刷丝束视为多孔介质的3维CFD模型预测一种多级刷式密封结

    航空发动机 2022年3期2022-10-13

  • 一种级间无动力飞行时间在线自适应确定方法
    可采用动力飞行/级间无动力滑行/动力飞行的轨迹形式。在动力飞行段之间增加级间无动力滑行段,利用重力转弯减小对动力飞行段的攻角需求,进而改善火箭飞行力热环境,减小入轨点速度损失。级间无动力滑行段的飞行时间是影响动力飞行段攻角指令大小和入轨点参数及控制精度的重要因素。传统级间无动力滑行时间根据入轨点参数要求离线确定,飞行时滑行结束条件为固定判据,无法根据实际飞行情况进行调节,对干扰的适应性较差。文献[1-3]建立了满足速度矢量和位置矢量约束的制导方法,由于未考

    航天控制 2022年4期2022-09-09

  • 高速飞行器低空级间分离时统方案研究
    行器推送至预定的级间分离窗口,随后打开火箭整流罩,释放整流罩内部的飞行器,执行级间分离。其中,整流罩抛罩与级间分离通常由火箭发起,为保证级间分离后飞行器在可控的时间窗口内起控,并维持姿态稳定,飞行器需要接收火箭发送的时统指令,以确定起控时刻。常规航天器的级间分离通常在大气稀薄的临近空间或大气层外完成,如洲际飞行器、卫星以及部分试验类飞行器[1-3],分离点的椭球高度均在110 km以上,在分离后飞行器几乎不受气动力的干扰,动压接近于0,且部分飞行器采用静稳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2年7期2022-08-02

  • 进口边界条件对两级增压级间管路内部旋流畸变的影响
    在高、低压压气机级间复杂连接管路弯曲导致高压压气机进口发生流场畸变,从而影响高压压气机性能。Kim[6]研究了进口管路弯曲变化引起的进口流场畸变变化及其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合理的管路布置可以降低级间管路引起的压气机进口畸变程度。郑新前[7]研究了不同弯管形式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最佳的进口弯管布置角度以实现管路最优化布置。在工程实际中,两级增压器级间连接管路更为复杂,目前还缺乏针对复杂管路特征与管路出口旋流畸变的关联性研究,工程设计人员在级间

    车用发动机 2022年3期2022-06-24

  • 混合不确定条件下的飞行器级间分离可靠性分析
    )高马赫数飞行器级间分离过程是发射任务的关键环节,通常包括热分离和冷分离两种方式,其功能是完成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预定工作、且在后续飞行中将子级分离,减小结构重量、发挥性能优势、提升飞行速度[1]。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实施级间分离时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2],如质量特性偏差、初始条件偏差、气动特性偏差以及动力特性偏差等,尤其是在大气层内实施分离时,受大气密度和飞行速度影响,飞行器面临严酷的动压环境,各类偏差影响显著,两体分离存在较大技术风险,制约了飞行可靠性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6-08

  • 离心泵级间间隙泄漏量的理论计算
    响,进一步分析了级间间隙压力变化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本文以某船用多级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的数值研究结果[8],借鉴叶轮密封环泄漏量的理论计算,推导出两离心泵同轴联接级间间隙泄漏量的计算公式。1 模型介绍A、B两泵同轴联接,末级叶轮后泵腔的流体会通过隔套内环与轴套外圆形成的径向间隙发生泄漏混合,并通过引水管流出。该结构设计能避免A、B两泵内物理特性不同的流体发生掺混,但会产生较大的容积损失,其结构简图见图1。图1 结构示意简图级间间隙的泄漏量与间隙宽度

    机电设备 2022年1期2022-02-21

  • 高速风洞级间分离轨迹模拟试验技术
    10000 引言级间分离是多级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整个系统的飞行安全和轨迹控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20 世纪50年代,英美等国即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展了包括动力投放、网格测力在内的多种风洞试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用于导弹级间分离[1]、航天飞机燃料箱投放分离[2]、多级入轨飞行器级间分离等问题的分析。级间分离过程中,飞行器流场存在相互干扰,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非定常特性,而干扰作用下的飞行器气动特性难以精确预测,导致级间分离阶段成为

    实验流体力学 2021年5期2021-11-19

  • 级间导叶数对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性能的影响
    级液力透平而言,级间导叶的损失也占很大一部分[10]。王亚猛[11]对多级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同径正反导叶进行研究,发现优化级间导叶后对整个液力透平水力效率得到了提高。现阶段,大多数对于液力透平导叶的研究仅针对于首级导叶,对多级液力透平级间导叶的研究较少。为研究级间导叶对多级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的性能影响,本文以一台二级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为研究对象,选取导叶数不同的五种新型空间导叶,分析导叶数对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的水力特性和压力脉动影响,为多级水轮机模式液力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年7期2021-08-07

  •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级间段配平技术
    液氧煤油发动机,级间分离采用冷分离方式。为保证分离的安全性,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级间分离采用二次分离形式,此为我国运载火箭级间分离首次采用。为顺利实现两次分离,级间段分为前级间段和后级间段两部分。在箭体飞行过程中,首先是前、后级间段分离(第一级间分离面),一级箭体与二级箭体完成分离;然后是前级间段与煤油箱分离(第二级间分离面),前级间段被二级箭体抛离。分离系统按其功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连接解锁装置、分离冲击装置和火工品引爆装置。级间段两个分离面之间的分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1年2期2021-07-30

  • 氯气压缩机级间冷却器泄漏及防控措施
    ),配备4台国产级间冷却器。该氯气压缩机系统从2011年投用至今,由于使用年限较长,近两年来级间冷却器中的冷却管频繁出现内漏故障,导致离子膜法烧碱装置停车、停产,给公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有设备管理基础上强化级间冷却器强制更换管理,同时优化改造独立封闭冷却器循环水系统。采用这种新型单独的循环水系统后,可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循环水水质产生的变化或影响,避免因此而引起的停车情况,有效保障烧碱生产装置长期稳定运行。1 系统的工作原理[1]氯气

    氯碱工业 2021年1期2021-07-02

  • 级间热分离条件下双级延伸喷管展开过程动力学耦合仿真研究①
    展开过程与导弹的级间热分离过程在一定程度将产生重合,其展开过程受到级间瞬态流场、展开动力学、展开能源系统以及级间相对运动等多个物理过程的耦合影响,展开条件十分复杂。为保证延伸喷管在级间热分离时的正常可靠展开,必须研究级间热分离对延伸喷管展开过程的影响,从而对延伸喷管结构、展开能源、展开时间和级间段结构及级间分离时序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带有延伸喷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级间热分离时,其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上面级发动机点火,级间连接件爆炸螺栓炸断并解

    固体火箭技术 2021年2期2021-05-17

  • 蜂窝密封技术在空分增压机级间密封上的应用
    更换压缩机损坏的级间密封等措施来消除轴向力。Han等[8]介绍了一种计算离心压缩机轴向推力负荷的数值算法,并用于解决增压机轴向力过大的问题。增压机转子轴向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级间密封的失效导致叶轮两侧的压力差升高。因此,通过对级间密封进行优化可以有效解决轴向力过大的问题。蜂窝密封在目前作为一种有效的密封形式,对介质泄漏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本文将该技术应用于增压机级间密封优化,通过分析叶轮受到的轴向推力在级间密封结构优化前后的变化,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4-06

  • 水轮机模式液力透平新型空间导叶的设计和性能分析
    平的研究中发现,级间导叶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30%~40%,级间导叶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流道的性能,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为提高液力透平装置的效率和性能,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空间导叶,该导叶结构上径向短、轴向长,正反导叶连为一体,正反导叶直接连接,将过渡端划分为独立流道,叶片在三维空间上是扭曲的,同时设有导流壳。基于k-e 湍流模型,采用非结构网格结构,运用CFD 技术对液力透平流道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整个流道的流态进行分析。1 实例运用1.1 基本参数

    南方农机 2021年2期2021-02-07

  • 往复式压缩机控制方案的探讨
    常见的控制方法有级间返回控制、末级返回控制、缸体余隙调节控制和各级的进气负荷调节控制。其中,进气负荷调节又分为无级负荷调节和阶梯负荷调节两类。级间返回控制在多级压缩机中的应用较多。在此基础上,压缩机又增加了其他控制方式与其组合,最常用的,是通过选择性分程控制,将负荷调节与级间返回进行组合。2 末级返回控制以某炼厂的加氢装置为例,该装置采用三级压缩机,选用的控制方案是末级返回控制,各缸体之间不设级间返回阀,只通过各级的负荷调节器和三返一调节阀进行选择性控制组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20年11期2020-11-26

  • 无级流量调节系统对往复压缩机级间压力的影响及控制
    明其对往复压缩机级间压力具有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利用热力学复算公式研究了理论及实际应用情况下无级流量调节系统对级间压力的影响及控制。1 理论影响分析往复压缩机的热力学复算即针对主要结构尺寸和进、排气压力已知的压缩机,求取其级间压力的数值、级间压比、容积流量、最大活塞力及功率等,以核算压缩机是否适用于新的工况。热力学复算步骤主要分为【3】:1) 计算往复压缩机各级假想工作容积(1)j——下标,代表级数;Vsj——每级气缸行程容积,m3;λ0——压力系数、温度系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20年6期2020-11-23

  • 基于非结构嵌套网格技术的低空大动压级间分离数值模拟
    低空高速条件下的级间分离存在分离动压高、前后体流场复杂、流场非定常效明显等显著特点。工程上一般利用采用定常的气动参数作为插值表,采用弹道、分离等数学仿真对分离过程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分离安全性。该方法可对大量的危险工况进行模拟,但该过程是将分离过程简化为定常过程,无法考虑实时分离过程部件运动的非定常效应和多体运动的气动干扰,且对分离过程预示不够清晰、直观。近年来,随着网格变形重构技术、嵌套网格技术等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对高速动态的级间分离运动进行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20年5期2020-10-13

  • 固体运载火箭级间热分离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①
    2)0 引言火箭级间分离过程中受级间段结构制约及外流影响,级间分离区域内的气流流动特性会对前体和后体的气动力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前后体的分离特性、分离过程及分离控制。弄清楚级间分离过程的流场结构、两级的气动力特性,获得准确的气动力参数,不仅可进行相关机理性的研究和探索,还可以为火箭级间分离方案及控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1-3]。地面实验与高空飞行实验是研究火箭级间分离的重要方法,但均存在缺点与不足,地面实验不能准确模拟高空分离环境,而高空飞行

    固体火箭技术 2020年1期2020-04-28

  • 高压涡轮级间封严盘振动特性研究
    地重视起来。高压级间涡轮封严盘属于涡轮转子结构,具有直径大、辐板薄、鼓筒薄、篦齿高的结构特点,且其工作在高转速、高温度、高压差的环境下,作为旋转件,承受各种激振作用,同时由于高压级间封严盘的前后薄壁结构,其激振更容易,振幅更大,发生高周疲劳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因此对高压涡轮级间封严盘进行振动特性研究,根据振动特性研究结果来分析判断轮盘的振动可靠性,研究可能采用的调频、减振和排故等措施的有效性[3]。2 有限元方法模态计算高压涡轮级间封严盘是多自由度系统和较复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20年4期2020-04-28

  • 烟气CO2捕集热能梯级利用节能工艺耦合优化
    吸、分布式换热、级间冷却、MVR 热泵,研究探讨最佳节能工艺与节能指标。1 节能工艺耦合流程原理利用压缩式热泵与分布式换热、分流解吸、级间冷却、MVR 热泵技术耦合研究,通过过程集成的方法将热源与冷源进行重新分配,实现能量重复再利用,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整体集成捕集CO2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因解吸塔塔顶蒸汽温度较高,压缩式热泵节能技术的引入主要是利用压缩式热泵系统来回收解吸塔塔顶蒸汽热量,将这部分热量首先与热泵工质换热后,再经压缩机升温升压后,进入冷凝

    化工进展 2020年2期2020-04-11

  • 离心泵级间间隙数值模拟及结构优化
    封环[1-2]、级间密封环[3]、平衡轴向力装置[4-5]等部位。某船为使结构紧凑,将两泵同轴联接。同轴联接后的两泵末级叶轮后泵腔A、B内的液体通过隔套内环与轴套外圆形成的径向间隙发生了泄漏混合。为避免泵内流体通过级间间隙相互掺混,该两型泵通过在隔套上开孔形成引水管,从而将两泵的泄漏流引出,其结构见图1。然而,这会使泵产生较大的容积损失[6],降低泵的效率。为此,考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不同叶轮出口压力、背压、转速下级间间隙的泄漏情况,分析影响级间泄漏的

    船海工程 2020年6期2020-01-03

  • 厦深线接入广深线C0/C2、C2/C0列控级间转换工程设计探讨
    2/C0列控系统级间转换的问题。厦深线全线采用CTCS-2级(以下简称“C2”)列控系统,广深Ⅲ、Ⅳ线采用CTCS-0级(以下简称“C0”)列控系统。由于运输需求,需增开潮汕至广州东跨线运行动车组,厦深线通过B线路所经由杭深上、下行联络线与广深Ⅲ、Ⅳ线C站衔接,如图1所示。目前动车组由厦深线下线运行至广深线或由广深线上线运行至厦深线均在A站停车后由司机人工完成C2/C0、C0/C2级间转换。由于C0系统仅支持最高160 km/h的运行速度,而厦深正线线路允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9年11期2019-12-11

  • 面向级间冷分离的吸气式导弹起控策略研究
    言对于多级导弹,级间分离方案是导弹总体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导弹飞行的成败。导弹的级间分离一般有热分离和冷分离两种形式。热分离是指依靠上面级发动机的推力加速,同时其燃气流作用于下面级,燃气流的压力和气动阻力使下面级减速,实现两级分离;热分离的分离速度快、分离时间短,上面级姿态控制系统的失控时间也相对较短,但其分离机构复杂且需考虑高温高燃下燃气的影响等。冷分离是在下面级推力已基本消失、上面级发动机尚未启动时,连接装置解锁,依靠分离冲量或纯气动力使两级分离。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8年5期2018-11-02

  • 25 MW燃气轮机进气级间喷水试验研究
    轮机压气机进口/级间喷水,无需对燃气轮机内部流道进行改造,即可适当提高燃气轮机的输出功率和热效率[1],喷水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燃气轮机装置的压气机进口/级间向压缩空气中喷水,利用水的气化潜热,使压缩过程接近于定温,从而减少耗功,增加输出功率,提高热效率[2–3]。喷入的雾化水还可以降低燃烧产物中NOx的生成量,减少环境污染[4]。EPRI(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率先开发了多级喷水冷却技术[5]。Utili C

    舰船科学技术 2018年5期2018-06-01

  • 双脉冲发动机点火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冲发动机燃烧室、级间隔离装置和喷管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Ⅱ脉冲点火过程三维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点火初期燃气压力波峰超前于火焰峰到达级间隔离装置,并以压强冲击波形式传播,Ⅱ脉冲燃烧室相对高压区位置不断发生改变;级间孔打开过程对药柱末端压强影响较大,但对Ⅱ脉冲燃烧室压强整体上升过程影响较小;级间孔打开后,燃气经级间孔加速后形成高度欠膨胀射流,并在Ⅰ脉冲燃烧室内形成非对称带状低压区;级间孔分布的非对称性,导致压强及温度在发动机燃烧室

    固体火箭技术 2017年5期2017-11-06

  • 级间热分离瞬间高压力峰值研究
    ,100076)级间热分离瞬间高压力峰值研究武玉玉,蒋 平,高 波,任一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6)某型运载火箭地面级间分离试验中获得了分离过程中级间区压力变化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分离瞬间一二级级间段和一子级前封头存在瞬间高峰值压力,该压力远高于其它运载火箭地面试验及飞行试验结果,且单个峰值脉宽时间不超过2 ms。为此对此高峰值压力的合理性及准确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高峰值压力合理、可信,可作为型号结构设计的依据。级间分离;级间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年5期2017-11-02

  • 串联飞行器级间分离风洞自由飞试验
    74)串联飞行器级间分离风洞自由飞试验宋 威*, 蒋增辉(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74)针对超声速串联布局飞行器在稠密大气层内主级与助推级级间分离的运动特性问题,采用运动自由度不受约束的风洞自由飞试验方法,很好地复现助推级和主级分离的动态运动过程,且创新地模拟助推级发动机带有残余推力对主级与助推级分离特性的影响规律。在试验马赫数Ma=2.5,侧滑角β=0°条件下,通过改变初始分离迎角α(0°、5°),研究了分离迎角α对主级与助推级分离后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7年5期2017-11-01

  • 放大电路中反馈类型的教学方法探讨
    ,即本级反馈还是级间反馈。为此,本文分别讨论寄生反馈和人为反馈;本级反馈和级间反馈。1 寄生反馈和人为反馈的概念反馈放大电路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放大电路模块和反馈网络模块。由于两个模块之间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相互牵连,同时,在实际的反馈放大电路中,这两个模块也不是截然分开的,经常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总之,反馈放大电路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如图1所示,反馈放大电路有两条信号传输通道,一条是输入信号沿着基本放大电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称为信号的正向传输通道;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7年3期2017-09-08

  • 运载火箭热分离仿真参数化建模及动网格技术研究
    6)针对多级火箭级间热分离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三维模型参数化建模及分离仿真过程中的动网格技术。通过提取级间分离模型的主要设计参数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参数化网格模型,使得仿真模型能够适应设计变量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快速建模,同时在仿真过程中采用弹簧近似光滑法和局部重新划分法的动网格技术,实现了动态分离过程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热分离仿真;参数化建模;非定常计算流体动力学;动网格技术0 引 言在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分离技术十分重要,分离技术涉及到火箭外形选择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年4期2017-09-03

  • 一种利用遥测数据重构外测级间段轨迹的方法
    引言在航天器飞行级间段,由于火焰、震动等原因,外测设备跟踪丢失或测元精度很低[1]。导致全局样条模型的外测轨迹融合解算[2-3]结果在级间段与遥测加速度测量结果的偏差超出遥外测精度范围。为给出与外测全程解算精度相一致的完整级间段轨迹,考虑综合利用遥外测量数据。遥测加速度计在级间段可以给出符合航天器运动特性的、质量较高的连续测量结果。文中以级间段前某时刻高精度外测融合解算结果为起始值,利用遥测视加速度测量结果建立方程,计算级间段轨迹。这种方法通过选择外测结果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7年5期2017-05-03

  • 基于ADAMS的导弹级间分离刚柔耦合仿真与分析
    ADAMS的导弹级间分离刚柔耦合仿真与分析钱 程,王晓慧,张海征,万长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宇航学院,北京 100191)针对现有导弹级间分离中无法抛掉更多的消极质量,以提高运载能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长行程导向装置的级间冷分离机构,将软件ADAMS和ANSYS相结合进行了刚柔耦合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对结构进行优化。通过采用蒙特卡洛法的仿真计算和分析,得到导弹在级间分离过程中的极限载荷状态,对分离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和分析,采用仿真试验组的方法完成对分离结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7年4期2017-04-28

  • 基于雪崩管的增强型MARX纳秒脉冲源试验研究与实现*
    后,雪崩管之间的级间电容由于已经充满电荷,而雪崩效应发生后,这里就和传统的MARX电路类似,由于电容上所充电荷不能瞬间放电完毕将导致级间电容两侧的电势差保持不变,从而导致各个级间电容的电势相互累加,于是在上下两路的末级C3和C4右侧产生数倍Vcc的瞬间电势。各级雪崩管雪崩后,由于电容C1~C7此时相当于串联,并由C3上端对地、C4下端对地放电,所以此电势将迅速凋落,从而形成快凋落的脉冲后沿。电路两端均接入负载可以有效防止反射,以改善输出脉冲波形,在R13、

    舰船电子工程 2017年4期2017-04-22

  • R134a/R23复叠制冷系统级间容量比的优化分析
    23复叠制冷系统级间容量比的优化分析乔亦圆1,杨东方1,曹锋1,黄振华2(1.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710049, 西安;2.浙江志高机械有限公司,324002,浙江衢州)为了提高复叠制冷系统的性能以及优化系统设计时各循环压缩机的匹配问题,提出了无量纲参数——级间容量比,即低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与高温循环压缩机进口处的体积流量之比。建立了复叠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级间容量比对中间温度和系统性能系数(COP)的影响,并在蒸发温度为-7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6年2期2016-12-21

  • 火箭级间分离与姿控耦合影响研究*
    0076)火箭级间分离与姿控耦合影响研究*翟章明1,2,张 健2,林 崧2,周一磊2,徐明钊2(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73;2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76)为分析分离与姿控耦合设计时的相互影响,提出了基于上面级喷管最大摆动角速度,以及基于上面级实时控制的分离与姿控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级间分离与姿控耦合计算模型。某型火箭级间分离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上面级实时控制的耦合计算方法,能够真实地反应上面级姿态控制力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6年3期2016-12-20

  • 新型级间分离方案设计与仿真
    0076)新型级间分离方案设计与仿真李慧通1,赵阳1,黄意新1,王旭刚2(1.哈尔滨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2.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6)设计了某新型导弹级间分离方案,结合级间冷分离和级间热分离的优点,采用固体燃气发生器和反推发动机作为分离能源,提出了合适的分离方式和分离时序。建立了分离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设计了碰撞检测模型,在分离仿真时考虑反推发动机推力偏差和下面级残余推力偏心和偏斜对分离的影响,还采用了蒙特卡洛方

    固体火箭技术 2016年4期2016-11-03

  • 井用潜水泵级间间隙泄漏CFD分析与试验
    率的高低。井泵的级间间隙以及叶轮前后密封环间隙的存在不仅产生了容积损失,还会改变泵内部的流动结构,对井用潜水泵的整机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间隙尺寸较小,流动复杂,研究较为困难,用实验方法获取级间间隙处的泄漏量极为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试验的方法测量级间间隙泄漏量的相关成果公布。而大多数情况下通过CFD数值计算常常忽略级间间隙或只考虑前密封环间隙。因此,对包含级间间隙在内的井用潜水泵整体模型进行全流场数值计算,分析其容积和水力损失有着重要意义。1 物理模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年2期2016-03-22

  • 微型高压压缩机热力复算模型改进
    对微型高压压缩机级间冷却随工作条件变化难以准确确定,对传统热力复算模型进行改进,将级间传热过程与热力复算过程进行耦合,得到一种适应于微型高压压缩机的新热力复算模型,并利用新模型对某一微型压缩机进行了热力复算,验证了新模型的准确性。微型高压压缩机;热力复算;回冷不完善度1 引言对于多级压缩机,热力复算时需要已知级间回冷不完善度[1](各级进气温度与一级进气温度之差)。对于微型高压压缩机,由于结构紧凑,通常依靠自身的机体、机体中内置或外附的级间管道进行风冷式散

    压缩机技术 2015年2期2015-10-27

  • 枢纽内CTCS-3向CTCS-2级间转换设置位置的探讨
    3向CTCS-2级间转换设置位置的探讨张劼(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3)分析枢纽内特殊情况下CTCS-3向CTCS-2级间转换的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提出解决方案。列控系统;应答器;级间转换1 背景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根据系统配置按功能划分为5级(CTCS-0级─CTCS-4级)。CTCS-2(以下简称“C2”)级列控系统是基于轨道电路和点式应答器传输列车运行许可信息并采用目标-距离模式监控列车安全运行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5年1期2015-01-17

  • 串联布局飞行器级间冷分离气动特性研究
    导弹的射程,但其级间分离过程流场较为复杂,包括外流、发动机喷流以及前后两级间连接部分的相互干扰,涉及到激波干扰、分离流与漩涡等现象,会对一级和二级的气动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分离姿态和两级的运行轨迹,所以研究串联布局级间分离特性是直接关系到飞行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冷分离模式是在上级发动机点火工作之前进行分离,而上级发动机点火工作后进行分离的模式称为热分离模式,热分离的分离力主要来自上级发动机喷流对下级的作用力,而冷分离模式的分离力主要是来自助推级的

    实验流体力学 2014年1期2014-11-21

  • 级间引气对一维方案压气机流道和性能的影响
    振。但是,压气机级间引气会降低发动机推力,增大耗油率;PW和GE公司都利用实验数据对带引气的发动机性能计算软件进行了校准[1-2]。级间引气对压气机性能和流场也必然带来影响,国内外从实验和数值分析方面入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在引气量的影响方面,Stevent与Michal[3]研究了单级压气机机匣端壁处引气量变化对压气机内部流动的影响,指出引气流量较小时,压气机整体性能可能下降。Leishman等[4]研究指出引气量较小时靠近压力面的引气槽带来的叶片损

    节能技术 2014年2期2014-03-31

  • 多级轴流压气机级间匹配特性研究
    )多级轴流压气机级间匹配特性研究沙心国1,2,严明1,刘政良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2.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74)结合一台出口级使用大小叶片转子的高负荷多级轴流压气机的设计过程,对其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各设计方案级间匹配特性的分析,总结出多级轴流压气机的级间匹配特性。通过与另一台级数相当但不含大小叶片转子的低负荷多级轴流压气机的级间匹配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4年1期2014-01-10

  • 3MSGE-5RC/30压缩机级间冷却器抢修
    经复热后通过3台级间冷却器压缩为1.6MPa氮气进入高温透平膨胀机,由氮气在膨胀机中等熵膨胀所制取的冷量再打入分馏塔。在正常运行中,设备为透平膨胀机提供高压循环氮气。氮气循环压缩机组投用2个月后,级间冷却器温度升高,停工后对级间冷却器芯子进行清洗,开工后冷却效果仍然不良,2013年2月级间冷却器温度超高报警,公司决定对3台级间冷却器进行抢修。一、主要技术参数1.3 MSGE-5RC/30型氮气循环压缩机处理能力540Nm3/min,进/出口压力0.085M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3年2期2013-12-04

  • 某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场数值分析①
    由于双脉冲发动机级间通道的存在,使得燃气流在一脉冲燃烧室内出现后台阶流动,气流发生分离再附着过程,气流再附着点附近刚好为绝热层烧蚀较为剧烈的部位,同时颗粒相随气流撞击在绝热层壁面位置,也与“凹坑”部位重合。因此,气流再附着过程及颗粒相冲刷过程为影响一脉冲绝热层纵向烧蚀不均匀现象的重要原因。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两相流;燃烧室;数值分析0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已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通常使用隔板、隔舱等方式来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的

    固体火箭技术 2012年3期2012-07-09

  • 级联生产稳定同位素18O的模拟优化研究
    顶压力、进料量、级间流量、塔釜加热蒸汽量。因为塔顶压力已确定最优值,而蒸汽耗量与进料量和级间流量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可变参量为进料量和级间流量。由此可得级联系统可操作变量的自由度为4。2.2 实验方案确定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均匀设计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设计场合,可以大幅减少重氧水级联模拟的试验次数。本工作的操作参数为初始设计值,即进料量为800kg/h,一塔进二塔级间流量为90kg/h,二塔进三塔级间流量20kg/h,三塔进四塔级间

    同位素 2011年1期2011-07-18

  • 冲动式汽轮机级平衡孔面积对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汽轮机组通流部分级间吸漏状况以及吸漏气量对通流部分的效率影响很大[1-2].尤其在冲动式汽轮机中必须设置平衡孔,平衡孔面积的合理取值成为困扰设计工作者的一个难题[3-4].随着气动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的应用和发展,平衡孔结构设计对透平级流动性能的改善日益显著,合理的平衡孔面积可以起到改善动叶根部流动、减小泄漏损失及其与主流的掺混损失并提高透平级做功能力[5-6].笔者针对某600 MW机组高压缸冲动式级的模拟透平级在隔板汽封一定的条件下,改变平衡孔的孔径和总

    动力工程学报 2011年8期2011-04-14

  • 级间接触耦合的失谐叶盘模态局部化问题研究
    盘系统模型,研究级间接触耦合作用下叶盘系统的振动特性是十分必要的。Ewins等[5]的研究表明,结构失谐能造成谐调叶盘的重特征值分裂,使模态振型出现局部化现象。Wei等[6]研究了叶盘系统参数对模态局部化的影响规律。Kenyon等[7]研究发现,频率转向区中的系统模态高度密集,增加了叶盘系统对失谐的敏感性。Hussein等[4]指出在影响叶盘结构失谐敏感性的众多因素中,频率转向特性尤为重要。Bladh等[8]的研究最早涉及了轮盘级间边界条件对失谐叶盘系统振

    振动与冲击 2011年9期2011-02-13

  • 一种高增益低功耗的CMOS低噪声放大器*
    9]通过引入一个级间谐振电感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在低功耗的同时实现了高增益,改善了稳定性。本文采用LC并联网络来取代栅极大电感[11],降低噪声,节省芯片面积。同时采用了电流复用技术的两级共源结构,而且两级间采用了级联的谐振匹配网络来提高增益[10],降低功耗。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所采用的新型结构以及级间谐振电感的作用,第三部分设计了低噪声放大器电路并给出了仿真结果,最后一部分是结论。1 理论分析1.1 新型输入匹配图1为传统的Inductive-d

    电子器件 2010年1期2010-12-21

  • 设置临时限速导致动车组紧急制动的解决方案
    动车组在刚刚完成级间切换(C0—C2)后,车载设备输出紧急制动可导致动车组停车。1 设备概况石太铁路客运专线采用 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全线设有 3个车站(井陉北站、阳泉北站和东陵井站),1个线路所(获鹿线路所)和 10个中继站。北京铁路局调度中心设 1套 CTC总机,中间站和获鹿线路所设调度集中分机,获鹿站单设 CTC分机与正线 CTC联网,用于完成与正线有关的临时限速功能。在获鹿站与获鹿线路所间设置级间转换应答器(动车组只有接收到含有级间转换

    铁道通信信号 2010年1期2010-09-06